趙國賢(?—1911),字良臣,河南項城人,任潮州總兵,辛亥時被革命軍擊斃於潮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國賢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項城人
- 逝世日期:1911
- 職業:清代武將
人物簡介,民間傳說,人物事跡,
人物簡介
趙國賢(?—1911),字良臣,河南項城人。小時候靠為別人傭耕為生,他堂兄趙芳當時是袁保恆家裡的管帳先生。堂兄約國賢也去袁家打工,讓他負責到鄉下催租。
國賢能吃苦耐勞,很得袁保恆的信任。閒暇時候,堂兄與他談論兵法將略,他都能聽懂,並且產生了從軍的念頭。
民間傳說
據民間傳說:袁世凱當上內閣總理大臣以後,個別項城老鄉就進京找他,想謀個一官半職。這天,來了三個自稱是河南項城的人。袁世凱聽他們說話,清一色的項城口音,可問到項城的風俗民情,卻支支吾吾,躲躲閃閃。袁世凱知道社會上流傳有“學會項城話,就把洋刀挎”的說法,表面上裝做很客氣的樣子,推薦三個“項城老鄉”到皇上招納賢士的“聚賢堂”考試。誰知他們一看考題,個個傻了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天寫不出一個字來。正在這時,門外又來了一個名叫趙國賢的項城人,此人身強力壯,站在那裡,好似一座黑色的鐵塔。他拿起考卷一看,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原來,紙上的考題是:“外甥給老爺拜年,回來時拿點什麼?”只見趙國賢不卑不亢地說:“這有何難,拿個棗山饃就是了。”袁世凱一聽,開懷大笑:“著哇!我們項城有‘外孫搬他姥姥家的棗山,日子越過越暄’的風俗,你答的對!”接著,他命令把三個假項城人拉下去痛打一頓,驅趕出城。趙國賢力大如牛,袁世凱就留他這位老鄉當了貼身保鏢。其實,趙國賢投奔袁世凱遠在此前。
人物事跡
光緒七年(1881),袁世凱準備去山東投奔吳長慶,趙國賢就懇求他也帶上自己,一同投效慶軍。
第二年(1882),朝鮮發生內亂,吳長慶督師赴朝鮮,任用袁世凱為“軍諮祭酒”(相當於營務處的參謀),趙國賢也隨同去了朝鮮。後來吳長慶回國,袁世凱被留戍朝鮮,趙國賢就直接留在了袁世凱帳下。
光緒十年(1883),朝鮮右相洪英植在日本人支持下,占據王宮,挾持了一班大臣。袁世凱當機立斷,率部下一舉攻進王宮,成功營救出了朝鮮國王和被挾持的大臣。朝廷論功,趙國賢因平亂作戰勇敢,被任用為“把總”(武官職務,位次於千總)。袁世凱任清政府駐朝鮮通商全權大臣後,趙國賢也因積累的戰功而被提拔為守備加都司銜。甲午戰爭爆發前夕,趙國賢才隨同袁世凱回國。
小站練兵時,趙國賢任右翼第三營左隊領官;袁世凱率領武衛右軍出任山東巡撫時,趙國賢為行營中軍兼帶左隊。義和團運動中,山東境內只有袁世凱的七千武衛右軍,地廣兵單,多靠趙國賢打仗身先士卒,平時與士兵同甘共苦,往往能以少勝多,才先後平定了七十多股義和團和驍匪馬賊,保持了山東境內的安定……趙國賢“戰功卓著”,升為參將並加副將銜,後又因功實授副將加總兵銜。
光緒二十七年九月,袁世凱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趙國賢跟從他到了直隸,成了督標候補。這期間,他多次率兵平定匪亂,又先後被任命為“簡放總兵”、“幫統、統領新練左軍兼帶左營”。
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1903),趙國賢出任廣東潮州鎮總兵,兼統領“宿衛營”(皇宮警衛營)。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趙國賢任統制。十月,第六鎮歸陸軍部統轄。
袁世凱主政期,認為趙國賢很會管理軍隊,就任命他以潮州鎮總兵的身份,兼統左路巡防營的五個大營。
辛亥年(1911)秋,“辛亥革命”爆發,一時天下回響。潮州人也在汕頭建立了“軍政府”,籌餉募兵,準備起義。趙國賢聽說後,隻身匹馬去汕頭勸說“軍政府”放棄起義,沒有成功。他就天天與潮州太守陳兆棠,一起籌劃防守辦法。後來潮州在革命軍攻打下,彈盡糧絕,外援無望,據說城內還有了革命軍的內應,趙國賢知道已經事不可為。九月二十二日深夜,他乘家人熟睡的時候,面向北方磕頭說:“臣以一介武夫受恩深重,待罪海疆二載,於茲力盡聲嘶,外援不至。死不足惜,但苦吾民耳!”說完,就上吊自盡了。第二天,潮州城被革命軍攻陷,太守陳兆棠也被殺死。朝廷得到稟報,贈趙國賢“太子少保”,諡號“忠壯”,依提督陣亡標準撫恤。
事跡散見於《清史稿》。宣統三年《項城縣誌》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