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俗掃墓

《越俗掃墓》是明代文學家張岱寫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越俗掃墓
  • 作者:張岱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陶庵夢憶》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文學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越俗掃墓
越俗掃墓,男女袨服靚妝,畫船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率以為常。二十年前,中人之家尚用平水屋幘船,男女分兩截坐,不坐船,不鼓吹。先輩謔之曰:“以結上文兩節之意。”後漸華靡,雖監門小戶,男女必用兩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歡呼暢飲。下午必就其路之所近,游庵堂寺院及士夫家花園。鼓吹近城,必吹《海東青》、《獨行千里》,鑼鼓錯雜。酒徒沾醉,必岸幘囂嚎,唱無字曲,或舟中攘臂,與儕列廝打。自二月朔至夏至,填城溢國,日日如之。
乙酉方兵,劃江而守,雖魚艖菱舠,收拾略盡。墳壠數十里而遙,子孫數人挑魚肉楮錢,徒步往返之,婦女不得出城者三歲矣。蕭索淒涼,亦物極必反之一。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清明時節越地有掃墓的風俗,男女都穿著華美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十分漂亮,乘坐裝飾華麗的船隻奏樂歡慶,就像杭州人游湖一樣,這樣重人輕鬼,大家都習以為常。二十年前,中等人家還用卷平水屋幘船,男女分開坐,不坐有座位的船,也不鼓吹。先輩開玩笑地說:“以結上文兩節之意。”後來逐漸鋪張浪費,即使是小門小戶,男女一定要使用兩坐船,一定要戴頭巾,一定要鼓吹奏樂,一定要開懷暢飲。下午一定會在靠近這條路附近的地方遊玩,游庵堂、寺院及士大夫家花園。靠近城池時必定鼓吹奏樂,還一定要吹《海東青》《獨行千里》,鑼鼓齊鳴。喝醉酒的人,一定會耍酒瘋,大喊大叫,嘴裡哼唱著無字曲,有的還會在船上胡亂揮臂,和同伴打起架來。從二月初一到夏至,城中熱鬧的景象到處都有,而且日日如此。
順治二年(1645),方國安手下士兵渡江鎮守,無論大小船隻一律沒收。距離墳墓幾十里遠的路,子孫幾人也只能用肩膀挑著祭品,其間往返步行,婦女已經三年不得出城了。蕭然冷落慘澹淒涼,這也是物極必反的現象之一。

文學賞析

作者描寫了越地清明風俗之前後變化,讀完不禁唏噓:原來江南清明節是如此熱鬧繁華的節日,原來大家以前是坐船去掃墓的。張岱在此感嘆“蕭索淒涼,亦物極必反之一”,不僅是對自己一生經歷的自省,更是對國破家亡的反思和總結。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後改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出生於官僚之家,家境富裕,年輕時四處遊歷,見識頗廣,又時常休閒遣興於各類藝術之中,生活可謂安逸清閒、豐富多彩。明朝滅亡之後,張岱因拒絕進入清廷任職,從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弟變成了下層貧民,生活窮困潦倒,後來更是以入山著書以終。張岱擅長散文,一生著作頗豐,包括《琅繯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夜航船》《石匱書後集》 《四書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