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參數
工作頻率:860-960 MHz
符合標準:ISO 18000-6C
記憶體容量:96bit、128bit、512bit,4位元組/64塊
讀寫距離:3~10m (與不同的天線相配合)
工作模式:R/W(可讀寫)
工作溫度:-20℃~+60℃
適應速度:<60 km/h
防衝突機制:適合於多標籤讀取
數據保持:大於10年
條碼介紹
提出背景
在過去的25 年裡,EAN.UCC 編碼已大大提高了供應鏈內的生產率和效率,
並且已成為全球最通用的標準之一。隨著
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信息數位化和全球
商業化促進了更現代化的產品標識和跟蹤方案的研發。
在過去的25 年中,條碼已經成為識別產品的主要手段。
缺點
但條碼有如下缺點:
1.它們是可視傳播技術。也就是,掃瞄器必須“看見”條碼才能讀取它,
這表明人們通常必須將條碼對準掃瞄器才有效。相反,無線電頻率識別並不需要
可視傳輸技術,RFID 標籤只要在解讀器的讀取範圍內就行了。
2.如果印有條碼的橫條被撕裂、污損或脫落,就無法掃描這些商品。
3.我們認為唯一產品的識別對於某些商品,非常必要。而條碼只能識別制
造商和產品名稱,而不是唯一的商品。牛奶紙盒上的條碼到處都一樣,辨別哪盒
牛奶先超過有效期將是不可能的。
組成
EPC由分別代表版本號、製造商、物品種類以及序列號的編碼組成。EPC
是唯一存儲在RFID標籤中的信息。這使得RFID標籤能夠維持低廉的成本並具有
靈活性,這是因為在資料庫中無數的動態數據能夠與EPC相連結。
EPC 系統主要由如下六方面組成:
(1) EPC 編碼標準
(2) EPC 標籤
(3) EPC 碼
(4) 解讀器
(5) SavantTM(神經網路軟體)
(6) 對象名解析服務(Object Naming Service: ONS)
(7)
實體標記語言(Physical Markup Language: PML)
“產品電子碼(EPC)研究”課題報告1 產品電子碼(EPC)概述
4 檔案名稱:產品電子碼(EPC) Rep 1_20030928
目標和意義
EPC 系統的最終目標是為每一單品建立全球的、開放的標識標準。
通過EPC 系統的發展:
(1)能夠推動自動識別技術的快速發展;
(2)通過整個供應鏈對貨品進行實時跟蹤;
(3)通過最佳化供應鏈來給用戶提供支持;
(4)提高全球消費者的生活質量;
發展
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成立了自動識別技術中心(AUTOID
CENTER),提出EPC概念,其後四個世界著名研究性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澳
大利亞的阿德雷德大學、日本Keio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相繼加入參與研發EPC,
並得到了100多個國際大公司的支持,其研究成果已在一些公司中試用,如寶潔
公司、Tesco公共股份有限公司等。關於編碼方案,目前已有EPC-96Ⅰ型、
EPC-64Ⅰ型、Ⅱ型、Ⅲ型等,並得到了UCC和國際EAN的支持。
自2001年以來國際上不僅已經有許多大公司實施EPC方案,而且AUTO-ID
中心的目標是到2003年第四季度向市場推出商用硬體和軟體,讓公司儘早部署
配置AUTO-ID中心制定的開放式RFID系統。據預測到2005年EPC標籤的成本將
降到1美分,而從2005至2010年全球將大規模採用EPC。
套用
2. 生產線自動化的管理和套用
3. 航空包裹的管理和套用
4. 貨櫃的管理和套用
5.停車場的管理和套用
6.不停車收費的管理和套用
7. 圖書館的管理和套用
8. 倉儲管理和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