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信息,圖書目錄,
書籍信息
作者:王化起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圖書書號: 9787564184605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
開本:16
版次:1/1
印張:13
上架時間:2019-12-30
圖書點擊數:84
價格:¥68元
圖書目錄
第一章引言(1)
第一節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土地及其收益的分配歷史(3)
一、 毛澤東時期集體土地及其收益的平等分配(6)
二、 改革時期集體土地中的平等主義(7)
第二節田野地點的選擇: 位於珠江三角洲的義村(11)
第三節集體平等主義的分析框架:嵌入性(15)
第四節本研究的貢獻(18)
第二章 文獻綜述(20)
第一節經濟嵌入的核心:社會關係問題(20)
一、 以效率為指向的兩類中國轉型理論(21)
二、 另一種視角:社會關係(22)
三、 小農經濟的嵌入性(24)
四、 中國小農經濟的嵌入性(28)
第二節轉型期集體平等主義研究的最新進展(30)
一、 關於集體土地的平等主義的新進展(30)
二、 鄉鎮企業中的平等主義研究的新進展(32)
第三節研究架構:集體平等主義及其維持(34)
一、 土地產權的延續與變更(35)
二、 小農生計的變化(36)
三、 反對集體分配中的不平等:農村地區的公眾參與(36)
第三章研究方法(40)
第一節指向理論的個案研究(41)
第二節抽樣:作為個案的義村(43)
第三節本個案研究的主要關注點(45)
一、 測量與推論(46)
二、 因果關係(46)
三、 普遍化問題(47)
四、 本個案研究的成果與不足(48)
第四節數據收集方法(49)
第四章改革時期的農村生計: 土地流轉與新工人(52)
第一節農民的生計及其改革時代的變遷(52)
第二節1980年代: 農村經濟多元化(55)
一、 追求更高利潤的農業(56)
二、 非農就業湧現(57)
三、 工廠迅速崛起(59)
第三節1990年代: 土地有利可圖,農民無地可用(60)
一、 農民企業家占據村莊工業區(60)
二、 富農經營村莊魚塘和宅基地(61)
三、 集體土地所有制中的市場化圈用(64)
第四節農民變為工人: 勞動透支的延續(65)
一、 新工人群體的構成(66)
二、 農民空前重視勞動力(67)
三、 農村地區非農就業的困境(69)
第五節農民對集體經濟組織的持續依賴(73)
一、 義村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73)
二、 義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產權制度及其變遷(75)
第六節小結(78)
第五章村莊機構中農民的公共參與: 脆弱的集體平等主義(80)
第一節村幹部控制村莊正式組織(82)
一、 村莊政治和行政權力的分配(82)
二、 農民的大眾政治(83)
三、 村莊權力的經濟性基礎(87)
第二節村幹部職位權力的濫用(90)
一、 村幹部權力延續的政治和行政條件: 新激勵機制(91)
二、 村幹部對集體利益的私有化(94)
第三節村幹部對集體經濟組織的壟斷性控制(96)
一、 村幹部控制鄉鎮企業(97)
二、 村幹部控制股份合作社(100)
第四節村幹部壟斷集體組織的影響: 村民公共參與受限(105)
第五節小結(107)
第六章復興的宗族組織:公平的成員權和公眾參與(108)
第一節復建宗族的一般意義(108)
第二節宗族組織的目標:族群的生存(111)
一、 划龍舟: 宗族間敵意或友誼的標識(112)
二、 宗祠: 區分我族與他族(115)
三、 村廟: 聯結我族與他族(119)
四、 討論(123)
第三節宗族組織中的成員權:族群內的公平(124)
一、 竭誠奉獻的宗族委員會(125)
二、 廣泛的監督(127)
三、 有效的動員(129)
四、 公平的分配(131)
五、 討論(134)
第四節小結: 宗族共同體的影響(135)
第七章總結: 集體平等分配的持續性及其嵌入性(139)
第一節持續的集體分配(139)
第二節變遷中的嵌入性(140)
一、 農民對集體組織的依賴程度已經改變(140)
二、 普通農民在村集體組織中的參與並不充分(141)
三、 相比較正式的村級組織參與,農民在宗族組織中的參與更興盛(142)
第三節義村個案研究的理論意義(144)
第四節本個案研究的成果與局限(146)
一、 因果關係的建立(146)
二、 結論: 普遍化的完成(147)
三、 本研究將來的改進空間(148)
附錄(151)
研究報告一從家庭承包到規模化農場:當代江蘇土地經營組織的現代化(151)
一、 土地經營組織問題的提出(152)
二、 土地經營組織的演變及現狀(154)
三、 江蘇全省調查數據及分析(158)
四、 結論: 農村土地經營組織的規模化轉向(167)
研究報告二非正式文化網在當代江蘇集體土地經濟治理中的作用(169)
一、 問題的提出: 集體土地經營組織的治理(169)
二、 分析框架: 非正式的文化網(170)
三、 鄉村社會中的文化網與權威(172)
四、 討論與總結(178)
參考文獻(180)
後記(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