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速湍流剪下層(第2版)》是2016年2月航空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亞歷山大·J.斯米茨(Alexander J.Smits)。
基本介紹
- 書名:超聲速湍流剪下層(第2版)
- 作者:[美]亞歷山大·J.斯米茨(Alexander J.Smits)
- ISBN:9787516509852
- 頁數:338頁
- 定價:120元
- 出版社:航空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2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超聲速湍流剪下層(第2版)/高超聲速技術譯叢》的目的是集合超聲速湍流剪下層行為方面的成果,以及呈現目前對這些流動的研究結論。第1章給出了可壓縮湍流複雜性的綜述;第2章討論運動方程;第3章給出了湍流的平均方程;第4章引進了一系列理解可壓縮湍流的重要概念,尤其強調了快速變形近似的發展;Morkovin假設和雷諾比擬在第5章討論;第6章考慮了混合層的行為;第7和第8章分別處理了平均流動和零壓力梯度邊界層的結構;具有壓力梯度和表面彎曲的複雜流動行為見第9章,其中快速變形近似及如何對這些流動提供有用的理解也在第9章進行了闡述:第10章論述了二維和三維流體中激波一邊界層相互作用。
《超聲速湍流剪下層(第2版)/高超聲速技術譯叢》適合流體力學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師的參考書。
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序言
1.2 平板湍流邊界層
1.3 壓力脈動的傳播
1.4 混合層
1.5 激波—湍流的相互作用
1.6 激波—邊界層相互作用
1.7 測量技術
1.7.1 熱線測速儀
1.7.2 雷射都卜勒測速儀
1.7.3 壁面脈動壓力的測量
1.7.4 流動圖像
1.8 總結
第2章 運動方程
2.1 連續方程
2.2 動量方程
2.3 能量
2.4 小結
2.5 可壓Couette流動
2.6 渦量
第3章 湍流的基本方程
3.1 平均量的定義
3.2 平均流場控制方程
3.2.1 連續方程
3.2.2 動量方程
3.2.3 能量方程
3.2.4 湍動能方程
3.3 薄剪下層方程
3.3.1 特徵尺度
3.3.2 連續性
3.3.3 動量
3.3.4 總焓
3.4 總結
第4章 基本概念
4.1 Kovasznav模態
4.2 剪下流中的速度散度
4.3 渦流場誘導速度
4.4 快速變形概念
4.4.1 線性化脈動方程
4.4.2 在超聲速流中的套用
4.4.3 快速變形近似
4.4.4 在無激波流動中的套用
4.4.5 湍流應力的激波關係
4.5 湍流馬赫數
4.6 DNS和LES
4.6.1 均勻衰減湍流
4.6.2 遭受恆定剪下的湍流
4.6.3 可壓縮湍流頻譜
4.6.4 剪下流動
4.7 建模問題
第5章 M0rkovin假設
5.1 空間、時間及速度尺度
5.2 溫度一速度關係
5.3 試驗結果
5.4 Prm=1結果分析
5.5 Prm≠1分析結果
5.6 混合層的雷諾近似
第6章 混合層
6.1 引言
6.2 不可壓縮混合層的標度
6.3 可壓縮混合層
6.4 可壓縮性效應的分類
6.4.1 對流馬赫數
6.4.2 相似性考慮
6.5 平均流標度
6.6 湍流剪下應力標度
6.7 自守恆條件
6.8 湍流法向應力
6.9 時空特性
6.10 可壓縮性和混合
6.11 最後備註
第7章 邊界層平均流特性
7.1 引言
7.2 黏性底層
7.3 對數區
7.3.1 不可壓流動
7.3.2 可壓縮流動
7.4 尾跡律
7.5 表面摩擦力關係
7.6 冪次律
7.7 總結
第8章 邊界層湍流特性
8.1 引言
8.2 標度律
8.2.1 不可壓縮流的譜標度
8.2.2 可壓縮流的譜標度
8.3 湍流數據
8.3.1 不可壓縮流
8.3.2 可壓縮流
8.4 有序運動
8.4.1 內層結構
8.4.2 外層結構
8.5 相關性和總體平均
8.6 積分尺度
8.7 湍流的渦模型
8.7.1 內—外層相互作用
8.7.2 邊界層渦結構綜述
8.8 結語
第9章 受擾動的邊界層
9.1 前言
9.2 擾動強度
9.3 壁面溫度的階躍變化
9.4 逆壓梯度
9.4.1 Concavely曲壁繞流
9.4.2 反射波流
9.4.3 Taylor-Gortler渦
9.5 順壓梯度
9.6 連續扭曲
9.7 總結
第10章 激波—邊界層相互作用
10.1 前言
10.2 壓縮拐角干擾
10.2.1 表面摩擦
10.2.2 分離
10.2.3 逆流影響
10.2.4 激波運動
10.2.5 湍流增幅
10.2.6 三維性
10.3 快速變形和線性分析法
10.4 入射激波相互作用
10.5 等熵三維流動
10.6 三維相互作用
10.6.1 流場拓撲學
10.6.2 後掠壓縮角的相互作用
10.6.3 尖鰭相互作用
10.6.4 鈍鰭相互作用
10.7 交叉激波相互作用
10.8 結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