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起灣金龍扎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2年11月23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廣東省中山市東區街道
- 項目編號:Ⅷ-4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譜系,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起灣,原名牛起灣,是位於中山城區東面的一個自然村,因為地處城郊,村民多以開墾荒和編織竹器為生。在唐代末年,中山市東區起灣村有楊姓一耕戶,從父親那裡學得編竹手藝,編織竹器出售幫補家用。一年大早,楊氏兄弟挑著自己編織的竹器從香山地區一路叫賣到南海郡,盤川用盡後,流落在佛山學做紙紮,其時,南海郡正舉行大型的秋色酬神活動,楊氏兄弟增長了見識,並將佛山的紙紮技藝與自己的編竹手藝融匯一起,創新出扎龍頭、扎龍燈等技藝。外出學有所成,兄弟倆回到家鄉起灣村,除了繼續耕田外,楊氏兄弟繼續編織竹器出售。由於他倆的手藝高超,村中及周邊地區的廟宇經常請他倆扎作言燈、紙紮品之類。
到了明末清初,香山地區遭遇大旱,各鄉村舉行祭天儀式,拜祭能興雲布雨的水族之王——龍王,楊氏兄弟被村民推舉出來扎作金龍進行祭祀。每月的四月初八和秋收農閒之後,或是每逢喜慶場合,起灣金龍舉行盛大的巡遊直至深夜。這一習俗流傳至21世紀初。
工藝特徵
起灣金龍扎作以體積威武高大、色彩絢麗多彩、講究美學原理,並且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色彩著稱。一般挑選成日等吉日,經過一番拜祭後才開始動工扎制。
工藝流程
1、龍頭
用上好的竹籬織成架子,用上好的馬禁毛作為龍鬚,用水松木龍眼之外,還鑲上電珠讓龍眼閃閃發光,另外,還為龍安上兩個角,以示起灣的金龍正值壯年,生機勃勃。在為龍頭繪塗色彩的時候,起灣村民喜歡用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基本顏色繪塗,以突出龍的吉祥如意。
2、龍珠
扎作龍珠的體積,要以龍頭張開大口可擺放到嘴內為宜,扎作時要牢固輕巧,活躍氣氛,龍珠是用體積相直的扎作球體製作而成的。扎作時在球體裡放幾片鋼片,外面的龍體掛一些鈴鐺,舞動時發出有節奏的音響效果。用球體做成的龍珠,其本以橙紅漸黃為止,罩在外面的支架上繫上些紅黃綠紫等色綢布條,以代表飄動的火焰和紫色的祥雲等。在龍頭裡的舞龍者,憑著大囗喉嚨保留的大孔中觀察看到龍珠的舞動的方向。
3、龍身
龍身分硬節和軟節,硬節一般長1米;以便於轉彎和打龍陣的軟節,一般長1.5米,起灣的金龍,一般有23節,63米長,而這些數字通常都是用單數,取之無窮無盡之意。龍頭和龍身做好之後,用3條麻繩做龍筋貫穿整條龍,以達到平衡和指揮作用。
4、龍爪
還在龍身下為龍安上兩隻手和兩隻腳,每隻手和腳都有五個爪,與“五爪金龍”的傳說相吻合。在龍爪的製作上,一定要保持健碩粗礦的、象鷹爪一樣銳利形狀。
5、龍被
全部骨架做好後,就用白扣布襯底,按照龍鱗的形狀,用黃色等布料剪成幾千塊龍鱗,然後縫成龍被;接著,還為龍身披上用紅藍黃綠金五種色彩布料縫成的龍裙,以示龍的五彩繽紛,同時,還在龍身安上一些小鈴鐺,讓龍在舞動時發出鐺鐺聲響,以示“有聲有色"。
6、配件
另外,在扎作金龍的同時,還要扎作如意吉祥的龍門、鯉魚、高照燈籠,並配有一對“日月”,使整條舞龍隊伍看起來更加完備和壯觀。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達,年輕一代大多不願意學習傳統的扎作金龍工藝,年輕一輩村民也認為傳統扎作的起灣金龍舞起來不夠輕快,轉而到外地買來輕便的金龍巡遊,使傳統的起灣金龍扎作技藝傳承處於瀕危狀態。
傳承譜系
代別 | 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份 | 文化程度 | 傳承方式 | 學藝時間 | 居住地 |
---|---|---|---|---|---|---|---|
第一代 | 楊建安 | 男 | 1890年 | 私塾 | 師傳 | 1906年 | 已故 |
第一代 | 楊有兆 | 男 | 1927年 | 國中 | 祖傳 | 1948年 | 已故 |
第二代 | 楊有平 | 男 | 1931年 | 國中 | 祖傳 | 1948年 | 東區起灣 |
第三代 | 楊國明 | 男 | 1953年 | 高中 | 祖傳 | 1948年 | 東區起灣 |
第四代 | 楊達奇 | 男 | 1983年 | 本科 | 祖傳 | 2003年 | 東區起灣 |
第四代 | 楊達華 | 男 | 1985年 | 本科 | 祖傳 | 2004年 | 東區起灣 |
傳承人物
楊國明,男,漢族,1952年出生。中山市東區起灣村人。2013年1月被中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公布為市級非物質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2年7月19日,彩扎(中山起灣金龍)非遺快閃展廳在天奕星河COCO-City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