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捕鳥蛛,是大型的穴棲蜘蛛,足展17至18厘米左右。原產自越南、緬甸等東南亞雨林區,中國的廣西、雲貴地區也有分布。以各種小動物為食。它們有很健壯的螫肢,以方便食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越南捕鳥蛛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綱:蛛形綱
- 目:蜘蛛目
- 分布區域:越南、緬甸、中國
簡介,分布及其習性,形態特徵,飼養工具及設施,專業工具,輔助工具,飼養與繁殖,棚養法,籠養法,池養法,缸(或桶)養法,飼養的注意事項,生活習性與捕食特點,自然生活環境與一般活動規律,捕食行為以及餵食時象,生殖習性,移精,求偶,交配,產卵,護卵,孵化與蛻皮,
簡介
物蜘蛛聽起來新鮮,看上去也很酷,但是不能隨意亂養。自然界中蜘蛛有四萬多種,其中絕大多數或有劇毒、或生命力極弱,不能作為寵物。生長在熱帶雨林中的越南捕鳥王是寵物蜘蛛的一顆明星。
分布及其習性
越南捕鳥王,主產地越南,性情兇猛。在家裡養這種蜘蛛,應置備一個飼養盒,裡面鋪墊乾淨沙土,並放置一小水盒。沙土可調節飼養盒裡的溫度和濕度,也可吸附蜘蛛的排泄物。飼養盒最好選擇小型玻璃魚缸,裡面隨自己的心愿布置盆景,便於欣賞。越南捕鳥王的食物主要是活體昆蟲,如土鱉蟲、蟋蟀、螞蚱等。冬季昆蟲絕跡,可購買活蠶蛹或麵包蟲餵養。生雞蛋也可以讓蜘蛛生存下來。在自然中,越南捕鳥王練就了超凡的耐飢餓能力,一般15天餵一隻昆蟲即可。只要有水,100天不進食,它也不會餓死。而且這種原本生長在熱帶雨林的大蜘蛛,能忍受的最低極限溫度達-4℃。飼養得當,越南捕鳥王的壽命可長達20年。
作為寵物,它有一些令貓狗不及的長處。比如,它非常安靜,全天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靜止狀態,不吵不鬧。另外,它渾身沒有任何異味,即使是排泄物也無異味,更不會攜帶病毒和蟎蟲。有些人看到通體黃褐色、爪上布滿絨毛的越南捕鳥王,便很容易聯想到“蜘蛛精”或“殺人蜘蛛”等情節,覺得毛骨悚然,其實大可不必。它從來不主動攻擊人,它咬傷人的幾率很低。也絕不會有致命危險,實際上更像被蜜蜂蟄了一下。
形態特徵
雌成蛛體長50.00mm,腹部26.00mm×15.00mm,8眼集於一丘,前眼列前曲,後眼列近直線排列,前側眼 後側眼 前中眼 後中眼。前中眼間距與前中眼直徑之比7∶8,後中眼間距與後中眼直徑之比25∶8。整個身體被濃密的黑褐色絨毛或長毛,頭胸部黑褐色,頸溝和放射溝明顯,中窩橫向,螯肢內齒堤具18齒和許多小齒,外齒堤無齒,觸肢基節前側和螯基外側生有許多等長的羽狀毛,胸板長大於寬,可見胸斑一對,觸肢基節和下唇上生有顆粒狀突起,跗節3爪,上爪下有2櫛齒,下爪無齒,觸肢和步足附節背面有許多顆粒狀毛,各步足跗節和後跗節有毛叢,足式為1,4,2,3。腹部背面灰黑褐色,有5條黃色矢狀紋,兩側顏色稍淡,前紡器一節,間距小於其直徑,後紡器梢節較長。
雄成蛛的形態特徵雄蛛體長44.00mm。其頭胸部為22.00×19.00mm;腹部為22.00×14.00mm。背甲黑褐色,頭區及胸區周緣密布黃褐色長毛。8眼位於一扁橢圓形丘上,眼的排列及各眼大小比例與雌蛛相同。中窩弧形凹陷、前曲,中窩至頭區前緣微傾斜,胸甲赤黑褐色、棗形,長大於寬,四周布滿絨毛,胸斑一對。螯肢內外側扁,外側微隆起,內面凹扁,腹側緣有金褐色粗剛毛組成濃厚的毛叢,外齒堤無齒,內齒堤16枚,其中近螯爪的一端4齒較大,外側被短毛,其間有短棘3叢,為發聲器的另一組成部分,此棘與螯肢外側小棘相對磨擦成聲,共同組成發聲器。步足黑褐色,粗壯而長,多毛。後跗節的大半部分和跗節的整個腹面有天鵝絨似的毛叢。爪稍彎曲,爪下有爪墊。腹部黑褐色,長卵圓形,被濃密金褐色毛,其黑色斑紋與雌蛛同,呈虎紋。前紡器小,呈小錐狀,後紡器大,鞭狀,由腹側繞腹部末端彎向背側。觸肢跗節密布金褐色剛毛和絨毛。從外側看,跗節遠端隆起,被濃毛。但從內側看,此端中央凹陷,形成一環狀圓圈,上生濃密的毛。生殖球赤色(生活時更加鮮紅),圓球形,插入器粗而稍扁,沿中軸方向縱凹,呈長匙狀。是一種劇毒蜘蛛。
飼養工具及設施
專業工具
水銀溫度計、地溫計、濕度計、培養皿、KW—1型控溫儀、大小鑷子、分析天平、遊標卡尺、托盤天平、解剖刀及解剖針、體視顯微鏡。
輔助工具
紗布、脫脂棉、橡皮筋等。
飼養與繁殖
棚養法
在野外用鋼管和塑膠窗紗圍成規格為6× 10m的網棚,窗紗下邊入土20cm,條件較好的,可用水泥、瓷磚砌成50cm高的基腳,並固定窗紗的下緣,以防蜘蛛逃逸,棚內地貌和植被均模擬蜘蛛原產地生境,即選擇灌木、植被豐富的30°左右的斜坡並按蛛體大小設洞穴若干,洞內朝外一方用木板遮掩,以便揭蓋觀察。分別將若蛛和成蛛投入洞穴內。另設飲水器和投餌盤數個,每周投餌、放水2次,以觀察虎紋捕鳥蛛能否在長沙地區自然條件下正常生活。
籠養法
室外置10個規格為120× 70×80cm的鋼架窗紗網籠箱,箱內用30cm厚的紅色粘土,築成30°的斜坡,按上法模擬原產地生境,設定洞穴2個,分別投入雌、雄成蛛一對,用於觀察蜘蛛捕食和繁殖行為等。
池養法
室內建30個規格為78× 52×46cm的養殖池,分別在每個池中用紅色粘土按上法設定洞穴一個,為保持土壤及空氣濕度,池內移植苔鮮植物,用於觀察蜘蛛生長發育、行為與環境的關係。
缸(或桶)養法
置規格為28× 17× 25cm的玻璃缸,或用家用的塑膠提桶,分別在每個缸底或桶底先鋪一層5cm厚的紅色粘土層,並築一大約30°的斜坡,坡高約10cm,沿缸(或桶)壁築一個圓形洞穴,單蛛飼養,缸(或桶)中亦移植苔蘚植物,並設飲水器、投餌盤各一,用於觀察若蛛的生長發育和行為。
飼養的注意事項
越南捕鳥蛛是一種生長發育遲緩、不耐寒的瀕危動物,其適宜溫度為20— 30℃ ,最適宜溫度為23— 28℃ ,15℃以下,35℃以上停止活動,土溫5℃以下就有致命危險,因此,為了飼養成功,在發育期間要儘量保持土溫在20— 28℃之間,土壤含水量為16— 22% ,空氣相對濕度在80%以上,土壤酸鹼度為pH5.1— 5.5之間。
蜘蛛蛻皮期間是其生命力最脆弱的時期,此時應特別加強管理,設法保持環境安靜,儘量減小為干擾(如噪音、振動等),並且及時把蜘蛛蛻的皮清理出去,以防蜘蛛生病。
在炎熱的夏天進行室內飼養時,每天用水噴霧兩次,以保持土壤及空氣濕度;室外網棚和籠箱飼養成蛛、亞成蛛時,需用綠色樹枝、草木作隱蔽物,以便降低氣溫與土溫。
生活習性與捕食特點
自然生活環境與一般活動規律
在自然條件下,此蛛多分布於熱帶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棲息地多為砂頁岩發育而成的紅色粘土,其自己會挖洞,這與一般的蜘蛛不同。其洞穴多分布在近水源,向陽山坡地及早作田埂上。洞口多呈圓形,無覆蓋物。洞內乾燥,具薄絲墊。虎紋捕鳥蛛與大多數蜘蛛一樣,白天多伏在洞中,為負趨光性。其活動的高峰期為20:30一23:30,以及凌晨1:30一3:30。其餘時間很少活動。但其活動規律會隨食物的豐盛程度而改變。
此蛛在25~27C時活動性最強。當溫度高於30C時,可發現此蛛飲水次數增多,活動能力明顯減弱。該蛛對低溫防禦能力甚差,在15C以下便開始停止進食,在10`C以下於洞中處於休眠狀態。5`C以下持續10天,6隻供試蜘蛛全部死亡。待氣溫回升到15LC以上,越冬蜘蛛逐漸甦醒,恢復活動。
捕食行為以及餵食時象
處於飢餓狀態下的蜘蛛,發現獵物,則先將其第一對步足伸出洞外試探,隨即將身體移出洞外,頭胸部向上抬起,與腹部幾乎成90度仰角,觸肢與第1對步足上舉,其餘步足著地,鰲肢張開,整爪外伸擺出戰備狀態。當獵物進人其籠罩區時,即立即用第1對步足踏打獵物,踏中後便用觸肢協助,用鰲爪迅速橫夾獵物,隨即鰲爪末端注射毒液人獵物體內,後用觸肢及鰲肢捏揉食物,並將獵物送入口內壓碎。一般體形大的昆蟲吮吸後留下大部分空殼,小型的昆蟲則呈食糜狀。捕食對象及喜好程度見表1。從試驗結果來看,越南捕鳥蛛以捕食昆蟲為主。
據觀察,一隻虎紋捕鳥蛛捕食蝗蟲可多達5頭d/。氣溫達15℃便開始進食,但食量較小,在25一28℃時捕食最多,當氣溫超過30`C時捕食量相對下降。其耐飢餓性較強,可連續70d不進食。此外,在養殖過程中發現,長期只投放一種食物,會造成蜘蛛厭食或營養不良,所以在一定時期要更換食物品種。幼蛛之間有相互殘食的現象。
生殖習性
移精
雄蛛移精需先織1個精網,其精網簡化成1根精絲,精絲比其它絲稍粗。拉好精絲後,便腹面朝上,雄生殖孔對準精絲,把精液排到精絲上。此蛛排精液的同時,觸肢器反覆地在鰲爪上刮來刮去,這一過程需要15min左右。然後雄蛛翻轉過來,第1,第2對步足搭在洞壁上,支撐起頭胸部,鰲爪輕輕勾住精絲,兩觸肢器不斷地在精絲上摩擦來酞取精液。虎紋捕鳥蛛是在精絲上直接吸人精液,完成移精的過程需約1一1.51h。
求偶
越南捕鳥蛛的求偶行為較為複雜,雄蛛找到雌蛛的所在地後,爬到雌蛛的洞口,用第1對步足和觸肢有規律地敲打洞口。雌蛛感受到後,立即出洞,作出防禦的姿態:第2,3,4對步足和腹部著地,抬起頭胸部,第1對步足高高舉起,觸肢豎立,贅肢張開。雄蛛立即退後幾步。若雌蛛不放下步足,並朝雄蛛爬去,雄蛛就立刻槍惶逃走。若雌蛛緩慢放下步足和觸肢,趨於安靜狀態時,雄蛛才小臼翼翼地作出下一步的求偶動作:用第1對步足擊打泥地,同時腹部上下震動。此動作大約持續2一smin。雄蛛停止動作大約105後,雌蛛亦用第1對步足擊打泥地以示回答,並向雄蛛走近幾步。這時,雄蛛也慢慢地靠近雌蛛小心地伸出第1對步足及觸肢觸碰雌蛛。雌蛛也主動地用第1對步足觸及雄蛛,表示願意接受交配。這說明雌雄蛛互相交換了求偶信息。
交配
越南捕鳥蛛交配時間在4一6月份。雌蛛一生只交配1次,終生產受精卵。從10對成蛛的交配觀察結果來看:該蛛多在晚上21~24時進行交配。雌蛛表示願意接受交配後,雄蛛即爬上雌蛛背上,第1對步足抱住雌蛛腹部,第2對步足按住雌蛛的腹柄,第3、4對步足放在雌蛛頭胸部上,2觸肢同時插入雌蛛的生殖孔中。此時雌蛛的腹部劇烈顫動,交配約lomin即結束。交配後的雌蛛顯得尤其兇猛,雄蛛如不及時逃離,往往會被雌蛛吃掉。在人工交配的情況下,及時隔離雄蛛並餵養20d左右可以進行第2次交配。雄蛛能否進行更多次的交配,在什麼條件下可以進行更多次的交配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產卵
該蛛多在3月中下旬到4月中旬開始產卵,作者觀察了10隻懷卵母蛛的產卵過程。母蛛在凌晨3~5時產卵。產卵前,雌蛛紡絲作成產卵室,並在產卵室內作一近似橢圓形的卵墊,由6一10層富粘性的蛛絲構成。產卵時,雌蛛的腹部翹起,紡器支撐在產卵墊的邊緣,卵粒一次性排出。待卵殼稍乾後,母蛛用腹部輕壓卵粒堆,並用附肢協同其整理成形。卵塊多長橢圓型或半球狀。接著母蛛快速紡絲覆蓋卵粒,這層絲一般有5~7層。最後母蛛用觸肢從邊緣輕揭起下層卵墊,一邊揭起往上內裹一邊紡絲,使上下2層絲的邊緣完全閉合,連線成1個整體卵袋。從製作產卵室到形成卵袋的整個過程需用150一180min。卵袋直徑:最小scm,最大scm,供試10個卵袋大小為6士1.7。m。雌蛛a1隻產1次卵,卵袋平均含卵量176粒,最少84粒,最多269粒。卵袋一旦被撕破,若沒有溫控儀器設備,則很難保證卵順利孵化。母蛛產卵時要保持安靜環境,劇烈刺激母蛛易導致流產,流產母蛛有食卵行為。這是人工養殖要注意的。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以避免蜘蛛冬眠。產卵期可以提前至2月份,比自然環境中生活的蜘蛛提前2個月產卵。
護卵
雌蛛有護卵的習性。母蛛通常是用鰲肢或觸肢持卵袋置於胸板下,前2足抱住卵袋兩側。遇外界干擾時,母蛛立刻高高舉起第1對步足,豎立觸肢,迅速撲擊干擾物,但其第4對步足始終搭在卵袋上。若將卵袋移動,母蛛會緊追不捨,用贅肢鉗住卵袋不放。母蛛用鰲肢,第1對步足及觸肢輕輕抬起卵袋,然後翻轉卵袋。虎紋捕鳥蛛有食卵行為,如果卵袋破裂,母蛛往往會將其內的卵吃掉。在人工養殖過程中要引起注意。
孵化與蛻皮
自然條件下3~5月份為孵化期.胚胎歷期需32~6()d。作者就供試的5個卵袋的自然孵化歷期進行了統計,胚胎歷期最短的是3d2,最長達6d0,平均胚胎歷期45.d7。人工孵化時濕度是關鍵,若濕度大於90%時卵難孵化成功。最宜的孵化濕度是70%一80寫。在人工孵化實驗中,把溫度控制在20℃、25`C、28C,濕度控制在70%~80%情況下都可以孵化成功,28`C時胚胎歷期最短(32d)。
幼蛛孵化後,仍留在卵袋內,經過第1次蛻皮後,用鰲肢自行撕破卵袋而出。出囊後的2齡幼蛛2~d3內不進食,只需餵水即可,此時幼蛛仍靠體內的卵黃維持生命活動。如由母蛛護卵孵化,出卵袋的幼蛛伏在母蛛背上或卵袋上,單獨孵化的幼蛛也有集聚行為,直至3齡幼蛛才有分散獨居的傾向。3齡以前為何不能主動取食,可能與鰲肢尚沒發育完全有關,作者在電鏡下發現2齡幼蛛的鰲肢毒腺開口封閉,3齡以後開口明顯(電鏡結果另文發表)。由於虎紋捕鳥蛛生長周期長,一生中蛻多少次皮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作者對1~8齡幼蛛的生長情況進行了觀測,詳情見表2。幼蛛和成蛛在蛻皮前一天,停止進食,蛻皮時前3對步足伸向前方,第4對步足伸向後方,腹部彎向胸板,舊皮首先在眼前區和鰲肢基部交界處破裂。整個蛻皮過程需30~50min。幼蛛蛻皮前先織網將自己縛在其中,並不像斑管巢蛛每次蛻皮另建新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