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行星狀星雲,是由澳大利亞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得一種新天體。該發現將幫助解決行星狀星雲所謂的“質量丟失”問題。但要對它們進行更詳細的觀察,有賴於未來在澳大利亞西部沙漠建造的更高級和先進的射電望遠鏡的問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級行星狀星雲
- 發現者:澳大利亞和美國科學家研究小組
- 描述:一種新天體
- 套用:解決行星狀星雲“質量丟失”問題
形態,意義,
形態
西悉尼大學教授米羅斯拉夫( Miroslav Filipovi)領導的一支澳大利亞和美國科學家共同組成的研究小組在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旗下的澳大利亞國家望遠鏡中心射電望遠鏡的幫助下,對銀河系旁邊的麥哲倫星系進行觀測,發現15個特殊的“超級行星狀星雲”。
行星狀星雲實質上是一些垂死的恆星拋出的塵埃和氣體殼,直徑一般在一光年左右。一般由質量小於太陽或等同於太陽的恆星,在其演化末期核心的氫燃料耗盡後,不斷向外拋射的物質構成的。現今發現的行星狀星雲都是在比太陽小的恆星周圍發現的,而新發現的 “超級行星狀星雲”則應該由大型恆星拋出的塵埃和氣體殼組成,它們具有異常強烈的射電源。
行星狀星雲實質上是一些垂死的恆星拋出的塵埃和氣體殼,直徑一般在一光年左右。一般由質量小於太陽或等同於太陽的恆星,在其演化末期核心的氫燃料耗盡後,不斷向外拋射的物質構成的。現今發現的行星狀星雲都是在比太陽小的恆星周圍發現的,而新發現的 “超級行星狀星雲”則應該由大型恆星拋出的塵埃和氣體殼組成,它們具有異常強烈的射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