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叉葉蘇鐵

越南叉葉蘇鐵

越南叉葉蘇鐵(學名:Cycas micholitzii Dyer)是蘇鐵科、蘇鐵屬植物。莖幹地下生,有時基部膨大;乾皮灰褐色,具宿存葉痕;葉3-8片,二回羽裂;葉柄長0.5-1.5米,兩側具短刺;裂片1-2(-3)次二叉分枝;羽片薄革質或堅紙質,線形,不等長。小孢子葉球窄梭狀圓柱形;小孢子葉楔形,先端具短尖頭;大孢子葉長8-15厘米,不育頂片倒卵形,篦齒狀深裂,裂片每側6-8,鑽狀;胚珠2-4;種子2-4,綠色,熟時黃色,倒卵狀,中種皮具細乳突。

分布於越南中部和寮國東部的安南高地地區;生於低矮、灌木叢生但相當密集的林地中。

越南叉葉蘇鐵屬於叉葉類蘇鐵,形態獨特,具一至多回二叉分裂小羽片,觀賞價值高,具有很好的市場開發前景。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易危(VU)。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長習性,產地生境,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植物學史

Thiselton-Dyer於1899年根據采自廣西龍州H.B.Morse的羽葉二叉分歧的蘇鐵標本建立刺葉蘇鐵的叉葉變種(Cycas rumphii Miquel var. bifida Thiselton-Dyer);20世紀初W.Micholitz替Messrs.Sander&Sons在越南河內一帶採集植物標本時又採到這類奇特的蘇鐵標本,引入新加坡植物園栽培,1904年將其中一株運回英國。與此同時Thiselton-Dyer得到一套完整蠟葉標本材料,在新加坡植物園主任H.Ridley的幫助下完成線描圖,次年以紀念採集者Micholiz正式發表Cycas micholizi(中文譯名為:叉葉蘇鐵),並認為中國廣西與越南接壤,兩類羽片二叉分歧的蘇鐵很可能是屬同一種類。
該種蠟葉標本材料極少,而鄭萬鈞等(1978)在《中國植物志》對該種描述基本上是以往文獻的翻譯,並指出由於未見到龍州叉葉蘇鐵的生殖器官,故仍不能肯定其與越南的叉葉蘇鐵是否同屬一種;此後,中國國內學者都把兩者歸為一種(李樹剛、張本能1989,李樹剛、梁時芬1991,陳家瑞、王玉忠1995);隨著多岐蘇鐵(陳家瑞、楊思源1994a,b)及多羽叉葉蘇鐵長柄叉葉蘇鐵(王定躍1996)的陸續發現,羽片分叉的“叉葉”蘇鐵不再是一個種,而是一個自然的類群,廣西與越南的叉葉蘇鐵是否屬同一種仍需進一步研究和核實。
2004年,K.D.Hill發表文獻Bot. Rev. (Lancaster) 70: 161,將分布於中國廣西南部和雲南東部以及越南北部的叉葉蘇鐵提升為獨立種——叉葉蘇鐵Cycas bifida (Dyer) K. D. Hill)。分布於越南和寮國的Cycas micholitzii Dyer,中文學名更換成了越南叉葉蘇鐵。

形態特徵

莖幹地下生,有時基部膨大,地上莖高20-60(-80)厘米,徑10-20厘米;乾皮灰褐色,具宿存葉痕;葉3-8片,二回羽裂,長2-3.5米,寬40-70厘米;葉柄長0.5-1.5米,兩側具短刺;裂片1-2(-3)次二叉分枝,長30-40厘米,柄長0-5厘米;羽片薄革質或堅紙質,線形,不等長,長10-40厘米,寬1.5-3.2厘米,先端漸窄或長漸尖,基部明顯下延,邊緣平直或稍波狀,兩面中脈隆起。
小孢子葉球窄梭狀圓柱形,長20-35厘米;小孢子葉楔形,長1.2-2厘米,寬8-10毫米,先端具短尖頭;大孢子葉長8-15厘米,不育頂片倒卵形,長4-6厘米,寬3-4厘米,篦齒狀深裂,裂片每側6-8,鑽狀,長1-2厘米;胚珠2-4;種子2-4,綠色,熟時黃色,倒卵狀,長2.3-2.8厘米,中種皮具細乳突。

近種區別

多歧蘇鐵(Cycas multipinnata C. J. Chen & S. Y. Yang)與叉葉蘇鐵(C.micholitzi)近緣,但回羽片4-5次二叉分歧,具5-8厘米的小葉柄;而後者一回羽片(1-)2(-3)次二叉分歧,僅具2-7毫米的小葉柄。

生長習性

物候期:孢子葉球期4-5月,種子10-11月成熟。

產地生境

分布於越南中部和寮國東部的安南高地地區;生於低矮、灌木叢生但相當密集的林地中。分布區具有大量季節性(季風)降雨和額外的全年山地降雨。

主要價值

越南叉葉蘇鐵屬於叉葉類蘇鐵,形態獨特,具一至多回二叉分裂小羽片,觀賞價值高,具有很好的市場開發前景。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2019年)——附錄Ⅱ。
種群現狀
葉綠體數據的居群動態分析顯示越南叉葉蘇鐵在歷史上的有效居群大小一直穩定,直到最近5萬年開始逐步減小,且沒有經歷再擴張的跡象。微衛星數據也顯示該種有居群收縮的現象。越南叉葉蘇鐵減少了很多,野生居群中成熟的個體十分稀少。
  • 瀕危原因
由於生境被過度開墾,野生資源被盜挖。據截至到2009年的估計,在過去的90年中,原始生長地的30%至50%已被清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