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結構與超快過程研究所

超微結構與超快過程研究所

超微結構與超快過程研究所隸屬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成立於2011年1月。由國際表面(界面)物理界的知名學者、國家“千人計畫”特聘教授高永立領銜。該團隊現有5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講師和多名實驗技術人員。其中3人在海外著名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另有4人有在海外進修或開展合作研究1年以上的經歷,並且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微結構與超快過程研究所
  • 成立時間:2011年1月
  • 隸屬:中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 所長:高永立
研究目標,研究領域,主要設備,人才隊伍,

研究目標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自旋電子學、有機半導體表面(界面)分析與自旋注入、納米材料合成、表征與電荷輸運、超高速表面和光譜分析、薄膜太陽能電池、薄膜物理與技術、微納光電子學與器件設計、功能分子器件的設計等。
現在,通過中組部“千人計畫”的配套及國家“985工程”等的經費支持,研究所以建立國際一流水平的超微結構和超快過程研究平台為目標,其中包括可以同時進行飛秒級時間分辨、自旋分辨及動量分辨光電子能譜測量的超高真空表面分析系統,光譜連續可調飛秒級超高速雷射系統,低溫掃描探針顯微鏡系統,薄膜器件製備和表征系統等。

研究領域

1) 超高速表面分析
結合超高速雷射技術和表面分析技術,開展對材料的電子能量,動量,自旋超高速表面分析以研究各種動態過程。
2) 有機半導體自旋電子學
有機半導體的自旋注入,自旋注入的最佳化和控制,自旋散射的機理,概念自旋器件的研製。
3) 半導體界面和器件
進一步開展對有機半導體器件工作機理和界面的作用的研究工作,及新概念器件的研製。

主要設備

飛秒雷射振盪器
飛秒雷射放大級系統
飛秒光學參量放大器
自旋分辨光電子能譜儀
高亮度紫外光源
高單色x光光源
差分離子源
低能量電子槍
IPES 探測器
低能量電子衍射儀
分子束外延超高真空室
電漿真空室
有機材料真空室
光電測試真空室
低溫掃描探針顯微鏡系統
原子力顯微鏡
半導體特徵分析系統
低溫探針台
器件壽命測試系統
三聯裝手套箱蒸鍍系統

人才隊伍

所長:
高永立,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超微結構與超快過程研究所所長,有機半導體界面方面的世界著名專家。迄今已應邀請纂寫學科綜述文章或書籍專章8篇, 發表論文200餘篇於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 B),套用物理快報(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世界知名刊物上。其論文被SCI引用達4000餘次。他的主要工作領域為有機半導體表面及界面的電子結構,有機半導體薄膜的形成和形態,在金屬及半導體中飛秒級電子動力學和有機半導體界面的電子自旋注入。他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那佛爾德大學(Norfold)CREST研究中心顧問,曾多次擔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項目評議委員,美國物理學會、美國真空學會、攝像工程學會等主辦的六個國際會議的組織者之一,美國物理學會年會、美國真空學會年會、攝像工程學會光學及光子學年會等多個國際會議的分會場主席。
副所長:
何軍,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院長,中南大學超微結構與超快過程研究所副所長。1974年 9月生,湖南衡東人。吉林大學理學學士、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理學博士。先後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城市學院、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9年全職回國,主要研究領域為半導體自旋電子學、非線性光學、超快光子學。在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和 Nano Letters 為代表的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 25 篇,SCI引用 340 余次,現有 11 篇學術論文被美國物理協會 (APS) 與美國物理研究所 (AIP) 聯合出版的虛擬雜誌系列Virtual Journals in Science & Technology 收錄。在量子點多光子吸收過程方面的研究工作被美國科學網站 PhysOrg專題報導。何軍是美國物理協會和新加坡材料研究會會員,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期刊的審稿人。
成員:
楊兵初,男,1957年1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前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院長,中南大學國家工科物理教學基地首席教授,國家級物理實驗教學示範實驗中心主任。“大學物理”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湖南省研究生精品課程“固體物理”負責人,教育部基礎物理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並榮獲寶鋼優秀教師獎和湖南省優秀教師光榮稱號。長期從事本科生的“大學物理”及研究生的“固體物理”課程的教學、教改和教研工作。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0餘篇,主編教材3部,主持國家級教改項目2項,湖南省重點教改項目3項,獲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次、三等獎2次。長期從事先進光電薄膜材料及其器件領域的科研工作,發表科研論文40餘篇,其中被 SCI、EI檢索20餘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參與國家“863高技術”項目1項及國家自科基金項目2項,獲得專利1項。
陶少華,男,1970年7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超微結構與超快過程研究所成員。獲四川大學學士學位,華中理工大學碩士學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微電子研究院從事光束整形、光鑷、微納光電子器件、及微製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發表SCI論文約50篇,SCI引用360餘次。申請獲受理世界專利及國家發明專利3項。現主要研究領域為微納光電子器件,光鑷技術及光信息處理等。
何勇,男,博士,教授。1960年1月生,湖南澧縣人。中南大學超微結構與超快過程研究所成員。湖南吉首大學本科和講師,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所碩士和博士,中科院化學所博士後和副研究員。美國聖母瑪尼亞大學,維恩州立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博士後。以色列巴伊蘭大學,魏茨曼科學院博士後和訪問教授。曾從事過的工作有高分辨紅外分子光譜的標識,化學位移量子化學計算,時間分辨紅外光譜研究分子反應動力學和飛秒光譜研究分子超快過程,經典與量子分子動力學模擬,單分子光譜與單光子控制,單分子擴散與輸運,原子分子表面散射。在學術期刊如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B等發表論文30餘篇,SCI引用300餘次。主要研究興趣是單分子科學,納米光子學與電子學,經典與量子分子動力學。曾是美國AAAS 會員,擔任過2次國際量子分子動力學會議分場主席。
劉小良,男,生於1966年9月,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88年獲理學學士學位,2003年獲理論物理碩士學位,2003年進中南大學攻讀材料物理與化學博士學位,2004年6月調入中南大學物理學院工作,2006年9月被評為副教授,2006年12月獲工學博士學位。2007年9月,進入中南大學冶金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10年12月博士後出站。2011年2月進入中南大學“超微結構和超快過程研究所”工作。多年來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材料物理和計算材料科學領域研究工作。主持過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及校級科研和教改項目,包括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20080431025 )、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08JJ3005)等。已在“Physics Letters A”、“Physica B”、“Modern Physics Letters B”、“物理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中為SCI或EI檢索文章16篇。
牛冬梅,女,博士,副教授。2006年7月於中國科學院安徽光機所獲博士學位,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2006年9月起於中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套用物理系擔任副教授。於2011年1月起進入中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超微結構與超快過程研究所工作。從事雷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研究,曾參與多項國家863項目,在高分辨光電子影像,飛行時間質譜及納米粒子線上質譜分析新技術,氣溶膠粒度計等儀器設計與製造方面有一定的經驗。在雷射電離有機分子團簇、惰性氣體團簇產生高價離子的庫侖爆炸研究,納秒雷射濺射金屬電漿及其氣相反應,單分子光化學動力學過程等領域取得一些有意義的結果,形成三十餘篇文章發表於國際國內主要學術刊物。
龍孟秋,男,博士,講師。1980年7月生,湖南寧鄉人。2008年5月獲湖南大學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學位,2008年6月到2010年5月在清華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10年6月作為引進人才進入中南大學物理學院工作。在功能分子器件的理論設計、有機半導體材料電子輸運性質的理論模擬等方面開展研究並取得一系列的成果,在J. AM. CHEM. SOC, ACS Nano, Appl. Phys. Lett. 等國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餘篇,第一作者論文被SCI引用40餘次。目前,龍孟秋博士主要從事低維納米結構的電荷輸運性質的理論研究,對低維納米材料的電荷輸運理論、有機分子器件的理論設計、有機半導體界面的電子自旋注入等問題展開理論研究。
周聰華,男,博士,湖南茶陵人。2000.9~2004.6在武漢大學物理學院完成本科學習,2004.9~2009.6推免攻讀博士學位(碩博連讀),2009年加入中南大學物理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s),致力於該新型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的提高、光電轉換機制的探索及其產業化的推動。在J. Appl. Phys., Electrochimica Acta等國際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10篇次。
肖思,男,博士,湖南嶽陽人。2003年獲武漢大學理學學士,2009年6月獲武漢大學博士學位,2009年加入中南大學物理學院工作。2009年8月到2010年9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系擔當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半導體和金屬低維納米結構中的高階非線性光學特性和利用超快相干光學技術進行電子自旋調控。在J. Phys. Chm. C, Nano letters,J. AM. CHEM. SOC,Applied Physics Letters 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