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篦齒蘇鐵

越南篦齒蘇鐵

越南篦齒蘇鐵(學名:Cycas elongata (Leandri) D. Yue Wang)是蘇鐵科、蘇鐵屬植物。樹幹圓柱形,高達3米;樹皮灰色,僅頂端有宿存葉柄,一回羽狀複葉;小羽片條形,灰綠色,中脈在下面隆起。雌雄異株;雄球花單生於莖頂,長圓錐狀,具多數螺旋狀排列的小跑子葉;小孢子葉楔形,密被褐黃色絨毛,下面有多數3-5個聚生的小孢子囊;大孢子葉多數,簇生於莖頂,密被褐黃色絨毛;胚珠2-4,生於大孢子葉中部兩側。種子卵狀球形,熟時紅色。

野生居群分布於越南中部,中國有引種栽培;印度、尼泊爾至中南半島各國也有分布。喜疏鬆、肥沃的微酸性壤土,喜陽,喜暖熱,喜濕潤,耐旱,忌冷寒。

越南篦齒蘇鐵樹形優美,羽葉常綠,幼株盆栽可用於臥室、陽台、客廳等處栽培觀賞;常用於園林綠化。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易危(VU)。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植物學史

Leandri(1931)研究印度支那植物時發現采自越南的類似篦齒蘇鐵的一種蘇鐵,因其大孢子葉頂片之側裂片比頂裂片長,故作為篦齒蘇鐵的一個變種而命名為越南篦齒蘇鐵(Cycas pectinata var. elonga Leandri)。王定躍研究了詳細了越南與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的兩個近緣種後,發現它們在形態有較大差別,故將越南的“篦齒蘇鐵”提升為種的等級,並得到世界學者的廣泛認同。

形態特徵

常綠木本植物,樹幹圓柱形,高達3米;樹皮灰色,僅頂端有宿存葉柄,一回羽狀複葉,長90-125厘米,葉柄長22-34厘米,下部密被灰色短柔毛,有刺;小羽片條形,灰綠色,中脈在下面隆起。雌雄異株雄球花單生於莖頂,長圓錐狀,具多數螺旋狀排列的小跑子葉,直徑10-15厘米;小孢子葉楔形,密被褐黃色絨毛,下面有多數3-5個聚生的小孢子囊;大孢子葉多數,簇生於莖頂,密被褐黃色絨毛,大孢子葉下部呈柄狀;胚珠2-4,生於大孢子葉中部兩側。種子卵狀球形,長4.5-5厘米,直徑4-4.7厘米,熟時紅色。

近種區別

越南篦齒蘇鐵與蘇鐵的區別在於越南篦齒蘇鐵樹幹灰色,樹皮縱裂,無莖頂絨毛;小孢子葉球乾後仍直立,小孢子葉頂端具1厘米以上的刺尖;種子無毛,外種皮具纖維層。
篦齒蘇鐵與越南篦齒蘇鐵相似,區別在於篦齒蘇鐵樹皮常有圓環狀痕,葉柄下部近無毛,大孢子葉頂片的側裂片14-24枚。

產地生境

越南篦齒蘇鐵野生居群分布於越南中部,中國有引種栽培;印度、尼泊爾至中南半島各國也有分布。生長適溫20-30℃,喜疏鬆、肥沃的微酸性壤土,喜陽,喜暖熱,喜濕潤,耐旱,忌冷寒。

生長習性

小孢子葉球5月中下旬開始萌動,小孢子囊著生在小孢子葉遠軸面,且3-5小孢子囊以輻射狀排列方式聚生成聚合囊。小孢子囊壁由6-7層細胞組成,包括表皮、中層及絨氈層。絨氈層來源於成熟造孢組織的外圍細胞,其退化形式為分泌型。6月中旬,小孢子母細胞進入減數分裂Ⅰ,至6月下旬形成四分體。母細胞減數分裂後胞質分裂的方式與其他蘇鐵類植物不同,具有連續型與同時型兩種類型。7月中旬,小孢子經過2次有絲分裂後,形成3細胞的成熟花粉粒。7月下旬進入散粉狀態。在花粉發育過程中,母細胞內澱粉粒的積累及其壁上胼胝質的沉積均呈現規律性變化。

主要價值

樹形優美,羽葉常綠,幼株盆栽可用於臥室、陽台、客廳等處栽培觀賞;常用於園林綠化。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2019年)——附錄Ⅱ。
  • 瀕危原因
越南篦齒蘇鐵的生境條件惡劣,氣候乾旱,生長在由矽質花崗岩母質形成的砂壤中;更重要的是在其棲息地範圍內很少有越南篦齒蘇鐵幼苗,整個群落的年齡結構呈倒金字塔形即居群中以成年植株為主,而進行自然更新的植株幼苗極少;此外,其種子萌芽率較低,主要原因是種子內沒有形成正常的胚。由此推測,越南能齒蘇鐵在自身的繁育系統中可能出現了某些生殖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