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體的單電子隧道效應,人們曾用這個方法研究了墹 隨溫度的變化關係,證明BCS理論預言的這個關係是正確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導體的單電子隧道效應
- 作者:管惟炎、李宏成、蔡建華、吳杭生
超導體的單電子隧道效應,人們曾用這個方法研究了墹 隨溫度的變化關係,證明BCS理論預言的這個關係是正確的。
超導體的單電子隧道效應,人們曾用這個方法研究了墹 隨溫度的變化關係,證明BCS理論預言的這個關係是正確的。內容簡介電子-內部結構模型圖通常把兩塊金屬電極中間夾一層很薄的絕緣層(厚度為10厘米的數量級)的結構叫做隧道結。根...
1960年,美裔挪威籍科學家加埃沃(Ivan Giaever,1929~)通過實驗證明了在超導體隧道結中存在單電子隧道效應。在此之前的1956年出現的“庫珀對”及BCS理論被公認為是對超導現象的完美解釋,單電子隧道效應無疑是對超導理論的一個重要補...
約瑟夫森效應已成為微弱電磁信號探測和其他各種電子學套用的物理基礎。另外還有一種叫單電子隧道結的隧道結,在該結上產生單電子隧道效應。單電子隧道效應是測量超導能隙的一個重要方法,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STM)就是根據單電子隧道效應的...
隧道效應 當兩塊超導體通過一絕緣薄層(厚度為10埃左右)連線起來時,絕緣層對電子來說是一勢壘,一塊超導體中的電子可穿過勢壘進入另一超導體中,這是特有的量子力學的隧道效應。當絕緣層太厚時,隧道效應不明顯,太薄時,兩塊超導體...
這種現象稱為超導隧道現象。它揭示了超導體內的電子對穿過絕緣層的“隧道”時所顯示出來的一系列電學、磁學、輻射方面的特性,預示了超導材料用於生產實際的可能性,為此,當時年僅21歲的約瑟夫森於1973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並將超導隧道效...
江崎玲於奈於1957年發明了隧道二極體,這器件展示出固體的電子隧穿性質。隧道二極體是首個被發明的量子電子器件。3年後,伊瓦爾·賈埃弗做實驗證實在超導體里也會出現量子隧穿效應,因此展示出超導體所具有的能隙,其為BCS理論的重要預測...
為此,超導隧道效應發現者約瑟夫遜、隧道技術開創者江崎玲於奈,以及半導體隧道和超導隧道間的橋樑架設者I.賈埃弗三人獲得1973年諾貝爾獎金。學科內容 超導電子學的理論是以超導體的兩個基本特性即零電阻的理想導電性和 邁斯納效應的完全抗...
在數字電路中採用約瑟夫遜器件的原理是利用器件從約瑟夫遜隧道效應(超導態)向正常電子隧道效應(電壓態)的轉變來起開關作用的。器件中沒有發生相的變化,而僅僅是隧道效應類型的變化。因此這個變化可以非常之快,變化時間主要決定於約瑟夫...
一般是由兩塊 超導體夾以某種很薄的勢壘層 ( 厚度 ≤ Cooper電子對的相干長度)而構成的結構,例如S(超導體)—I(半導體或絕緣體)—S(超導體)結構,簡稱SIS。在其中超導電子可以通過隧道效應而從一邊穿過半導體或絕緣體薄膜到達另一邊...
晶體的許多性質都和點陣的結構及其各種運動模式密切相關,晶體內部電子的運動和點陣的運動之間相耦合,也對固體的性質有重要的影響。例如1911年發現的低溫超導現象;1960年發現的超導體的單電子隧道效應。這些效應都和這種不同運動模式之間的...
此後,江崎利用這一效應製成了隧道二極體(也稱江崎二極體)。1960年,美裔挪威籍科學家加埃沃(Ivan Giaever,1929~)通過實驗證明了在超導體隧道結中存在單電子隧道效應。在此之前的1956年出現的“庫珀對”及BCS理論被公認為是對超導...
超導物理學:實驗和理論研究;超導隧道過程、約瑟夫森效應的物理和套用。主要貢獻 高溫氧化物超導體的單電子隧道和約瑟夫森隧道的觀測和研究,全鈮及鈮鈦超導隧道結的製備及套用,高溫超導材料的薄膜製備及 dc-SQUID 的套用,常規超導體的...
量子力學認為粒子可穿過納米尺度的勢壘而呈現隧道效應。利用這一效應可製備隧道結這類夾層結構,諸如半導體隧道二極體、單電子超導隧道結、庫珀對超導隧道結。後者體現了約瑟夫森效應已成為超導電子學的核心器件。利用與自旋相關的隧道效應,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