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模組性:認知科學的發展觀(超越模組性)

超越模組性:認知科學的發展觀

超越模組性一般指本詞條

《超越模組性認知科學的發展觀》是2001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國)A·卡米洛夫-史密斯。

基本介紹

  • 書名:超越模組性:認知科學的發展觀
  • 作者:[英]A·卡米洛夫-史密斯
  • 譯者:繆小春
  • ISBN:9787561728024
  • 頁數:255頁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1年12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媒體評論,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當代心理科學名著譯叢中的一冊。全書共分九章,其主要內容包括:認真地對待發展、兒童是一個語言學家、兒童是一個物理學家、兒童是一個數學家、兒童是一個心理學家等等。 本書內容全面、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系統性、理論性及學術價值,可供心理科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本書前言、特色及評論、文章節選,總之,似乎福多和皮亞傑對人類認知的觀點都有某些正確的方面。我對這個潛在的兩難問題的解決方法是採取包容先天論和建構論的某些方面的認識論觀點。

媒體評論

譯者序
《超越模組性——認知科學的發展觀》是A·卡米洛夫—史密斯(Annette Karmiloff- Smith )所著的一本有關兒童認知發展問題的專著,1992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該書在1995年獲英國心理學會優秀著作獎。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學生,獲日內瓦大學博士學位,並曾作為皮亞傑的助手之一協助皮亞傑工作。在日內瓦大學學習、工作13年以後,她離開了日內瓦,但仍繼續從事正常和異常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現在,她是倫敦的兒童衛生研究所神經認知發展組的教授、主任,帶領一批研究人員研究嬰兒和幼兒的心理發展。她出版過6本著作,在學術刊物上發表過120篇論文,並在世界各地的學術會議上做過許多次主題報告。她的一些論著已被譯成日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希臘文、匈牙利文、希伯來文。現在我把她的《超越模組性——認知科學的發展觀》一書從英文譯成中文,奉獻給中國讀者。
雖然作者把書名定為“超越模組性——認知科學的發展觀”,但它不僅僅針對心理的模組性問題。在書中作者主要論述了她對認知發展機制的看法,內容涉及先天與後天、領域特殊性和領域一般性等有關認知發展的基本問題。在這些問題上,她顯然採取中間立場。她明確表示先天論和建構論並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補充的。她企圖使人們相信調和先天論和建構論是可能的。她的工作是要把兩者的某些方面整合起來,建立一個既包含先天論觀點,又包含建構論
觀點的理論。
先天和後天、遺傳和環境在心理發展中的相對作用一直是發展心理學中一個根本性的理論問題。和當今大多數發展心理學家一樣,卡米洛夫一史密斯強調個體心理發展中先天和後天、遺傳和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但她並不完全同意皮亞傑後成建構論的觀點。她認為皮亞傑關於人類新生兒和嬰兒的觀點已受到嚴重挑戰。實際上,人腦最初的構造和功能要比皮亞傑構想的複雜得多。許多研究表明,人類心理的各個領域都有其先天的基礎。這些先天基礎是什麼?概括地說,卡米洛夫一史密斯認為是對特定輸入的注意偏向和加工原則。最初的偏向把嬰兒的注意引向某些輸入,建立有關的表征。先天的原則制約著嬰兒對這些輸入的加工,並決定以後學習的性質。書中作者引用了許多研究材料來證實,在語言、數、物理、心理和符號的使用等各個不同的領域中這些先天素質的存在和它們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不過這些先天的素質只是一種傾向和概略,而不是像先天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詳細的規定和預成的知識。一個系統中先天規定得越多、越具體,這個系統以後的靈活性、創造性就越少。而且,雖然先天的傾向性引導著嬰兒早期的發展,但她認為我們也不應該像先天論那樣排除後天的建構過程,或給建構留下很小的餘地。不論先天成分是什麼,只有通過環境的推動才能成為能力的一部分。環境的作用不僅僅是一個觸發器。即使在先天規定得比較詳細的語言領域,先天規定性單獨也不能解釋語言的習得。
卡米洛夫一史密斯特彆強調個體內在的變化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她在書中反覆論述了表征的發展變化問題,提出了表征重述(RR)模型。這是全書的重點。她認為相同的知識可以多重水平和形式加以表征和儲存。人類對知識的表征有四個不同的水平。第一個水平,她稱之為水平I。在這一水平上表征是對外在環境中的刺激材料進行分析和反應的程式。信息以程式方式編碼,包含在程式中的信息是內隱的,且相互獨立。這種表征能產生正確的行為,達到行為的成功,即行為掌握。第二個水平是水平E1。這時的表征已是外顯的,它的組成成分已可用作材料進行操作,且變得靈活,但它還沒有通達到意識,還不能用言語報告。第三和第四個水平是E2和E3,這時表征已通達於意識,並能用言語加以報告,同時,和其他方面有跨領域的關係。她認為表征的變化,就是通過表征重述逐漸把程式中的內隱信息轉變為外顯知識,逐漸變得能為認知系統其他部分利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在各個不同的領域內、在整個一生中一再發生。在
表征重述問題上,她強調人類知識表征的多重性。人類以不同表征形式重複地表徵信息。其中行為掌握是表征重達的必要條件。作為行為掌握之基礎的表征達到穩定狀態後,表徵才得以重述。但發展不僅僅停留在行為掌握,人類要超越行為的掌握,發展出不同外顯水平的表征,最終達到元認知、元語言的反思,在此基礎上建立理論。這是人類認知的特點,人類認知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也由此而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作者把兒童稱之為小小的語言學家、小小的數學家、小小的物理學家,等等。在表征重述問題上她強調的另一點是,表征重述是自發的、內源引起的。兒童不是由於對環境有更多的信息,不是通過從外部環境中尋找進一步信息而從水平I發展到較高水平的表征形式的,它是處在穩定狀態的系統自動地改進自身的過程。變化常發生在成功之後,而不僅僅是隨著失敗而來。它可以在沒有矛盾的條件下發生,而且矛盾也不會自動地引起變化。因此,RR模型是一個關於人類特有的從內部利用已經儲存的知識,而不是通
過利用環境來豐富自己能力的假設。當然,卡米洛夫一史密斯並不否認,表征變化也可能通過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受外源影響,在失敗的條件下發生。但是當變化是由外源引起時,它必須包含內部的變化,經歷表征的重述。這種內源的由成功驅動的變化觀顯然和其他許多發展學者,包括皮亞傑的觀點不同。
……

圖書目錄

總序
譯者序
中譯本序言(附原文)
前言
第一章 認真地對待發展
第二章 兒童是一個語言學家
第三章 兒童是一個物理學家
第四章 兒童是一個數學家
第五章 兒童是一個心理學家
第六章 兒童是一個符號創造者
第七章 先天論、領域特殊性和皮亞傑的建構論
第八章 模型發展:表征重述和聯結主義
第九章 總結性思考
注釋
索引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