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壓變質的構造附加壓力與形成深度

超高壓變質的構造附加壓力與形成深度

《超高壓變質的構造附加壓力與形成深度》是2004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方正、呂古賢、劉瑞。

基本介紹

  • 書名:超高壓變質的構造附加壓力與形成深度
  • 作者:王方正、呂古賢、劉瑞
  • ISBN:9787030144324
  • 頁數:212
  • 定價:54.00元
  • 出版時間:2004-12-1
  • 裝幀:精裝(無盤)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超高壓變質的構造附加壓力與形成深度》是對地球科學中的重要基本問題——地殼中構造與壓力關係問題提出新的研究思路。針對“地殼中壓力等同於上覆岩石重力值”的傳統觀念,提出了構造附加壓力的觀念和構造物理化學的理論新認識;建立並逐步完善了高壓超高壓變質岩形成深度的研究和計算方法。並用熱力學方法和大別-魯榴輝岩高壓超高壓變質岩帶的大量地質地球化學新研究成果進行了論證和約束,提出了高壓超高壓變質帶構造增壓殼內成因的新模式。同時,這一新理論和方法對金屬礦深部預測和油田“超壓”現象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地質作用深度爭論的焦點和所涉及的力學知識
1.1 地質作用深度估算的兩種觀點
1.1.1 流體靜力學觀點
1.1.2 構造附加壓力觀點
1.2 應力與應變
1.2.1 應力
1.2.2 應變
1.2.3 剪應力與剪應變
1.3 摩爾圓
1.3.1 應力摩爾圓和應變摩爾圓
1.3.2 有限應變摩爾圓和應變測量
1.3.3 均勻變形、一般剪下與極摩爾圓
1.4 描述岩石性質的一些力學假設
1.4.1 彈性和塑性
1.4.2 脆性和韌性
1.4.3 蠕變和鬆弛
1.4.4 流變學概念
1.5 地質作用深度估算的力學模型
1.5.1 靜止液體模型
1.5.2 彈性體模型
1.5.3 探索中的流變模型
1.6 小結
第二章 構造附加壓力的理論分析和地質作用深度測算方法
2.1 岩石圈應力狀態分析與構造附加壓力研究
2.1.1 岩石圈應力狀態的正確解釋和對形成深度研究的意義
2.1.2 流體靜力學模型問題
2.1.3 岩石圈力學狀態的地球物理基礎
2.1.4 大陸岩石圈的強度
2.1.5 岩石圈上部水平方向主壓應力占據主導地位
2.2 構造附加壓力的地質依據和構造地球化學基礎
2.2.1 岩石中的構造變形、差應力和構造附加壓力
2.2.2 石槽銅礦區構造附加靜水壓力的地質與構造地球化學研究
2.2.3 膠東玲瓏-焦家式金礦的構造附加靜水壓力與構造物理化學研究
2.3 構造附加壓力的力學分析
2.4 構造附加壓力分布的數學模擬
2.4.1 構造附加靜水壓力分布規律
2.4.2 構造附加壓力的變化規律
2.5 構造力產生圍限壓力(構造附加壓力)的實驗研究
2.5.1 實驗樣品的製備及實驗條件
2.5.2 實驗結果
2.5.3 實驗結果討論
2.5.4 小結
2.6 構造附加壓力影響岩石熔融程度的實驗研究
2.6.1 實驗樣品
2.6.2 實驗條件
2.6.3 實驗結果對比
2.6.4 結論與討論
2.7 地質作用深度的構造校正測算方法
2.7.1 地質作用深度構造校正測算方法基礎
2.7.2 地質作用深度的地質研究與測算方法
2.7.3 膠東金礦田典型礦床成礦深度構造校正測算實例
2.7.4小結
第三章 地質作用古深度計算的熱力學方法
3.1 概述
3.2 岩石圈的壓力梯度與標準狀態下的靜水壓力模型
3.3 熱力學中壓力與深度關係的一些基本概念
3.3.1 體積模量及其相關的基本知識
3.3.2 熱容(c)
3.3.3 熱脹係數和壓縮係數
3.4 岩石圈中高壓超高壓成因中等容條件的地質特徵
3.5 等容條件下岩石圈中壓力與深度關係的幾種可能
3.6 大別-蘇魯造山帶中高壓超高壓岩石形成深度的熱力學約束
3.7 中國榴輝岩和麻粒岩等岩石的溫度和壓力初步統計
3.7.1 中國部分地區麻粒岩、榴輝岩和上地幔岩的溫壓條件
3.7.2 中國榴輝岩、麻粒岩和上地幔橄欖岩的溫壓條件綜合比較
3.7.3 中國麻粒岩、榴輝岩和上地幔岩等溫壓條件的統計分析
3.7.4 初步結論
第四章 大別山地區高壓、超高壓岩石形成深度及演化模式
4.1 大別山地區高壓超高壓變質作用研究現狀
4.2 大別山地區高壓超高壓變質作用主要地質特徵
4.2.1 高壓超高壓變質岩產出在全球活動構造帶
4.2.2 大別山地區造山帶地層序列及其對比
4.2.3 大別山地區造山帶逆沖系統造成地殼縮短量達46.8%
4.2.4 高壓超高壓岩石分布於陸塊核部較古老地層之內,產於韌性剪下帶強應變帶之間的弱應變域之中
4.2.5 高壓超高壓變質岩的主要岩石學與礦物學特徵
4.2.6 高壓超高壓岩石的形成條件
4.2.7 高壓超高壓變質作用的年代學研究
4.2.8 高壓超高壓岩石與圍岩的構造關係
4.3 大別山地區超高壓帶含柯石英榴輝岩形成深度構造測算
4.3.1 研究背景與簡介
4.3.2 石榴子石的塑性變形及差異應力計算
4.3.3 湖北英山縣東榴輝岩中石榴子石塑性變形、差應力值與形成深度的估算
4.3.4 結論與討論
4.4 大別山地區超高壓變質岩形成深度的同位素限制
4.4.1 同位素地球化學對超高壓變質岩形成和演化過程提出示蹤證據
4.4.2 大別山地區超高壓變質岩保存著表殼岩石的同位素組成
4.4.3 是快速俯衝到地幔並快速折返?還是根本未達到地幔?
4.5 差應力條件下柯石英-石英相轉變實驗研究
4.5.1 在靜圍壓條件下石英-柯石英的轉化壓力
4.5.2 在差應力條件下石英-柯石英的轉化壓力和物理機制
4.5.3 討論
4.6 蘇魯-大別榴輝岩及其圍岩均經歷超高壓變質的構造和岩石證據
4.6.1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鑽孔及其周邊測試樣品的分布
4.6.2 各類岩石中鋯石內的礦物包體及其分布
4.6.3 鋯石中不同礦物的化學成分及其成因特徵
4.6.4 鋯石中包體礦物記錄的超高壓變質溫壓條件
4.6.5 結論與討論
4.7 大別山地區中生代鉀質岩漿的底墊作用與超高壓變質帶的減壓-隆升
4.7.1 大別山地區中生代岩漿岩的主要地質地球化學特徵
4.7.2 大別山地區中生代花崗岩的結晶年齡數據
4.7.3 大別山地區高壓超高壓地體差異性減壓-隆升的時代論證
4.7.4 高壓變質地體的差異減壓-隆升幅度推算
4.7.5 小結
4.8 大別山地區高壓超高壓變質岩構造演化模式
4.8.1 大別山地區高壓超高壓變質岩最顯著的地質特徵
4.8.2 大別-蘇魯印支-燕山期超高壓變質形成深度的一些資料
4.8.3 大別山地區印支-燕山高壓超高壓變質岩構造演化模式
4.9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英文摘要(abstract*)
圖版說明
圖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