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30年5月26日,趙凱華出生於美國紐約,祖籍浙江杭州。翌年初父母攜他回國。5歲半入國小,11歲入中學。
1946年,16歲的趙凱華讀完高中二年級後以同等學歷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
1950年,20歲的趙凱華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擔任物理系助教。
1953年,趙凱華在北京俄語專科學校留蘇預備班學習俄語。
1954年,趙凱華前往蘇聯莫斯科大學物理系,師從電漿理論專家符拉索夫教授攻讀研究生。
1958年,趙凱華獲得莫斯科大學數理專業副博士學位。同年回國繼續在北京大學工作,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
1983年,趙凱華繼虞福春教授之後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至1990年)。
1986年,趙凱華發起並組建了北京大學非線性科學中心,併兼任主任。同年開始連續3次帶隊參加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至1989年),以後一直參加競賽的培訓和選拔工作。
1994年,趙凱華主持了由中國物理學會承辦的第25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
2016年7月,趙凱華被授予國際物理教育獎章(ICPE-Medal),這是亞洲學者個人首次獲得此項獎勵。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學研究方面,趙凱華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帶領研究生從事過一些電漿理論方面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以後轉到非線性物理方面(神經網路、元胞自動機,格點Boltzmann方程法等)。
趙凱華主持制定了新版《物理學名詞》(1991年和1996年),主編了《英漢物理學辭彙》,繼老一輩物理學家王竹溪等之後,為中國物理學名詞術語的規範化作出重要貢獻。
趙凱華還前後三屆擔任IUPAP下屬ICPE的委員,為中外物理學教育的交流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多次出國參加IUPAP的會議和ICPE及其支持的各種物理教育會議。
趙凱華還組織和推薦了一些外國優秀物理教材的引進和翻譯(如A. Hobson的Physics: Concepts and Connections和G. Marx主編的匈牙利高中學物理教材)。
20世紀90年代以來,趙凱華參與中國物理學會及其所屬專業委員會的領導工作,歷任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教學委員會主任和名詞委員會主任。積極參與國際物理學學術交流和教學研究活動,前後3屆擔任國際純粹物理與套用物理聯合會(IUPAP)下屬國際物理教育委員會(ICPE)委員。在連續擔任中國物理學會教學委員會主任期間,積極推動物理教學研究與改革,倡導物理教學現代化,支持物理教學數位化建設,關注中學物理教學的改革與發展。他領導教學委員會有針對性地選擇物理教學中的一系列重大課題展開專題研究、討論,第一次1992年11月在重慶,主題是基礎物理教學的現代化問題;第二次1995 年4月在合肥,主題是物理教育與科學素質培養;第三次1997 年11月在無錫,主題是面對高科技支撐和現代化要求的基礎物理教學改革再研究;第四次1999年在廣州,主題是物理教學2000;第五次2001年在湖州,主題是物理教學創新體系與數字物理教學資源展望。
人才培養
1978年起,先後與陳熙謀合編出版《電磁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年初版,1985年二版),與鐘錫華合編出版《光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趙凱華與時任南京大學副校長的馮致光教授一起,領導和開展了中國基礎物理學的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對國內外的物理教學進行了深刻的比較、分析、研究,在中國基礎物理教學界產生廣泛影響。從1988年起先後在《大學物理》連續發表了27篇文章,闡述“定性與半定量物理學”。1991年對這27篇文章進行了進一步提煉,出版了《定性與半定量物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上述27篇文章的發表和該書的出版,在中國物理教學界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使人們體味到物理學教學觀念轉變的深刻意義,使人們領悟到物理學教學現代化的廣闊空間,使人們看到物理學教材體系改革、內容更新的大有可為。人們開始關注物理教學改革,圍繞物理教學要不要改和怎么改展開了活躍而激烈的爭論,物理教學研究散發出新的活力。
1991年10月在上海召開的普通物理教材建設組會議上,大家一致認為,應該總結多年來中國基礎物理教學改革研究的成果,吸收中國基礎物理教學的優秀經驗,編寫一套新型的基礎物理教材,努力反映物理學當代成就,使基礎物理的教學內容更好地適應物理學發展的需要,是當前普通物理教材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20世紀90年代初起,趙凱華接受全國高等學校物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建議,踏上了一生中難度最大、時間最長,同時也是達到物理教材建設新的高峰的著述之路。分別於1995年、1998年、2001年與中山大學羅蔚茵合編出版了《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學卷、熱學卷、量子物理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與陳熙謀合編出版《新概念物理教程》電磁學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學卷中提出了要“用現代的觀點審視、選擇和組織好傳統的教學內容,適當地為物理學前沿打開視窗和安裝接口,通過知識的傳授提高科學素質和能力”的重要觀點。這個觀點在現代教材,特別是理工科教材建設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在高等院校教材編寫中得到廣泛的回響。《新概念物理教程》由於貫徹了這些做法,無論是力學卷還是熱學卷、量子物理卷,都得到廣大基礎物理課程第一線教師的強烈反響,成為案頭必備的首選參考書。調查表明,對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明顯提高。更有意義的是《新概念物理教程》各卷的相繼出版,捅破了基礎物理教材編寫模式單一的框框,促進了基礎物理教材創作的多樣化,使基礎物理學教材的編寫、出版初步呈現繁榮景象。
1997年以《新概念力學》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改革項目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專家們在成果鑑定中明確指出“本項目是在趙凱華教授主持下,以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人才為目的,確立物理教學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核心的教學思想,對大學基礎物理改革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重要突破,產生了積極的廣泛影響,為中國的大學基礎物理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起了帶頭和推動作用。”
20世紀80年代是從“文化大革命”劫難中復甦的年代,趙凱華繼虞福春之後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在領導北京大學物理系科研工作的開展、教學秩序的恢復與重建、師資隊伍的整頓與晉升,留學生的派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擔任系主任工作期間十分關心課程體系的改革。例如,他以系主任的眼光看到了物理系化學課程中止的嚴重後果,邀請了北京大學化學系周公度教授設計、開設了適合物理系的“物質與結構”課程,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編寫成《物質與結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最終國家教委下發檔案規定《物質與結構》為物理系的必選課程,推進了外係為物理系開設的課程的改革。同時,他還積極支持為非物理類系開設的課程教材的改革。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他積極參與中國物理學會的許多重大活動,主編了多種物理教學期刊,60年代擔任《物理通報》副主編,70年代擔任《物理》雜誌副主編,80年代初創建《大學物理》,並長期擔任主編,90年代主編《科學家談物理》叢書(湖南教育出版社)。他是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委員會委員,1985 年建立的物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主持制定了新版《物理學名詞》(1991年和1996年公布),主編了《英漢物理學辭彙》(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出版日期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
1978.04 | 《電磁學 上》 | 趙凱華,陳熙謀著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78.07 | 《電磁學 下》 | 趙凱華,陳熙謀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80.05 | 《電磁學 上 蒙文》 | 趙凱華,陳熙謀 | 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
1981.06 | 《光學》 | 趙凱華,鐘錫華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1984.01 | 《光學 上》 | 趙凱華,鐘錫華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1984.01 | 《光學 下》 | 趙凱華,鐘錫華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1984 | 《大學物理學 上》 | 趙凱華,鐘錫華著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1985.06 | 《高等學校教材電磁學 上 第2版》 | 趙凱華,陳熙謀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5.06 | 《高等學校教材 電磁學 下 第2版》 | 趙凱華,陳熙謀編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5.08 | 《統計物理現代教程 下》 | (美)L·E·雷克著;黃畇,趙凱華等譯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1990.04 | 《中學物理奧林匹克趣題選及解答》 | (波)瓦·高日柯夫斯基編著;章達君,趙凱華編譯 |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1991.10 | 《定性與半定量物理學》 | 趙凱華著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2 | 《非線性物理導論》 | 趙凱華,朱照宣,黃畇著 | 北京大學非線性科學中心 |
1993.03 | 《《科學家談物理》第1輯 7冊》 | 趙凱華主編 |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1995.07 | 《新概念物理教程 力學》 | 趙凱華,羅蔚茵編寫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8.02 | 《熱學》 | 趙凱華,羅蔚茵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0.07 | 《99國際物理教師學術交流論文集 2000》 | 羅星凱,趙凱華 |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00.11 | 《物理2000 進入新千年的物理學》 | Paul Black等著;趙凱華等譯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01.01 | 《新概念物理教程 量子物理》 | 趙凱華,羅蔚茵編著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2 | 《新概念力學十講》 | 趙凱華,羅蔚茵編著 |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
2002.07 | 《英漢物理學辭彙》 | 趙凱華主編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03.04 | 《新概念物理教程 電磁學》 | 趙凱華,陳熙謀著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3.08 | 《光學 上》 | 趙凱華,鐘錫華編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03.08 | 《光學 下》 | 趙凱華,鐘錫華編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03.12 | 《新概念物理教程 量子物理 第2版》 | 趙凱華,羅蔚茵著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07 | 《新概念物理教程 力學 第2版》 | 趙凱華,羅蔚茵編寫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07 | 《力學》 | 趙凱華,羅蔚茵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08 | 《量子物理》 | 趙凱華,羅蔚茵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11 | 《新概念物理教程 光學》 | 趙凱華編著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5.04 | 《電磁學》 | 趙凱華,陳熙謀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5.09 | 《物理學照亮世界》 | 趙凱華主編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05.11 | 《新概念物理教程 熱學 第2版》 | 趙凱華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6.07 | 《新概念高中物理讀本 第2冊》 | 趙凱華,張維善編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6.10 | 《新概念高中物理讀本 第1冊》 | 趙凱華,張維善編著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6.12 | 《新概念物理教程電磁學》 | 趙凱華,陳熙謀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7.02 | 《新概念高中物理讀本 第3冊》 | 趙凱華,張維善主編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7 | 《趙迺摶文集 紀念先父誕辰110周年》 | 趙凱華,趙匡華編 | |
2008.01 | 《定性與半定量物理學 第2版》 | 趙凱華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8.01 | 《新概念物理教程 量子物理 第2版》 | 趙凱華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9.06 | 《新概念物理題解 上下》》 | 趙凱華,羅蔚茵,陳熙謀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0.01 | 《趙凱華新概念物理教程 全7冊》 | 趙凱華,羅蔚茵著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1.01 | 《新概念物理教程 電磁學 第2版》 | 趙凱華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1.07 | 《電磁學(第三版)》 | 趙凱華,陳熙謀編著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3.11 | 《電漿基本理論》 | 趙凱華著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5.07 | 《新概念高中物理讀本 第3冊 人教版》 | 趙凱華,張維善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8.09 | 《電磁學 第4版》 | 趙凱華,陳熙謀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9.03 | 《新概念物理教程》 | 趙凱華,羅蔚茵主編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時間 | 項目/教材名稱 | 獎勵名稱 |
---|
1987年 | 《電磁學》(趙凱華與陳熙謀編著) | 國家級優秀教材一等獎 |
1987年 | 《光學》(趙凱華與鐘錫華編著) | 國家級優秀教材一等獎 |
1995年 | 《定性與半定量物理學》 | 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 |
1997年 | 《新概念力學》(面向21世紀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 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
1998年 | 《新概念物理》 |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2005年 | 《電磁學系列課程的改革與建設》 | 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2008年 | 物理教學傑出成就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和中國物理學會物理教學委員會授予) |
社會任職
趙凱華於60年代擔任《物理通報》副主編。70年代,擔任《物理》雜誌副主編。80年代,初創建《大學物理》,擔任主編直到2009年。他在這些刊物和其他刊物上發表了大量教學研究論文和物理學史及科普方面的文章。他在上世紀90年代還主編了《科學家談物理》叢書。
趙凱華兼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委員會委員、物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等職。他長期擔任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兩屆,1991-1999)和所屬的教學委員會主任及名詞委員會主任(三屆,1991-2003),又是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委員會委員、物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
個人生活
趙凱華的父親
趙乃摶和母親
駱涵素都是官費留美學生,父親趙乃摶任北京大學經濟系研究教授兼系主任(1931—1949),母親駱涵素是中國第一代營養學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人物評價
趙凱華長達60年的大學基礎物理教學生涯,熱愛教學,創建了《大學物理》學術期刊,以10 多年的時間作為主要作者與合作者編寫了《新概念物理學》共5卷,為中國大學基礎物理教育做出重大貢獻和取得突出成就。趙先生熱愛教學,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積極鑽研。由於趙先生理論功底紮實,知識面寬廣,他的講課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既嚴謹、精煉,又生動、優美。聽過他的課的學生,都覺得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
趙凱華的講課風格是原理和概念的闡述嚴謹而透闢,吸引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節節深入;答疑時善於循著學生的思路引伸下去,暴露矛盾,層層剖析。他認為,在教學中對待難點應當“知難而進”,索性多花力氣把矛盾挑開了講透,而不要採用“簡易”的講法迴避過去矇混學生。趙凱華理論功底厚實,學識寬廣,語言豐富,講課時旁徵博引,娓娓道來,每每能把聽眾帶到開闊而豐美的境地。
趙凱華繼老一輩物理學家王竹溪等之後,對中國在新時期的物理學名詞術語的規範化、信息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國家教委有關部門領導和物理學和天文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專家們讚譽:“他於1988年連載於《大學物理》,後於1991 年出版《定性與半定量物理學》,率先在物理學前沿和基礎物理教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從而打開了面向21世紀物理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序幕,在國內物理教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趙凱華為中國高等學校物理學教材體系建設的起步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