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越南爪哇犀牛
- 別稱:印支爪哇犀牛
- 界:動物界
- 綱:哺乳綱
- 目:奇蹄目
- 亞目:角型亞目
- 科:犀科
- 亞科:真犀亞科
- 屬:獨角犀牛屬
- 種:爪哇犀牛
- 亞種:越南爪哇犀牛
- 分布區域:越南、中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地(曾經)
- 保護狀況:已滅絕(2010年4月)
- 平均體重:1400千克
- 平均體長:3.0米
分布範圍,生長繁殖,生存現狀,近親——爪哇犀,外形特徵,生態習性,生長繁殖,地理分布,生存狀況,
分布範圍
本亞種曾廣泛分布於越南、高棉與寮國,甚至到泰國與馬來西亞和中國,根據記載因為過度捕殺在1922年在中國滅絕。此後因為貪婪的人類的不斷捕殺,加上棲息地受到破壞,相繼在東南亞各國絕跡。越戰後因為環境破壞和過度捕殺,曾被認為已經滅絕,1988年在越南被重新發現還有最後十幾頭僥倖存活了下來,這個最後殘存的種群僅分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北的吉仙國家公園中,數量極少,數量被認為只有13隻。這個亞種在越戰後就瀕臨絕跡,被重新一次發現是在1988年,由紅外線照相機所拍攝的照片。
生長繁殖
越南曾經想通過捕捉人工繁育重新復育這個亞種,但是因為數量太少了,加上爪哇犀牛膽小易驚,很難接近和捕捉。加上越南的保護力度的疏忽無力和偷獵者的猖獗,這些在越南最後倖存的十幾頭爪哇犀牛在二十幾年的時間裡相繼被偷獵者殺害,只有幾頭是正常死亡。
2010年因為人類的過度捕殺和棲息地受到嚴重破壞,已在世界上絕跡。曾經廣泛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分布區域包括中國、越南、高棉、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因為人類的過度捕殺和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於1922年在中國雲南絕跡,此後由於貪婪的人類的不斷捕殺,相繼在東南亞各國絕跡
生存現狀
1980年越戰結束後,該亞種曾被認為已經滅絕,1988年被重新發現還有最後的寥寥十幾頭殘存在越南。但因為保護措施的無力和偷獵者的猖獗,這些最後僅存的活體,依然受到偷獵者的無情捕殺。
2011年10月25日,世界自然基金會宣布最後一頭雌性越南爪哇犀牛已經於2010年4月因被槍殺死亡,通過對它們最後的棲息地越南吉仙國家公園進行了全範圍的視察後,發現這個亞種已經沒有活體存活,同時也宣布這個亞種已經滅絕。
近親——爪哇犀
爪哇犀,又稱小獨角犀,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屬奇蹄目犀科,與印度犀牛是近親。目前幾近絕種,只剩下五十至六十頭左右,主要生活在印尼爪哇島的烏戎庫隆國家公園。爪哇犀草食性,有泥浴的習慣,膽子小
外形特徵
爪哇犀皮膚呈灰色。除了耳邊和尾端有硬毛外,全身無毛,很厚的皮膚像盔甲一樣。皮膚也有厚摺,身上的3條厚摺上下完全接連(背部)。身體肥大,四肢短粗,顯得很笨拙。雄犀有一隻角,雌犀沒有角。 爪哇犀比印度犀牛略小:頭體長2.5-3.4米,肩高1.6米,體重900-2300公斤
生態習性
爪哇犀牛喜歡獨來獨往,據說幼仔很早就單獨生活。爪哇犀喜歡生活在野草密布、有大片蘆葦的低地雨林環境中,清晨和傍晚是採食的主要時間,有泥浴的習慣。爪哇犀很膽小謹慎,一旦有一點異常動靜,它就會立馬逃之夭夭。視力不佳,但有敏銳的嗅覺和聽覺。爪哇犀幾乎從不主動攻擊人,除非是近距離受到驚嚇或正在撫養幼崽,它的活動範圍一般在20平方英里之間。 以鮮枝、嫩芽、樹枝、嫩葉、果子、竹類、芒果及無花果等為食
生長繁殖
雌犀成熟在三到四歲間,雄性成熟在六歲之後,爪哇犀懷孕期間是16個月,每次交配間隔達4~5年。每胎只生一頭幼犀,幼犀哺乳為1~2年。爪哇犀平均壽命35~40年,最長的可達50多年。爪哇犀從未在動物園中繁殖成功過。
地理分布
目前已知的爪哇犀牛大多生活在爪哇島上,在緬甸、寮國、高棉等國可能還有少量殘存,是全球最瀕危的動物之一。
生存狀況
爪哇犀牛曾在亞洲廣泛分布,包括中國南部(1957年以前)以及中原地帶(漢朝以前),1957年以前在雲南仍有分布,甚至90年代還有目擊記錄。 爪哇犀牛在1999年曾于越南的吉仙國家公園用紅外線照相機拍到,相信至少還有不到10隻的族群,越南的最後一頭爪哇犀牛於2010年4月被盜獵者射殺于吉仙國家公園,因此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國際犀牛基金會(IRF)宣布,爪哇犀牛已絕跡于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