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區培正國小是一所已有117年歷史的百年老校,省級重點國小。1889年由三位華人基督教徒:廖俊山、李濟良、馮景謙自取資金創立“培正書院”,他們辦學旨在振興民族教育,培養華夏英才,傳播人類精神文明。歷經風雨,她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同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越秀區培正國小
- 地點:越秀區
- 地點:曾移址香港、澳門
- 占地面積:9040平方米
學校簡史,學校榮譽,招生路段,師資詳情,
學校簡史
學校歷經戰亂,校址幾度遷徙,曾移址香港、澳門等地;校名幾經變更。培正書院,培正學堂,培正學校,東山培正中學國小部,培正國民學校,私立廣州培正中學附屬初級國小,私立培正國小,東山第四中心國小,保全街國小,育紅國小,東湖街國小,1984年復名東山培正國小。正如校歌里說的一樣,“教育生涯慘澹經營”,“培正”經歷了跨越世紀的探索和實踐,也經歷了百年培正國小占地面積9040平方米,環境優美,有教學樓兩座,辦公樓、科藝樓各一座,有標準的田徑場和開放式的生物園,場地布局合理,動靜區分明。
學校辦學規模也不斷擴大,現有36個教學班,1678名學生。的風雲變幻,逐漸地從一所書院發展為一個蜚聲海外的家族式的教育集團,成為一個久負盛名的教育品牌,當年就有“北有南開,南有培正”之稱譽。
學校榮譽
學校榮譽 培正國小學生學科知識紮實,語數英教學質量高,全國數學和市的英語智力競賽無論在獲獎等次或獲獎人數均在市區里名列前茅。廣州市培正國小田經隊連續多年名列區小學生田經運動比賽甲級隊的前四名以上;合唱隊在廣州市合唱比賽中多年獲得一等獎,被評為廣州市優秀合唱團;管樂隊連續三年獲廣州市中國小管樂比賽一等獎;無線電測向隊在全國、省級比賽中成績在廣州市國小里首屈一指。
1994年培正國小被評為首批省一級學校,1997年被確定為全國千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之一;2000年被確定為全國八所無線電測向活動重點單位之一,還先後獲得“廣州市少先隊紅旗大隊”“市文明單位”、“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廣州市綠色學校”“廣州市花園式單位”榮譽稱號。
招生路段
培正國小招生路段劃分
大東:東華東路543—669(單號);東華東558—706(雙號,其中558—600號拆遷)、百子東一、二、三巷(其中一、二巷拆遷);東華市場東、南、西、北街;塘羅沖,紫來一、二、三巷,新河浦68(華豐大廈)、80—96(雙號);東湖路5—25號(單號,其中5—23號拆遷)、東湖路33—35(東湖豪苑)。東華東508—556(雙號),東華南172號、178號;新南街,牛皮一、二(聯發名閣),南安巷、聚龍社、車路邊;東湖路4、6、8號;
白云:東華南街159—164、170號,東湖路52—58號,永勝東街21—25號、33—35號;合群一馬路89、91、93、95(市政園林規劃)、97—137號。
東湖:培正路、培正東街、培正新橫路、培正一、二橫路;新河浦2、4、6、12、14、16號;新河浦一、二、三、四(其中13、31、33號除外)、五橫路;美華中路、美華北路、合群中路、煙墩路33號;山河大街1—15(單號)、35—79(單號)、2—68(雙號,其中24—32號、58號除外);山河西街2—14號、山河東街1—15(單號)、2—30(雙號);山河后街61—97(單號)、24—30(雙號);山河五橫1—47(單號)、20號;恤孤院路(雙號);合群西合群一、二、三馬路(含東湖招待所、原東湖北路);恤孤院路(單號)、恤孤院一、二、三、四橫路、江嶺東、南、西、北、下。
師資詳情
師資詳情 培正國小共有102名教師,其中國小高級教師69人,大專以上學歷有98人,其中本科學歷55人,35歲以下的中青年老師有6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