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寫作

超文本寫作是指作者在?>網際網路上寫作時,儘可能多的為文章中的著名詞條添加超連線的寫作方式。超文本寫作是web2.0的重要標誌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文本寫作
創始人,論述,關鍵字,超文本詳解,基本特徵,

創始人

Tim Berners-Lee
Tim Berners-Lee創造了「全球資訊網」這個名稱,並在 1990年 1月編寫了第一個全球資訊網伺服器 "httpd" 和第一個用戶端程式 (一個瀏覽器和編輯器) "WorldWideWeb"。他編寫了第一版超文本連結的文檔格式語言,即 HTML (超文本標記語言)。他最先提出的URIsHTTPHTML規範,隨著網路計算的傳播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並且受到廣泛關注。
Tim Berners-Lee所創造的超文本標記語言為超文本寫作的出現奠定了理論基礎。
Evan Williams
Evan Williams,部落格創始人。
在Evan Williams對部落格的三條義當中最早對超連結寫作作出了定義,文章內容必須以超連結作為重要表達方式成為超文本寫作的最早表現形式。Evan Williams本人在超文本寫作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他所創辦的Pyra Lab以及blogger com成為超文本寫作的典範。

論述

Nelson在1965年闡述超文本定義時就曾說過,所謂超文本,就是非順序性寫作(non- sequential writing)。通常的寫作之所以有順序大致有兩個原因:首先,寫源於說,而“說”一定是線性時序性質的;其次,作為文字載體的書本也只能是線性、有序的,否則,既不方便,也不經濟。但是,人的思想、思維倒恰恰是非線性、跳躍性、彌散性的,知識的記憶存儲、搜尋再現也是呈網狀節點式的。縝密細緻的邏輯推理、條分縷析的口筆表述,倒是後天訓練的結果,而且只適用於特定的、必須輸入輸出(聽讀和說寫)的言語活動。思維與思維的表征不能混為一談。
比如,新聞是通過大眾媒體以時序、線性方式加以傳播的,信息單元是按固定次序排列的,廣播、電視尤其如此;而報刊雜誌的印刷文本雖然並非一定是時序性的,但主要還是線性序列結構,儘管語言性文本要素如按語、標題、黑體字引文等修飾性排列經常使新聞看起來像拼貼畫一樣,但文章本身仍遵循一定的語言學要求,如連續性、完整性等。這種書面類型的結構雖然允許讀者在閱讀材料中有所挑選,但是有一點是不可更變的:你得一行一行地往前讀,而不是相反。(Bolter1991).
所以,印刷品的功能特性不能超越書寫文化的框架,這是基於二維平面的圖符技術,所有符號只能在二維平面加以表征。當其用來記載、傳播人類語言信息時,線性順序的詞句是必然結果。Ricoeur稱其為“凍結的言語”(Frozen speech)( Ricoeur 1993).
但是,用來記錄、傳播數位化信息的技術與傳統的印刷技術完全不同。網頁“文本”內容是用設計工具,按超文本標示語言(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經數位化編輯而成的,這是一種使數字信息得以在世界範圍內的計算機網路中方便傳輸的協定,所以,其內容呈現與傳播的技術限制不是二維平面的印刷紙張,而是超文本標示語言HTML,或者它的接替者如擴展標示語言XML,以及技術實現的可能性。這種變化無疑會影響到語言元素的表征方式,而最重要的影響便是有可能建立超出文本層面的語言層次:超語言文本hyper- textuality。然而,儘管呈現技術的革新增加了語言性表征的豐富性,但思想交流仍不能突破表征手段的限制,我們只能線性、時序地表述或接受非線性的思想和知識。也許,無線寬頻和大腦晶片植入技術最終會改變這一現狀。
[以上節選自《超文本與語篇連貫性》,南通師範學院外文系 董劍橋 詳細見參考資料]

關鍵字

超文本(Hypertext)是用超連結的方法,將各種不同空間的文字信息組織在一起的網狀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種用戶介面範式,用以顯示文本及與文本之間相關的內容。現時超文本普遍以電子文檔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鏈結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檔的連結,允許從當前閱讀位置直接切換到超文本連結所指向的位置。超文本的格式有
超文本
很多,目前最常使用的是超文本標記語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HTML)及富文本格式 (Rich Text Format,RTF)。我們日常瀏覽的網頁上的鏈結都屬於超文本。
此外超文本也是一種按信息之間關係非線性地存儲、組織、管理和瀏覽信息的計算機技術。多媒體套用者可以自己隨行所欲地閱讀自己想要閱讀的內容。而傳統文本都是線性的,閱讀者必須按照製作者預先製作的順序一段接一段或一頁接一頁有順序的閱讀。從本質上講,超文本更符合人的個性化,符合了人的思維總是喜歡由此及彼地擴展性聯想的習慣。在製作超文本時,製作者將製作材料根據其特有的聯繫劃分出各種不同層次、不同關係的線性單元,然後把這些劃分的單元連結成網路結構。超文本技術將自然語言文本和計算機互動式地轉移或動態顯示線性文本的能力結合在一起,它的本質和基本特徵就是在文檔內部和文檔之間建立關係,正是這種關係給了文本以非線性的組織。

超文本詳解

超文本,英文原名為:hypertext,是美國學者納爾遜1965年自造的英語新詞。hyper在古希臘語中意為“超”“上”“外”“旁”等。納樂遜對“超文本”的解釋是:“非相續性著述(non—sequential writing),即分叉的、允許讀者作出選擇、最好在互動螢幕上閱讀的文本。”“大量的書寫材料或圖像材料,以複雜的方式相互聯繫,以至於不能方便地呈現紙上。它可能包含其內容或相互關係的概要或地圖,也可能包含自已經審閱過它的學者所加的評註、補充或腳註。”(1)另據牛津英語詞典1993年版對“超文本”的解釋是:“一種並不形成單一系列、可按不同順序來閱讀的文本,特別是那些以讓這些材料(顯示在計算機終端)的讀者可以在特定點中斷對一個檔案的閱讀以便參考相關內容的方式相互連線的文本與圖像。”
從以上的解釋可以看出,超文本是計算機出現後的產物,它以計算機所儲存的大量數據為基礎,使得原先的線性文本變成可以通向四面八方的非線性文本,讀者可以在任何一個關節點上停下來,進入另一重文本,然後再點擊、進入又一重文本,理論上,這個過程是無窮無盡的。從而,原先的單一的文本變成了無限延伸、擴展的超級文本、立體文本。
這樣一種新鮮事物的出現顯然和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電子媒介的崛起深刻改變了世界的文化面貌。電影、電視可以把紙面上的文學轉換成可視可聽的電子形式,計算機的技術條件所提供的“超文本”使羅蘭?巴特構想過的“可寫文本”變成了現實。
根據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的研究,文本的結構包含著一系列的規則與規定,它作為先在的結構、隱蔽的框架引導著人們的認知秩序。布厄迪爾認為,符號不僅具有溝通功能,而且具有一種真正的政治功能,“符號權力是建構現實的權力,是朝向建構認知秩序的權力。”(2)福柯則從知識考古學的角度考察了權力與話語二者互為扶持、共生共榮的關係。
對文本結構意義的大規模反抗始自解構主義。德希達——這位解構主義的宗師大肆宣揚文本意義的無限開放。他從結構主義的內部開始他對語言的解構,既然語言是靠內部系統的差別運作的,那么,這個差別到什麼地方停止呢?他自創了一個新詞:“延異”,表明這個差異的無限延宕。文本並沒有固定的意義,意義從一個能指飄浮到另一個能指,閃爍在能指無窮無盡的海洋中。《人文科學話語中的結構、符號與遊戲》——德希達在這篇著名論文中強調了用“遊戲”來超越結構、終極、在場形上學的闡釋活動。福柯指出,為了防止文本意義的無限膨脹,“作者”常常是用來保障意義的穩定的意識形態形象。(3)為了徹底否棄“作者”的權威,羅蘭?巴特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口號:作者已死。他指出,作者只是書籍作其謂語的一個主語,作者不是個人:“言語活動認識‘主語’,不認識‘個人’”,這個主語在確定它的陳述過程之外就是空的。(4)事實上,一個文本是由多種寫作構成的,它並不存在一個單一的起源,這樣的寫作來自多種文化的相互對話,相互結合,相互戲仿,相互爭執:“文本是由多種引證組成的編織物,它們來自文化的成千上萬個源點。”(5)廢除作者與文本之間的父子關係,巴特的目的是解放文本的意義,擔倡一種解除權威控制的“寫作性”文本:在複合寫作中,一切都在於分清,沒什麼需要破譯的了,在每個關節點,每個層面上,結構都能被跟蹤,被編織(像絲襪線團一樣),然而,其底部一無所有,寫作的空間應被走遍而不可穿透;寫作不停地固定意義以便又不停地使之蒸發消散、使之系統地排除意義。”(6)這樣,一個統一的作者瓦解了,每個讀者既是讀者,又是作者。
羅蘭?巴特對“寫作性文本”的描述象是一個理論家的奇思異想,然而,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出現輕而易舉地實現了他的夢想。“超文本”使得每個讀者擺脫了文本線性的控制,讀者可以隨意地在哪個地方停下來,進入另一個文本。讀者成了真正的上帝,他才是最後的文本意義的生產者。然而,擺脫了紙面文本的束縛,這個賽博空間是否就一定是一個完全自由的空間?這仍然是一個待解的問題。目前網路上的“超文本”中的關鍵字仍然有限。除了軟體的支持,如何確定一個文本中的關鍵字?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許多時候,文本中關鍵字的挑選涉及某些知識系統的認可、某種話語傳統的承傳、某種權威觀念的接受,如此等等。總之,曾經控制文本結構與邏輯的一切權力都會某種程度地復活。另一方面,如果超文本隱含的可能得到了全面的實現——如果超文本之中的每一個詞都可以充當關鍵字成為潛入另一個文本的通道,人們會得到什麼?超文本突如其來地實現了巴特反抗單向意義結構文本的願望。可是,現在這個願望實現得如些徹底,以致人們不得不追問另一個後續的問題:無窮的意義會不會等於沒有意義?

基本特徵

超文本的基本特徵就是可以超連結文檔;你可以指向其他位置,該位置可以在當前的文檔中、區域網路中的其他文檔,也可以在網際網路上的任何位置的文檔中。這些文檔組成了一個雜亂的信息網。目標文檔通常與其來源有某些關聯,並且豐富了來源;來源中的連結元素則將這種關係傳遞給瀏覽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