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果寺
- 地理位置:岱山島
- 所屬教派:佛教
- 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
- 門票:免費
- 電話區號:0580
- 車牌歸屬:浙L
- 文物保護: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全天
寺廟概況,寺廟歷史,
寺廟概況
“超果”,佛教用語,意為世人超脫凡間後成正果。民國《岱山鎮志.藝文.超果寺記》載:宋朝時,岱山島上超果寺已是“島中 最稱勝者,基宇廣延,肇造宏麗,松竹環山,蓮池繞宇,覓景尋幽者,莫不於此流連稱賞不置。”到了明朝時,倭寇侵擾岱山,超果 寺成一荒址。清康熙年間,僧自修來岱山募資重建此寺,“將大殿 兩廊以及寮舍、齋廚修飾一新,且更添建山門,裝塑金剛,將數百年之超果,又多增輝於今日矣”。
超果寺大殿供奉著釋迦摩尼佛像,左右兩邊各列九尊羅漢。農曆正月初八,相傳為十八羅漢誕辰——這天,島民們晨起沐浴淨身,帶上香燭趕往超果寺。進寺後焚香祈禱,禮畢入殿。此時,入殿者需要留意是左腳還是右腳先跨過門檻——左腳先進的,從左邊的羅漢開始數,右腳先進的從右邊開始數,年歲超過十八的,則要循環往複數,直數至自己的歲數——那尊羅漢的相貌、神情及所持之物,能預知你這一個農曆年的命運。多少年來,岱山島上的人們都沿襲著“數羅漢”這一習俗。
寺廟歷史
元大德《昌國州圖志》記載:
超果寺,在蓬萊鄉之岱山。舊名“資福”,晉天福二年(937)建,往宋治平二年(1065)賜今額,參政樓公鑰有記。
超果寺建於五代的後晉天福二年(937),舊名“資福寺”,是岱山島上最早的寺院。寺院建在高亭嶺下,因近於鬧市且近于海,常受遭寇盜劫掠,僧侶們難於安居。北宋乾德四年(966),寺院移建至磨心嶺西的白石峰下。
白石峰境地,為蓬萊十景之一,稱為“白峰積雪”。此峰秀麗挺拔,林樾蒼潤,時常有白雲籠罩山巔。冬天,白雪皚皚覆蓋山巔,成為島上乃至海上行船人們的賞心悅目的景致。
治平二年(1065),“賜今額”——即皇帝賜額資福寺為“超果寺”,取“超度眾生,修成正果”之意。四年(1067),建造大殿、法堂、丈室。
紹興初年(1131),寺院的建築因年久失修,漸漸衰落下來,經僧慧寶擴大、修葺後,才得保全。
南宋淳熙十年(1183),僧人如一來主持超果寺。如一在四明(寧波)首剎延慶寺修學,深得寺中高僧的器重,便舉薦他任超果寺住持。如一渡船抵達岱山,看到此時的超果寺已經相當衰敗,只有一座大殿尚能躲避風雨。
超果寺,在蓬萊鄉之岱山。舊名“資福”,晉天福二年(937)建,往宋治平二年(1065)賜今額,參政樓公鑰有記。
超果寺建於五代的後晉天福二年(937),舊名“資福寺”,是岱山島上最早的寺院。寺院建在高亭嶺下,因近於鬧市且近于海,常受遭寇盜劫掠,僧侶們難於安居。北宋乾德四年(966),寺院移建至磨心嶺西的白石峰下。
白石峰境地,為蓬萊十景之一,稱為“白峰積雪”。此峰秀麗挺拔,林樾蒼潤,時常有白雲籠罩山巔。冬天,白雪皚皚覆蓋山巔,成為島上乃至海上行船人們的賞心悅目的景致。
治平二年(1065),“賜今額”——即皇帝賜額資福寺為“超果寺”,取“超度眾生,修成正果”之意。四年(1067),建造大殿、法堂、丈室。
紹興初年(1131),寺院的建築因年久失修,漸漸衰落下來,經僧慧寶擴大、修葺後,才得保全。
南宋淳熙十年(1183),僧人如一來主持超果寺。如一在四明(寧波)首剎延慶寺修學,深得寺中高僧的器重,便舉薦他任超果寺住持。如一渡船抵達岱山,看到此時的超果寺已經相當衰敗,只有一座大殿尚能躲避風雨。
《超果寺記》全文如下——
明有邑曰定海,去郡一百里。而近山橫海中,名蛟門,潮汐之所吞也。出門則為巨浸,便風乘潮而後至昌國,遠矣!
岱山名蓬萊鄉,其去縣若縣之去定海也,則益遠矣。山有僧廬,自古晉天福二年建於高亭嶺下,號“資福”。蔽困於寇鈔,不寧厥居。嶺西有白石峰,尤為秀拔。林樾蒼潤,時有白霧蒙其巔,人以為福地。皇朝乾德四年(966)徙焉,茅茨草創,僅合數楹。治平二年(1065),明堂恩改賜今額。四年惟吉,始建大殿、法堂、丈室。紹興初,慧寶增葺之,遂得苟全。歲久腐敗相,尋一殿之外殆不蔽風雨。淳熙十祀,如一來主是剎,喟然曰:“地雖僻,乃吾徒所宜居。室雖壞,若一日必葺,磨以歲月,尚庶幾乎有成。當盡吾力,以聽緣法。失今不為,後不復可為矣。”勤為從事,不憚寒暑,以次修立,增廣舊規,不及十年,院以告備。外建三門,旁翼兩廡。堂以處僧,殿以覆藏。下至庖湢,舉撤而新之。輪奐俱美,道俗稱嘆。一嘗聽學於延慶者,因深器之,舉以居此。人徒知其有得於教乘,不知其才具又足以辦此也。蓋以因,為知人當。天福時,有主僧惠詵於高亭西岙請海塗為田,崇寧、政和間,仲章復因為馬乳山大岙谷岙之地,遇上熟才足以支半歲。近又得寺僧惠興捐缽盂,募眾緣,一力經營莊成。遂卒歲之望,鄉之士民歡喜和會,相與言曰:“吾鄉邈然海中山,他處佛屋相望,補陀孤絕,又去我不遠,獨此山未有為眾植福之所。今一公作此殊勝,恍若化城,且又有以飽其徒,是皆可書也。”前既不得,如天台章安,諸公為之倡,苟無以紀之,其何以傳不朽?乃摭邑之圖經,考院之契卷,詳建立遷徙之由因。周仲觀之先求記於余。仲觀,鄉之善士也。其母與吾母俱王出,少同研席,實兄事之。嘗寓是邑,又與一厚。余亦喜一之能有成,興克佐之。故並為書之,以告來者。紹熙三年清明,朝清大夫太府少卿兼玉牒所檢討官樓鑰記。
明有邑曰定海,去郡一百里。而近山橫海中,名蛟門,潮汐之所吞也。出門則為巨浸,便風乘潮而後至昌國,遠矣!
岱山名蓬萊鄉,其去縣若縣之去定海也,則益遠矣。山有僧廬,自古晉天福二年建於高亭嶺下,號“資福”。蔽困於寇鈔,不寧厥居。嶺西有白石峰,尤為秀拔。林樾蒼潤,時有白霧蒙其巔,人以為福地。皇朝乾德四年(966)徙焉,茅茨草創,僅合數楹。治平二年(1065),明堂恩改賜今額。四年惟吉,始建大殿、法堂、丈室。紹興初,慧寶增葺之,遂得苟全。歲久腐敗相,尋一殿之外殆不蔽風雨。淳熙十祀,如一來主是剎,喟然曰:“地雖僻,乃吾徒所宜居。室雖壞,若一日必葺,磨以歲月,尚庶幾乎有成。當盡吾力,以聽緣法。失今不為,後不復可為矣。”勤為從事,不憚寒暑,以次修立,增廣舊規,不及十年,院以告備。外建三門,旁翼兩廡。堂以處僧,殿以覆藏。下至庖湢,舉撤而新之。輪奐俱美,道俗稱嘆。一嘗聽學於延慶者,因深器之,舉以居此。人徒知其有得於教乘,不知其才具又足以辦此也。蓋以因,為知人當。天福時,有主僧惠詵於高亭西岙請海塗為田,崇寧、政和間,仲章復因為馬乳山大岙谷岙之地,遇上熟才足以支半歲。近又得寺僧惠興捐缽盂,募眾緣,一力經營莊成。遂卒歲之望,鄉之士民歡喜和會,相與言曰:“吾鄉邈然海中山,他處佛屋相望,補陀孤絕,又去我不遠,獨此山未有為眾植福之所。今一公作此殊勝,恍若化城,且又有以飽其徒,是皆可書也。”前既不得,如天台章安,諸公為之倡,苟無以紀之,其何以傳不朽?乃摭邑之圖經,考院之契卷,詳建立遷徙之由因。周仲觀之先求記於余。仲觀,鄉之善士也。其母與吾母俱王出,少同研席,實兄事之。嘗寓是邑,又與一厚。余亦喜一之能有成,興克佐之。故並為書之,以告來者。紹熙三年清明,朝清大夫太府少卿兼玉牒所檢討官樓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