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語言學

超語言學

圖書簡介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語言,特別是文學語言。它綜合了研究語言現象的五個學科:語言學、修辭學、邏輯學、敘事學和闡釋學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對語言現象進行綜合研究。

在語言學領域,將唯理語法提出的普通語法的思想作了具體實施,據英語、俄語和漢語的語法現象提出了普通語法的基本框架。

對修辭學進行了邏輯學的分析,證明修辭學中有些辭格是邏輯手段,並指出修辭格的方法是可以通過藝術邏輯進行推導,並理解的。

在邏輯學的領域,對三值邏輯、模態邏輯、可能世界的觀點和形式邏輯的一些基本思想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並對他們所討論的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就是面對自然語言的一切現象,遵循人的思維規律或記錄人的思維推理過程,從中提煉出四種多義表述的推理方式。

超語言學將語言表述分成單義表述和多義表述,從而區分了不同的推理方式,區分了不同的推理有效性,因此對語言現象的解釋更加合理。

提出了概念結構的網路體系,為理解和推理找到了判斷的準繩。

而語言學、修辭學和邏輯學是敘述學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深入了解敘述學獨有的篇章結構特點和思維方式,以至於安排情節,構架故事的基本邏輯方式。

在把握了這四門學科以後,讀者對於文本的理解與闡釋才有科學規則可言。

本書適合於語言學、修辭學、邏輯學、闡釋學、符號學、語義學、計算機語言學的專業人員,還適合於從事法庭辯論的律師和力圖從話語中看到罪犯的蛛絲馬跡的刑偵、審訊工作者。

基本介紹

  • 書名:超語言學
  • 作者:董小英
  • ISBN:7-5306-4608-3
  •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概述,目錄,

概述

書名: 《超語言學》
作者:  [點擊查看作者介紹]
ISBN:
語種: 中文
出版社:
裝幀: 平裝
開本: 32開
頁數: 587頁

目錄

前 言
前言 2
引 言
第一章 思想實驗
1.思想實驗
2.學者的解答
1.2.1維根斯坦
1.2.2索緒爾
1.2.3喬姆斯基
1.2.4索瓦
1.2.5胡德
3.作者的解答
1.3.1同義轉換
1.3.2語句命題到後設命題的推理
第二章 語形結構
1.語法語形
2.1.1語法標識
2.1.2邏輯語義標識
A.格的普遍性
B.時態的普遍性
C.漢語符號簡約
2.1.3語式
A.事理句型
B.對喬姆斯基猜想的解答:四原則
2.格式語形
2.2.1不改變語義的格式
2.2.2改變語義的格式
2.2.3附加語義
A.敘述方式
B.思維方式
第三章 概念結構
§1.從一個概念“杯子”看概念結構
3.1.1對概念的幾種解釋模式
3.1.2在人的認知過程中概念結構的生成
3.1.3在語言使用過程中概念結構的成長
2.概念結構因素
3.2.1靜態結構(辭彙學、詞義學範圍)
A.中心詞
B.概念語義網分類
3.2.2動態結構(語義學和藝術邏輯範圍)
A.動態的共時性與歷時性
B.語句內語義的連線
C.同義轉換
D.轉義轉換
3.概念結構的性質
3.3.1概念與存在
3.3.2概念與義素
A.義素缺少
B.義素超出
3.3.3概念與定義
A.有關“定義”的定義
B.有關“概念”的定義
C.質疑
D.概念結構的解釋
3.3.4概念與分類
A.從分類史看中西方的思維特徵和概念結構
B.有理分類和無理分類的概念
C.概念間的語義關係
4.概念結構的作用
3.4.1作為邏輯判斷的公理系統
A.作為單義表述中常理判斷的公理
B.作為多義表述中超常、陌生化判斷的標尺
3.4.2互證、轉換系統
A.作者創作的依據
B.讀者理解的依據
5.概念理論的異同
3.5.1與人不同之處
3.5.2與人相似之處
第四章 邏輯結構
1.邏輯結構因素
4.1.1.有標識的邏輯項
A.全稱與特稱
B.合取與析取
C.肯定與否定
D.時態值
4.1.2.無標識的邏輯項
A.義素等級
B.類別
C.序列
D.同義素
E.反義素
F.轉義素
2.邏輯推理程式
4.2.1推理的有效性
A.傳統邏輯的誤區
B.可能世界與不可能世界
C.兩種有效性
4.2.2單義表述與正常推理
A.簡單句的邏輯語義推理
B.連詞的邏輯意義
C.參與常理推理的修辭格的邏輯意義
4.2.3多義表述與正常推理
A.4種推理方式
B.修辭格與邏輯推理的關係
C.邏輯連與有理分類邏輯等的聯合作用
4.2.4多義表述與超常推理
A.無理分類的邏輯等
B.邏輯差
C.邏輯和
D.綜合語義推理
3.邏輯方式的證明
4.3.1邏輯模式產生的先後順序
4.3.2邏輯模式的實質分析
A.占卜
B.邏輯模式
C.科學
D.詭辯
E.文學藝術
第五章 篇章結構
1.語境形成的語義篇章結構
5.1.1語境與概念結構
A.概念結構確定語境
B.語境消解歧義
5.1.2還原序列
A.從情節還原成故事
B.敘述線索與故事線索
2.文本結構類型-推理方式的篇章化
A.序列型篇章結構
B.比喻型篇章結構
C.影射型篇章結構
D.命題場型篇章結構
3.文體與風格
第六章 理解的原理(結論)
1.何謂理解?
2.理解過程中的可變因素
6.2.1作者
A.作者意圖層次
B.作者意圖完成程度
6.2.2讀者
6.2.3 語義延異
3.理解的表現形式──詮釋或闡釋
6.3.1 詮釋的定義
6.3.2由闡釋的創造性帶來的多解
4.解答維根斯坦猜想
參考書目
後記
鳴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