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頻對潛通信裝備,利用30~300赫超低頻頻段完成對潛通信功能的海軍通信裝備。又稱極長波通信裝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低頻對潛通信裝備
- 用途:用於完成遠距離(5000~10 000千米)、大深度(水下100米)的對潛戰略指揮通信任務
- 別名:極長波通信裝備
- 主要特點:通信覆蓋面廣,收信深度大,但發射系統規模龐大,通信速率低,只能單向通信
利用30~300赫超低頻頻段完成對潛通信功能的海軍通信裝備。又稱極長波通信裝備。
超低頻對潛通信裝備主要用於完成遠距離(5000~10 000千米)、大深度(水下100米)的對潛戰略指揮通信任務。主要特點是通信覆蓋面廣,收信深度大,但發射系統規模龐大,通信速率低,只能單向通信。超低頻對潛通信裝備由發射系統設備和接收系統設備組成。
發射系統一般由發信終端、激勵設備、發信機、天線、天線調諧裝置、電源設備、冷卻設備和發信控制設備等組成。其中,超低頻發射天線是中間饋電兩端接地的水平低架(或埋地)天線,總長度達數十千米或更長,通過天線的走向和多條天線的配置方式形成一定的方向性,天線場地的有效電導率在10-4西門子/米數量級或更低,輻射效率低於10-5。發信終端使用的調製方式一般為最小移頻鍵控。發射功率一般為兆瓦級。美國“桑格文”超低頻對潛通信裝備的兩個發射台分別設在威斯康星州和密西根州,相距約148千米,主要技術參數為:工作頻率為76赫(主用)和45赫(備用);發射機功率為單機660千瓦,雙機1200千瓦;信息速率為0.03比特/秒;威斯康星州天線總長45千米,密西根州天線總長90千米;天線架設方式為水平架設兩端接地。俄羅斯海軍的超低頻發射系統由發信控制台、兩套發射機和兩條平行天線組成,位於摩爾曼斯克東南的科拉鎮(稱為“宙斯台”),兩根天線相距10.5千米,主要技術參數為:工作頻率82赫(主用)和112赫(備用);發射機功率1.5兆瓦;最大信息速率1比特/秒;天線總長度120千米;天線架設方式為兩條天線呈東西向平行架設,兩端接地;兩套發射機可同步工作,也可單獨工作。
由超低頻接收天線、收信機和收信終端組成。①接收天線。普遍使用的是浮力拖曳天線,由一種特製的、具有適當浮力的電纜製成,總長度為600~800米。需要收信時通過收放裝置從潛艇上放入海中,利用電纜的浮力和潛艇前進的拉力使天線上浮到一定深度並拉成直線,可靠接收無線電信號,從而實現深水單向通信。典型的浮力電纜天線是美國海軍使用的OE-315和AS-2629B。②收信機與收信終端。收信機由模擬前端和數字處理部分構成,數字處理部分通常與收信終端放在同一機箱中,共用計算機平台。美國海軍在役超低頻接收機為OR-279/BRR型,裝備在所有的“俄亥俄”級和“洛杉磯”級核潛艇上,工作頻帶為30~200赫,信息速率為0.03比特/秒,解調方式為最小移頻鍵控相干解調,解碼方式為自適應序列解碼,同步方式為定時同步,天線類型為拖曳浮力電纜天線,天線全長600米。
美國早在1958年就開始研究超低頻對潛通信技術,於1986年建成超低頻對潛通信系統並投入試用,1991年第二季度系統全面運行。蘇聯於1967年開始研究超低頻對潛通信,在克里米亞建設了一個50~100千瓦的試驗台;1975~1980年,研製了1000千瓦的發射機,1981~1991年在科拉半島建設永久性發射台。超低頻對潛通信裝備發展趨勢是:研究信號處理和編碼算法,特別是研究加快數據傳輸速率的技術,以解決超低頻通信速率低的問題;開發並安裝接地“井”陣列和改進超低頻天線,提高輻射效率;提高系統的抗干擾能力;進行超低頻移動通信和應急通信的研究;研究低於30赫的極低頻通信的使用,用於更深海水的通信等。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