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風柴,中藥名。為馬鞭草科植物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 et Am.的帶有嫩枝的葉,分布於於廣東、廣西。具有散瘀止血,解毒消腫之功效。用於衄血,咳血,吐血,便血,跌打瘀腫,外傷出血,水火燙傷,瘡毒潰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趕風柴
- 別稱:節節紅、飯湯葉、賊佬藥、大斑鳩米、白花茶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管狀花目
- 科:馬鞭草科
- 屬:紫珠屬
- 種:裸花紫珠
- 分布區域:廣東、廣西
- 採集時間:夏、秋季採收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鑑別,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帶有嫩枝的葉。
性味
澀、微辛、微苦,平。
歸經
歸肝、肺、胃經。
功效
散瘀止血,解毒消腫。
主治
用於衄血,咳血,吐血,便血,跌打瘀腫,外傷出血,水火燙傷,瘡毒潰爛。
相關配伍
治腸胃出血:乾紫珠末2g。加冷開水沖泡,每4小時1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或煎水洗。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曬乾研末。
形態特徵
灌木至小喬木,高3-7m。小枝、葉柄及花序均密生灰褐色分枝茸毛,老枝無毛,有明顯皮孔。單葉對生;葉柄長1-2cm;葉片長圓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10-23cm,寬4-7.5cm,先端短漸尖或漸尖,基部鈍圓或寬楔形,邊緣具疏齒,微波狀或近全緣,表面深綠色,乾後變黑色,主脈有褐色星狀毛,背面密生黃褐色茸毛和分枝毛,去毛後可見亮黃色腺點;側脈12-17對。聚傘花序腋生,開展,6-9次分歧,寬8-13cm,花序梗長3-8cm;苞片線形或披針形;花萼杯狀,通常無毛,先端平截或有不明顯的4齒;花冠4裂,紫色或粉紅色,長約2mm;雄蕊4,長於花冠2-3倍;子房無毛。果實近球形,徑約2mm,紅色,熟時變為黑色。花期6-8月,果期8-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平地至海拔1200m的山坡、路旁、谷地、溪旁、林中或灌叢下。分布於廣東、廣西。
藥材鑑別
葉多捲曲皺縮,完整者展平後呈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0-22cm,寬4-7.5cm,邊緣有不規則細鋸齒,上面黑褐色,僅主脈具褐色毛茸,下表面色稍淺,有灰褐色絨毛;葉柄長1-2cm。氣微,味微苦、澀。以葉完整者為佳。
藥理作用
1、止血作用。
2、對人胚纖維母細胞的影響。
3、對平滑肌的影響。
4、抗菌作用。
現代套用
1、治療燒傷。
2、治療化膿性皮膚潰瘍。
相關論述
《嶺南採藥錄》:“葉:煎水洗跌打傷,能祛瘀生新。如遇風腫,將葉煎水洗,取其梗和豬精肉煎服,能祛風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