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乘方是比乘方跟進一級的運算,
可以用來表示更大的數。
a ^ a ^ a表示a^(a^a)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級冪
- 別稱:超乘方
- 表達式:a^(a^a)
- 提出者:Goodstein
- 提出時間:1947 年
- 套用學科:數學
- 適用領域範圍:大眾科普無實用
運算法則,實際套用,
運算法則
“超乘方運算的運算法則是什麼?
對於任意兩個正整數的超乘方運算,可將被超乘方數和超乘方數分別用加法、乘法、或乘方進行儘可能的最佳化分解;然後利用二項式定理展開運算,再將所有結果相加、相乘、或相乘方,既得要求的超乘方冪。這就是超乘方運算的運算法則。超乘方”即在一個乘方頭上還有一個乘方,如右圖,就是一個超乘方。
一個數的平方是a乘a 叫做a的2次方
而一個數的超乘方是a乘(a乘a) 叫做a的3級超乘方 見下文
實際套用
引用 ——文章(比乘法更大的是乘方,比乘方更大的是什麼?)
國小時,老師說,由於生活中經常需要把同一個數加很多很多次,因此人們發明了乘法。 a × b 就表示 b 個 a 相加。國中時,老師說,由於生活中經常需要把同一個數乘很多很多次,因此人們發明了乘方。 a ^ b 就表示 b 個 a 相乘。令人失望的是,到了高中時,我們並沒有學到更牛 B 的運算符號;大學都快學完了,似乎也沒見到乘方升級的苗頭。乘方之上究竟是什麼?下面,有請今天的主角——超級冪——登場!
很容易想到,比乘方更大一級的運算就是把 b 個 “a 次方” 重疊起來。不過,這裡我們卻遇到了一個之前不曾遇到的問題: a ^ a ^ a 究竟應該等於 (a ^ a) ^ a ,還是 a ^ (a ^ a) ?。我們不妨來算一算,不同算法得到的結果相差多遠:
(2 ^ 2) ^ 2 = 4 ^ 2 = 16
2 ^ (2 ^ 2) = 2 ^ 4 = 16
2 ^ (2 ^ 2) = 2 ^ 4 = 16
難道兩種不同的計算順序,得到的結果總是相同的嗎?讓我們換 a = 3 試試:
(3 ^ 3) ^ 3 = 27 ^ 3 = 19683
3 ^ (3 ^ 3) = 3 ^ 27 = 7625597484987
3 ^ (3 ^ 3) = 3 ^ 27 = 7625597484987
哇,這下可就差遠了。可以想像,如果把 “a 次方” 再多疊代幾次,從右往左算和從左往右算會差得更多。恐怖的是,當有多重指數時,運算正是按照從右往左算的順序進行的。試想,若有一種運算專門用來表示 b 個 a 構成的指數塔,這種運算的威力會多大。
1947 年,數學家 Goodstein 發現,不管初始時選取哪個自然數,按照某種預先定義好的規則進行疊代,數列最終將變成 0 。但是,數列收斂到 0 的速度極其緩慢,以至於 Goodstein 需要處理一些連乘方也無法表達出來的大數。於是, Goodstein 便正式提出了這種超越乘方的運算。他把 b 個指數 a 疊代的結果記為ba ,也就是把 b 放在 a 的左上角。在國外的一些論壇上,有時也能看見 a^^b 的表示方法,便於在純文本格式下的傳播。不過,當時 Goodstein 並沒有用超級冪 (superexponentiation) 一詞,而是用的 tetration 一詞。這是由前綴“四” (tetra-) 和疊代 (iteration) 一詞合成的,意即排在加法、乘法、乘方之後的第四級運算。事實上, tetration 比 superexponentiation 更常用一些。網上甚至有一個tetration 論壇,論壇里活躍著一群熱愛 tetration 的數學 geek 。
超級冪是一個極為厲害的運算,它的增長速度非常驚人。在很小的數之間進行超級冪運算,就有可能得到一個巨大的天文數字。32 等於 2 ^ (2 ^ 2) = 16 ,而42 就等於 2 ^ (2 ^ (2 ^ 2)) = 65536 。那么,52 等於多少呢?它應當等於 2 的 65536 次方,其結果是一個上萬位的數。那62 呢?100100 呢?大家自己去想像吧。
我們能輕鬆定義出超級冪的概念,但為什麼這個東西卻如此“小眾”呢?當然,超級冪缺乏很多加減乘除和乘方運算具有的性質,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不過,我想應該還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因吧——超級冪本身沒有什麼實用價值。重複對摺紙張、增長率的疊加、賭博遊戲中的翻番,它們都可以用乘方來描述。實際生活中有什麼事情正好能用超級冪來描述的嗎?我想應該不會有吧。
人類的想像力是無止境的。即使超級冪已經大到無法用言語描述的地步,大家還是會問,再把 “a 次超級冪” 疊代 b 層(注意運算順序仍是從最深那一層開始),又會得到什麼?是否就得到了第五級的運算呢?或許你馬上就意識到了,這樣擴展上去是沒有盡頭的,每一級運算疊代之後都能產生更高一級的運算。雖然此時腦子已經有點亂了,但是數學語言的嚴格性和理想性告訴我們,利用某種清晰的數學符號和遞歸法則,我們一定有辦法定義出等級越來越高的運算來。
Goodstein 牛就牛在這兒。他定義了 Goodstein 記號 G(n, a, b) ,來表示 a 與 b 之間的第 n 級運算。當 n = 0 時,規定 G(0, a, b) = b + 1 。也就是說,第零級運算是一個一元運算——自然數的後繼。當 n = 1 時,規定邊界值 G(1, a, 0) = a ,並規定 G(1, a, b) 表示對 G(1, a, 0) 的值進行上一級操作(後繼操作),並重複疊代 b 次,其結果也就是 a 加上 b 。⼀般地,有:
Goodstein 牛就牛在這兒。他定義了 Goodstein 記號 G(n, a, b) ,來表示 a 與 b 之間的第 n 級運算。當 n = 0 時,規定 G(0, a, b) = b + 1 。也就是說,第零級運算是一個一元運算——自然數的後繼。當 n = 1 時,規定邊界值 G(1, a, 0) = a ,並規定 G(1, a, b) 表示對 G(1, a, 0) 的值進行上一級操作(後繼操作),並重複疊代 b 次,其結果也就是 a 加上 b 。⼀般地,有:
G(n, a, b) = G(n – 1, a, G(n, a, b – 1))
其中邊界值為
G(1, a, 0) = a
G(2, a, 0) = 0
G(3, a, 0) = 1
G(4, a, 0) = 1
G(5, a, 0) = 1
…
G(2, a, 0) = 0
G(3, a, 0) = 1
G(4, a, 0) = 1
G(5, a, 0) = 1
…
這就形式化地給出了第 n 級運算的意思。
類似的東西不止一次地被提出過。兩年前給大家介紹過世界上最大的數,當時就用到了 Knuth 箭頭記號。這也是一種表示大數的方法,其思想與 Goodstein 記號幾乎完全一樣。 Ackermann 函式也是一個神速增長的函式,它的定義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很多外文數學論壇則用 a [n] b 來表示 a 與 b 之間的第 n 級運算,是我比較喜歡的一種符號。
當然,有 a [n] b ,必然會有 a [a [n] b] b ,從而又會有 a [a [a [n] b] b] b ⋯⋯沒有最大的數,只有更大的數。人腦和數學是兩個神奇的東西,沒有什麼數大到人腦想不出來,也沒有什麼數大到數學表示不出來。僅僅在腦中試想一下 100 [100] 100 ,你的思想就已經超越了整個宇宙的大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