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交換作用

用來解釋反鐵磁性自發磁化起因的一種理論模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交換作用
  • 解釋:反鐵磁性自發磁化起因的一種理
  • 提出:1934年克拉默斯
  • 拼音:chaojiaohuanzuoyong
1934年克拉默斯首先提出。
概念:克拉默斯認為:反鐵磁性物體內的磁性離子之間的交換作用是通過隔在中間的非磁性離子為媒介來實現的,故稱為超交換作用。
反鐵磁性和亞鐵磁性的晶體,都是離子晶體。例如NiO、FeF2、Fe3O4等是一些磁性離子與非磁性離子相間而組成的化合物。MnO是立方晶系晶體,晶格結構是Mn和O相互交叉排列,半徑rmn約為0.9×10m,兩個Mn之間,被一個半徑為r O2-約為1.32×10m的非磁化氧離子隔開。金屬離子之間的距離較大.故反鐵磁性和亞鐵磁性晶體內的自發磁化.不能用直接交換作用模型來解釋。1934年,克拉默斯首先提出了一種交換作用模型——超交換作用模型,用來解釋反鐵磁性自發磁化的起因。克拉默斯認為,反鐵磁性物體內的磁性離子之間的交換作用是通過隔在中間的非磁性離子為媒介來實現的,故稱為超交換作用。爾後,奈耳、安德生等人對這個模型予以精確化,作了詳細計算,比較成功地說明反鐵磁性的基本特性。所以,有時人們又稱超交換作用模型為安德生交換作用模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