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梁漢墓群

走馬梁漢墓群

走馬梁漢墓群,位於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牛家梁鎮邊牆村,處在古城灘村的漢代城址周圍,由走馬梁、塌崖畔、馱水梁三個墓區組成,為西漢中晚期至東漢的墓葬群。

走馬梁墓區墓葬形制多樣,主要有豎穴土壙墓、磚室墓、石室墓和畫像石墓等。該遺址中出土多件珍貴文物,其中包括動物咬斗紋博山爐、魚首皮囊形壺、環首刀、鹿足雙耳鑒等,這些文物充分展示農牧交融的文化特色。值得一提的是該遺址還出土多件骨器,其中彩繪線刻動物紋骨筒為中國首次發現。

2003年9月24日,走馬梁漢墓群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走馬梁漢墓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走馬梁漢墓群
  • 地理位置: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牛家梁鎮邊牆村
  • 所處時代:漢代 
  • 占地面積:3000000 m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全天
  • 編號:7-0668-2-152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墓葬格局,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位置,門票,交通,

歷史沿革

1999年6月,走馬梁漢墓群發現盜洞,榆林地區文管會辦公室遂搶救發掘清理墓葬3座。
2000年7~8月,榆林地區文管會對墓區進行大面積勘探,初步探明墓區的大致範圍,同時發掘墓葬18座。
2002年9月,再次搶救發掘清理墓葬3座。該墓區的三次發掘清理工作為此地墓葬的研究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墓葬格局

  • 走馬梁墓區
走馬梁墓區位於城址西南1公里處,面積約120萬平方米。墓葬基本分布在明長城兩側的沙區里,由於雨水沖刷及流沙掩蓋,地面上已經看不到墓的任何痕跡。
  • 塌崖畔墓區
塌崖畔墓區位於城址東部,面積約80萬平方米。墓葬亦分布在明長城兩側的沙區里,地勢較為平坦,有耕地,根據墓葬被盜情況看,主要有磚室墓、洞室墓、豎穴土坑墓等。
  • 馱水梁墓區
馱水梁墓區位於城址東南部,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墓葬分布於南北走向的黃土山峁上,由盜洞可看出這裡的墓葬距地表較深,形制主要有豎穴土坑墓、洞室墓等。
  • 漢代城址
古城灘村漢代城址東西長約870米,南北寬約790米,平面略呈方形,城址地面上暴露著殘垣斷壁,裸露的牆基上夯層曾依稀可見。據史書記載,龜茲內附漢朝後,曾有部分居民遷徙到內地上郡(陝西省榆林市)居住,朝廷為此專設了一個縣級行政機構,稱作龜茲縣。根據走馬梁墓群與城址的相對位置及墓葬形制、出土器物情況看,墓群應該是城址同期使用的墓地。

文物遺存

走馬梁漢墓群發現的70餘座墓的隨葬品中,有劍、環首刀、壺、爐、鑿、白杵、卜字形鐵戟等保存較好的鐵器,還有多件具有明顯草原遊牧文化特徵的器物,如彩繪線刻動物紋骨筒、動物咬斗紋博山爐、魚首皮囊形壺、環首刀、鹿足雙耳鑒等。

研究價值

走馬梁墓群反映長城地帶的農業與遊牧民族之間的碰撞和交流,體現了農耕與遊牧文明之間交流融合的過程,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過程。在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中華文明長期發展中,與遊牧民族交流互鑒,在保有自己文化面貌與特點的同時,又兼具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徵,這才使得中華民族的文化朝多元化發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獨特性和包容性,其中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都是形成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護措施

2000年4月,榆林縣政府成立走馬梁文物管理所。
2003年9月24日,走馬梁漢墓群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公布了走馬梁漢墓群保護範圍。
2013年3月5日,走馬梁漢墓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位置

走馬梁漢墓群位於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牛家梁鎮邊牆村。
邊牆村

門票

走馬梁漢墓群全年24小時免費開放。

交通

走馬梁漢墓群沒有直達車輛,遊覽須自駕或包車、租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