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仁愷(趙仁凱)

趙仁愷

趙仁凱一般指本詞條

趙仁愷(1923.2.16-2010.7.29),漢族,江蘇省南京市人。中國核潛艇副總設計師之一,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等。作為技術負責人之一,參加和主持完成中國第一座軍用鈽生產反應堆的研究設計和試驗,參加和主持中國潛艇核反應堆的研究設計及試驗運行。

趙仁愷於1946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機械系並參加工作,1956年至2010年期間從事核動力的研究和設計工作,歷任中國核工業部原子能研究院室副主任,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科技委委員、高級顧問,原中國國防科工委潛艇核動力裝置總設計師,中國國家核安全局專家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家863計畫能源技術領域第二屆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等職務。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趙仁愷是國際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設計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一生熱愛核科學事業,是推動中國核電發展的先行者,為中國潛艇核動力技術發展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中國核潛艇研製、為實現海軍裝備現代化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仁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南京
  • 出生日期:1923年2月16日 
  • 逝世日期:2010年7月29日 
  • 職業:核動力專家
  • 畢業院校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中國第一座軍用鈽生產反應堆
    中國核潛艇反應堆的研究設計及試驗運行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語錄,人物軼事,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23年2月16日,趙仁愷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青年時,吃不飽、穿不暖的環境磨練了他的意志,使他奮發苦讀。
1942年,趙仁愷在激烈的競爭中考取了重慶國立中央大學機械系,實現了他自幼喜愛機械工程的夙願。
1946年,趙仁愷在國立中央大學機械系大學本科畢業。
1946年7月,趙仁愷在南京永利寧化工廠參加工作,歷任技術員、工程師。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後,趙仁愷參加革命工作。
1953年10月,趙仁愷調入化工部化工設計院任主任工程師。
1956年5月,趙仁愷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6年7月,趙仁愷被選調至原二機部(即中國第二機械工業部)原子能所工作,由機械專業改入核工業,從此開始了與核工業的不解之緣。
1958年1月,趙仁愷赴蘇聯參加軍用核反應堆設計。
1958年8月,二機部由白文治負責從原子能研究所選調有關科技人員組成調研組,作為潛艇核動力研究設計的主要技術負責人,開始只有五六人,這其中包括趙仁愷,後來到十幾人,他們經過兩個月的廣泛調研,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報刊。
趙仁愷趙仁愷
1958年10月,二機部原子能研究所擴建機構,在原有8個研究室的基礎上又增設了8個研究室,其中十二室是反應堆工程研究室,下設五個研究大組,第五大組是潛艇核動力裝置設計組,代號“07”設計組,組長由從蘇聯回國的趙仁愷擔任,副組長李樂福。
1958年10月24日,以海軍政治委員蘇振華為團長的海軍代表團啟程訪蘇,原子能研究所的堆工專家包括趙仁愷在內參加了代表團。
1961年1月,孟戈非帶上原子能所十二室第五大組的設計隊伍合併到了研究院,不久又劃歸到了二機部十局(設備局);同年8月,趙仁愷等四人聯名向二機部寫報告,要求回到原子能所,後來通過9月12日召開的09組織領導問題會議的決定,09設計隊伍回到原子能研究所,趙仁凱被留下從事反應堆的攻關。
1961年10月,趙仁愷調二機部二院設計部任副主任。
1965年初,核潛艇動力裝置研製工作再度上馬,趙仁愷再次被任命為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研究設計和調試運行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
1965年3月20日,中央專委召開第十一次會議,要求二機部負責在1970年建成陸上模式堆,下半年提出具體規劃報中央專委。中央專委批准,原國防科委七院715由六機部劃歸二機部,編入二機部設計院(該院第二研究所,對外稱北京15所),由彭士祿和趙仁愷任副總工程師。當時二機部下設五個設計部,其中第五設計部為實驗部,對外稱北京堆工所或194所;後來原715所和194所在四川夾江合建包括196模式堆試驗基地的綜合性反應堆試驗基地,基地代號909(715+194);909基地之後歸二機部直接領導,核潛艇動力工程再次上馬。
中國核工業創建五十周年慶祝大會中國核工業創建五十周年慶祝大會
1966年初冬,趙仁愷率領設計隊奔赴祖國大西南,與彭士祿通力合作,“大戰‘196’”。
1967年7月,趙仁愷調海軍七院十五所(二機部一院前用名)工作。
1974年4月,趙仁愷任二機部一院(1990年後更名為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總工程師。
1979年9月,趙仁愷任二機部一院副院長、總工程師。
1983年4月,趙仁愷開始擔任核動力院顧問。
1983年後,趙仁愷歷任核工業部原子能研究院室副主任、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科技委委員、高級顧問。
趙仁愷院士趙仁愷院士
1990年,趙仁愷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趙仁愷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並先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原國防科工委潛艇核動力裝置總設計師、國家核安全局專家委員會副主席、海軍核安全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863計畫能源技術領域第二屆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等重要職務。
2004年6月17日,趙仁愷院士參加了鄔賀銓副院長主持召開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專題報告諮詢在京資深院士座談會。
2005年1月15日,趙仁愷院士出席了中國核工業創建五十周年慶祝大會。
2010年7月29日,趙仁愷院士因病去世,享年87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領域研究
1958年,趙仁愷開始進行核潛艇核動力裝置的研究,工作開始時,他對堆型的選擇、主參數的確定、堆芯結構的研究等重大關鍵性的技術問題提出設計方案,並且做了大量的調研、分析和綜合工作,與同事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提出核動力初步設計方案參與並主持了研究設計和試驗。
趙仁愷和中國核潛艇趙仁愷和中國核潛艇
1960年代,趙仁愷進行了360餘項攻關研究,完成了石墨水冷型核反應堆的設計、科研實驗和設備儀表的研製工作,獨立自主地完成了生產堆各系統、設備、儀器儀表各方面的具體設計,其科研成果先後獲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三等獎各一項。
1962年,趙仁愷參加和主持完成中國第一座軍用鈽生產堆的研究設計和試驗,為1964年,中國核子彈的爆炸,作出了基礎性的貢獻。
核電站建設核電站建設
1965年-1970年代,趙仁愷領導了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核動力裝置及其陸上模式堆的設計、建設、安裝、調試運行、退役的全過程,主持完成了陸上模式堆的全壽期運行實驗考核及開蓋卸料的全過程,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究設計”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趙仁愷為秦山二期60萬千瓦核電站立項和先期技術研究組織開展了大量工作。
1980-1990年代,趙仁愷領導組織了新一代先進的潛艇核動力研究設計,領導組織了新一代先進的潛艇核動力研究設計。
1988年,趙仁愷作為對榮獲國家科學技術一等獎的“國家十二個重要領域技術政策的研究”的突出貢獻者,獲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和國家經委的突出貢獻表彰獎。
個人作品
1.《中國核電的可持續發展》,(第五次院士大會論文,2009.6)
2.《從核電科技的發展歷程看當前我國核電發展的技術路徑》,(科技導報,2007年)
3.《中國核電發展的現狀及展望》,(《國土資源》2004.3)
4.《發展核電對減排二氧化碳的貢獻》,(《核科學與工程》2003)
5.《中國核能技術的回顧與展望》,(《國土資源》2002.9)
6.《發展新的核電技術 拓寬核能套用領域》,(《科學中國人》1996.2)
科研項目
200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五次院士大會後,2001年立項了“世界民用核能的未來”諮詢項目,由趙仁愷院士負責。通過對國際及中國發展核能情況的研究,探討核安全、核廢料、核電的經濟性等問題,指出發展核利用核能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為了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發展核能,提出了對中國發展核能規劃及技術路線的建議。
2006年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八次院士大會後,趙仁愷院士參與了潘自強院士負責的“大型先進壓水堆和先進核能系統工程戰略研究”的諮詢研究工作,該課題下設“大型先進壓水堆發展戰略研究和其他先進熱中子堆發展前景”、“我國快堆技術發展戰略研究”、“先進核燃料循環技術發展戰略研究”和“放射性廢物最小化與高放廢物處置戰略研究”等4個子課題。

人才培養

趙仁愷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充分發揮院士群體多學科、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優勢,與工程科技界和社會各界專家聯合,積極參與國家經濟建設和工程科技中的方向性、戰略性問題開展調研和決策諮詢。針對工程科技前沿問題,圍繞國家經濟建設的急需選擇主題,吸收中青年科技專家參與,面向社會擴大影響,增進了學術交流,帶動了人才培養。

社會任職

1988年9月16日,中國核工業總公司成立後,趙仁愷任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
1994年後,趙仁愷擔任過中國國家核安全局專家委員會副主席和國家863計畫能源技術領域第二屆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等職務。
1999年7月1日,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更名為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後,趙仁愷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科技委委員、高級顧問。

個人生活

人物語錄

只有立志於行,堅忍不拔,艱苦奮鬥,才能創造一個有價值的人生。——趙仁愷

人物軼事

投身工作
1946年,趙仁愷大學畢業,到了化工廠,還是新人,要讓老人帶。他帶做的第一件事是學寫工程字。學了一個星期寫字合格之後,再學描圖。機械圖紙上的字,要寫得和印刷體一樣,製圖更是機械設計的基本功。之後就都習慣寫印刷體一樣的字了。完了以後,跟著老人去測繪,就是給你一個機器設備,要把它的尺寸、原理、材料逐個測量分析出來。做了半年多以後,再做設計,從簡單的設備開始設計,再到複雜的設備。就這樣,寫字,描圖,測繪,小設計到大機械的設計,再進一步,就可以做系統的設計了。當時化工廠進口的鍋爐和1500千瓦發電機,整個設備就是主要由來完成安裝和一些分系統的設計的,在工廠做項目,從動工到完成,1、2個月就解決了,經驗立刻可以得到反饋,這對技術幹部的成長十分有利。在化工廠的這10年,很有收穫。在南京永利寧廠設計科的10年,工廠把培養成一個有實踐經驗的合格的工程師,這是第一個好機遇。
趙仁愷趙仁愷
首次“觸”核
1953年,趙仁愷從化工廠調到化工部工作了。1955年秋天,去了北京。1956年,調到核工業部(當時叫建築技術局),最初是調到核工業設計院(二院),但那時候的設計院尚未組建完成。這時候,正好蘇聯援助的一個重水反應堆剛開始建造,於是建築技術局幹部司派去參加重水堆的建設,同時也能讓獲得對反應堆的最直觀的印象。當時的原子能院是中國核工業技術人員的聚集地,有錢三強等一批專家在現場指導。當時對核反應堆的技術一點不知道,非常幸運能有機會參加建設中國第一座核反應堆。
吃苦奉獻
趙仁愷(左一)趙仁愷(左一)
1958年,中國中央政府決定“立即上馬核潛艇”,趙仁愷和他的同事,誰都沒有搞過潛艇核動力。這是一個特別能吃苦、特別講奉獻的集體,簡陋的辦公室里,每夜燈火通明。大家一起搞調研、啃書本、做方案,不懂就學,不會就問。
潛艇研製
1958年秋,中國石墨生產堆的設計已進行到一定程度,趙仁愷從蘇聯回到國內,參加了生產堆的建造工作。這時要上核潛艇,趙仁愷又被從石墨生產堆的隊伍中“抓”出來,開始了核潛艇的設計和建造。核潛艇工程的設計建造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從1958年開始到1970年,核潛艇工程的所屬單位也在各部委之間不斷變動,從設計院、核工業部、國防科工委,到七院,再到海軍。但是負責設計建造的隊伍沒有發生變動。核潛艇工程上馬之後進展很快,到1960年,已經有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設計,但這個時候,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專家撤走,以自己的力量,核子彈和核潛艇只能同時上一個,於是1962年,核潛艇項目暫停,集中力量保證核子彈工程。核潛艇工程進行過程中的自力更生經驗,也融合到了核子彈工程當中去。1964年核子彈爆炸,核潛艇工程重新上馬。那時候,參加的生產堆項目也告一段落,趙仁愷再次調回,從事潛艇核動力的研究設計。
為國爭光
1965年,中國中央政府“三線”建設的命令下達後,為了建設戰略大後方,搶時間建設核動力研究設計基地,趙仁愷和他的同事們無條件地離開北京,奔赴四川大山溝。由於防空的需要,模式堆建在靠山的隱蔽地方,所有的建築單樓面積不能超過500平方米,“遠看像村莊,靠山隱蔽,傍水進洞”,當時房都是一個個的平房,散在山溝里,因為地勢低,環境非常潮濕。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一切自己動手:白天,上山打柴,下河挑水;晚上,蚊叮蟲咬,還要在煤油燈下作設計,夜裡蛇鼠繞床的險象也時有發生。但他們一心想的是,儘快研製成功核潛艇,“為祖國爭光”。誰曾想,這一去就是20年。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他再從四川山溝回到北京時,和妻子已兩地分居了20年,期間只有出公差機會到北京才能見一面。
趙仁愷趙仁愷
奮戰“模式堆”
1970年的4至5月份,中國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已經安裝得差不多了。1970年5月至7月進行調試,啟動,這又是一場新的戰鬥,大家都很認真,任勞任怨。設計人員連續3個月不分晝夜,奮戰在現場。困極了,就地躺下,滿身油污,醒來接著乾,每個人都是這樣。人累瘦了,眼熬紅了,沒有人退卻。7月26日下午5時許,中國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首次實現核能發電,至8月30日達到滿功率運行。系統一次調試過關,順利進入下一階段。1971年9月,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勝利下水。
當顧問-且“顧”且“問”
34年來,趙仁愷將全部的精力放在改進技術和培養核潛艇科研隊伍上。即便年事已高,仍堅持在工作日到辦公室。他自己笑曰:“名為顧問,但我是且顧且問,絕不把顧問當作虛銜。”肩負著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重任的他,依然關注著核潛艇發展的方方面面,每天的工作日程還總是排得滿滿的。趙老心中裝著萬裏海疆,裝著核潛艇,裝著研製核潛艇的隊伍,裝著核潛艇戰鬥人員。他說,相比於常規動力潛艇,核潛艇可長時間潛入海底,並極大地改善了艇員的生活條件。有足夠的動力淡化海水,就能增強部隊的戰鬥力。
趙仁愷說,中國已經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核潛艇部隊,活躍在保衛祖國的海疆前線。中國在核安全方面不曾發生事故,這得益於嚴格的管理體系和科學設計。而駕馭核潛艇的是一大批訓練有素、技術精湛、高水平、高學歷,特別能戰鬥的部隊。“更為可喜的是,中國已培養出一支高水平的核潛艇科技隊伍,已具有完整的核潛艇科學技術研究體系和工業製造體系,正大踏步邁向國際先進水平。”在核潛艇科研隊伍中,趙仁愷院士的學生已經成為骨幹,有誰能說清,為了他們的成長,趙仁愷付出了多少心血呢。

人物評價

為了中國的核潛艇核動力反應堆研製工作,趙仁愷很早就離別妻子兒女,上草原,進沙漠,蹲山溝,踏海浪,奔波於祖國的東南西北,以至於連自己的80歲老母逝世、唯一的親兄弟病故,也沒有來得及回去見最後一面。(科普中國)
趙仁愷院士未竟題詞趙仁愷院士未竟題詞
趙仁愷同志一生熱愛核科學事業,是推動中國核電發展的先行者。為實現中國的核能和平套用,在核工程設計領域他敢於創新、勇於創新,為秦山二期60萬千瓦核電站立項和先期技術研究組織開展了大量工作,為中國的核電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
趙仁愷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他熱愛黨、熱愛祖國,對黨赤膽忠心,一生廉潔奉公,團結同志,把畢生的精力和大愛都獻給了黨和祖國、獻給了國防事業、獻給了核能事業。趙仁愷同志是中國核動力戰線上一位令人尊敬的科學家,他是核科學技術領域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倡導者與實踐者,他謙虛好學、學風嚴謹,是核動力人的良師,更是核科技界的一代楷模。他的音容笑貌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他的奉獻精神將永遠鼓舞著我們為發展中國的核科學技術事業而努力奮鬥!(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
趙仁愷畢生為中國海軍核潛艇的研製和發展而努力,為中國潛艇核動力的最初發展和海軍核潛艇部隊的安全運行提供了完整的實踐經驗和全部實驗性能數據,為中國核潛艇動力裝置順利研究成功奠定了基礎,他的生命里永遠閃耀著兩個字——“奮鬥”。斯人已逝,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碩果和無盡的思念。(科普中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