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貞觀二十年(646年),馮盎病逝於高州任上,朝廷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荊州都督。其子恩州刺史馮式將馮盎葬於州治東山南麓(今陽江城北山花廳村旁),陵園占地60餘畝,築三級拜台,修神道,列獅虎等石獸,立功德碑。
電白、茂名(良德)兩地的馮盎墓,電白墓已不知所在。而兩座墓碑都是“馮府君之墓”。考漢魏時太守稱府君,自唐以後,不論爵秩,碑版可稱死者為府君。但死者如有爵秩,則必於府君之前冠以爵秩。如韓愈《
魏博節度觀察使沂國公先廟碑銘》:“曾祖都水使者府君祭初室,祖安東司馬贈襄州刺使府君祭二室,兵部府君祭東室”;曾鞏《刑部郎中張府君神通碑》等,都於府君之前冠以爵秩。象為八州總管,顯赫一時的越國公馮盎,怎能墓碑只稱為“馮府君之墓”呢?真是擬之不倫。馮盎生於茂名良德,電白、茂名馮氏裔孫多,兩地的馮府君之墓,只能是馮盎後之墓。因後世子孫對無爵秩的先世表示尊敬,亦稱府君。
至於陽江東山的馮盎墓,題為“唐越國公馮盎墓”。墓用石砌成,墓前左右有石柱華表。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知縣孫廷鐸立碑表其墓。並賦詩云:“幾年煙雨冷蘇門,弔古常懷越國魂。不但令威能化鶴,最憐馬鬣已成村。重埋鋒劍情何篤,肯舍祗園道更敦。獨守貞心全萬姓,至今誰復念深恩。”《輿地紀勝》說馮盎墓在陽江東山麓。陽江縣《李志》(清道光年間,知縣李雲修):“唐越國公馮盎墓在縣北郭外北山之陽,康熙十三年知縣孫廷鐸立碑表其墓”(按:北山與東山相連,民眾常把東山混稱為北山。如《李志》陽江八景之一“東山石塔”,即民眾所稱“北山石塔”,可以概見)。
《唐越國公馮盎祠墓記》原載清代邑紳馮汝欽輯錄之《陽江詩文述錄》卷八。原文題為《江城馮越國公祠墓記》,清光緒二年(1876年),陽江直隸廳軍民府余祚馨所撰。
該文記錄了陽江城東北塔山下馮盎之墓墓葬、修繕相關情況。“同治壬申年間,馮盎後裔就其墓在江城建祠,集工備料,大家聞風而動。所建祠共三大廳,走廊、旁屋、左右相輔。中間大廳奉祀越國公,祠後有堂,奉祀他的先祖五代,各房神主附在祠中,藉以表明本族長幼輩次,作為宗廟,加厚宗親。”
墓記讚譽了馮盎繼承冼夫人遺志,維護國家統一和嶺南穩定。
馮盎陽江墓曾被全毀,墓地周圍建起了樓房。2007年,當地政府遷建於陽江冼夫人馮盎將軍文化園。電白地區的馮盎墓仍在尋找中。
《大清一統志》記載:“馮家村,在電白縣境,以馮盎家於此因名。”馮家村位於電白區霞洞鎮,那裡有大量的唐代磚、瓦碎遺物堆積,也有舊城牆基等遺蹟存在。有研究者鐘萬全在陽江《高涼文化研究》第五期文章中,描述此城曾被武則天派討擊使摧毀所留下的慘狀。
2006年《高州縣誌》記載:“馮盎(566—646),高州良德(今高州縣境東北部)人。”具體來說,他們認定在今高州東北的良德水庫區,過去是良德圩,再往古代史上推是古高州良德縣城。
茂名文史專家李爵勛在《冼夫人及其後裔研究文集》中認為,“馮盎是唐高州良德人”。另有學者也建議,茂名應該大力宣傳馮盎,史書記載馮盎是高州良德人是確鑿的,這是茂名的寶貴精神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