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牛山廟會從明朝開始,有近500年的歷史。每年農曆三月三、九月九集會人數達十幾萬人。牛山自春秋戰國以來即負盛名,列入臨淄八大景。相傳公元前26世紀初,黃帝大戰蚩尤,命大將捉了一隻夔牛,做成戰鼓,把牛頭、牛骨埋在山上,夏天的夜間,能聽見山上牛叫,人們稱此山為牛山,每年春、秋季節都前往祭拜。還傳說姜太公被封於齊地營丘,乘月色趕路,不遠處有一頭牛在前領路,一直把他帶到淄河邊。牛不見了,擺在面前的則是一座巍峨的山,其狀如牛,姜太公便把這山封做牛山。從此,牛山便成了齊國人的遊覽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趕牛山廟
- 起源:明朝
- 活動日期:農曆三月三、九月九
趕牛山廟起源
牛山北麓有名相管仲之墓,東麓遠處是姜齊桓公與景公之墓,近處是田齊威、宣、湣、襄四王之墓,山的西南有漢代少年英雄終軍之墓,另外尚有無數高大的王侯冢墓散布在牛山山麓。牛山是周至漢帝王將相長眠之地。
齊景公一次登山遠眺,望見北面齊都富麗堂皇宏偉的建築,不僅觸景生情,想到自己一旦死去,怎捨得榮華富貴,掩面大哭。他的佞幸都隨著哭泣。晏嬰在旁譏笑說:“使賢者常守之,則太公、桓公將常守之矣;數君者將常守之,則君安得此位而立?”因之,後人在此刻立“景公流涕處”石碑一方。明、清兩代,山腰至山頂建起多棟廟宇,牛山溫泉水氣升起隨風飄蕩,被稱作“牛山春雨”,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各有六天廟會。每當廟會時節,趕山的人摩肩接踵,商賈雲集,各種民間藝術薈萃於此,十分熱鬧,趕牛山成為當地方圓百里百姓參與的盛事。人們來參加牛山廟會,一是憑弔和紀念一代名相管仲,緬懷齊國先賢;二是祈求平安、幸福;三是踏青、遊覽放鬆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