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視距雷達技術(雷達技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超視距雷達技術是不受地球曲率限制,能夠探測以雷達站為基準的地平線高度以下目標的雷達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視距雷達技術
  • 性質:雷達技術
採用這些技術的雷達稱為超視距雷達。超視距雷達發射和接收的電磁波以向地球表面彎曲向下的路徑,檢測地基或空基視距雷達無法檢測到的遠距離飛機、艦船、飛彈等運動目標。超視距雷達技術按電波傳播機理與傳播途徑,可分為天波超視距雷達技術、地波超視距雷達技術和微波超視距雷達技術。工作在短波波段,利用電離層反射,探測地平線以下遠距離目標的地面雷達技術。軍事上通常用於對彈道飛彈、戰略轟炸機的早期預警,以及對低空飛機、巡航飛彈、海面艦艇的警戒等。天波超視距雷達是利用大氣電離層反射作用探測目標,分為前向散射型和後向散射型兩種。前向散射型天波超視距雷達利用目標對電磁波的前向散射和電離層的擾動來探測目標,收發站需要相距數千千米,且多站配置才能確定目標的位置,20世紀80年代以後已極少採用。後向散射型天波超視距雷達利用目標對電磁波的後向散射原理探測目標。只需相距較近的收發雙站,就能探測活動目標,提供目標的方位、距離和徑向速度等數據,具有良好的探測性能。主要特點是:探測距離遠,可達3000千米以上,預警時間長;探測區域廣,可達數百萬平方千米;對電離層(位於幾十千米至幾百千米的高度)以下的空間均可探測;低空探測能力強,消除了地球曲率對雷達低空探測的限制,可探測遠程低空目標;可利用目標的電離特性,探測彈道飛彈噴焰、核爆炸等。由於工作在高頻波段,具有良好的反隱身、抗反輻射武器攻擊的能力。但缺點是:探測精度較低;受電離層變動的影響較大,不能全天時使用;陣地條件苛刻,設備複雜,費用相對較高。天波超視距雷達技術主要包括:①電離層自適應診斷及信道特性預測技術。目的是實時選擇每個當前檢測子區的最佳工作頻率。②低相位噪聲、低雜散譜相參頻率源技術。目的是抑制比目標信號強得多的地海雜波干擾。③系統在頻域、空域和時域採取的自適應抗自然界各種有源干擾技術。④特殊雷達信息處理技術。主要包括瞬態干擾挖除、海雜波一階譜對消、目標加速度補償、電離層相位擾動校正、多模傳播效應消除、航跡起始與形成、目標分類與識別等技術。天波超視距雷達技術研究始於20世紀40年代。美國於60年代初進行技術體制驗證實驗,70年代開始研製後向散射型天波超視距雷達,80年代初美國空軍開始實施部署,90年代以後,美國海軍加強了超視距雷達的發展,並開展了先進超視距雷達(AOTH)技術的研究。蘇聯6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超視距雷達,70年代中期開始部署使用。中國在70年代初開始研製工作。90年代以後,超視距雷達技術得到了較大發展,主要是提高對小目標的檢測能力和探測精度。工作在短波波段,利用地球表面電磁波繞射來探測目標的雷達技術。主要用於探測海面艦船及低空飛機、飛彈等目標,探測距離可達200~400千米。雷達類型以岸基式地波雷達為主,艦載式地波雷達正在發展。岸基式地波雷達在5級海態下探測中、大型艦船目標的典型作用距離為400千米,探測飛機目標的作用距離為200~300千米,探測掠海飛彈的作用距離約為150千米;可全天候工作。地波超視距雷達技術主要包括:①海雜波背景中艦船目標檢測技術。②與天波雷達相同的自適應抗自然界有源干擾技術。③艦載地波雷達平台運動下雜波抑制技術。④艦載地波雷達提高測角精度技術等。地波超視距雷達為海軍擔負岸對海和重要海區低空及海面警戒任務,艦載地波雷達為擴大海上作戰半徑承擔著主要警戒與目標指示任務。工作在超高頻波段,利用海面蒸發形成的大氣波導效應進行超視距探測的雷達技術。典型探測距離為100~145千米。微波超視距雷達有岸基、車載、艦載等多種載體。主要用於實現海面艦船、掠海飛彈或超低空飛機的超視距探測。海面大氣波導效應發生機率取決於海面氣候條件,常用的海面發生機率為50%~80%,但可利用機率還取決於雷達系統的工作參數。微波超視距雷達技術主要有大氣波導預測技術、超視距探測威力區計算、工作頻率和入射角選擇,以及在多模傳播條件下空間及頻率分集接收技術等。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