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藝術:西方音樂鑑賞語言

《走進藝術:西方音樂鑑賞語言》介紹了西方音樂。以維也納古典主義樂派為起點,西方音樂進八了建立在個性化基礎上的音樂風格演變越來越迅速和頻繁的時期。莫扎特雖然信仰天主教,但是啟蒙意識中的人道主義精神,卻是他精神世界深處最核心的東西。身處要求個性解放的歐洲啟蒙運動時代的莫扎特已經意識到,他應該用自己的音樂風格和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心靈體驗和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說自己要說的話。通過莫扎特的《9小調第40交響曲》,我們仿佛聽到了一個逃離主教庇護的自由人的歌唱,體驗到一種自由空氣下的呼吸,感受到一種情感的自然流露。

基本介紹

  • 書名:走進藝術:西方音樂鑑賞語言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10頁
  • 開本:16
  • 定價:37.00
  • 作者:王曉寧 楊力
  • 出版日期:2008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3377484, 9787563377480
  • 品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要領悟音樂的思想之美和語言之美,唯一的正道就是多接觸音樂作品中的經典。這也是《走進藝術:西方音樂鑑賞語言》的宗旨之一。

作者簡介

王曉寧,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副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1979年考入廣西藝術學院音樂系理論作曲專業。1983年獲文學學士學位。1983—1986年任職於廣西人民廣播電台文藝中心,1986年任教於廣西藝術學院音樂系理論作曲教研室。1992年在廣州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習。1994年作為訪問學者被國家教育部委派至丹麥王國哥本哈根大學音樂系學習,師從丹麥著名作曲家楊·麥高教授。
總主編楊力,1951年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碩士。原國家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副司長,現為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教育部九年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修訂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學校美術教育專業課程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組織撰寫實施《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1989-2000),主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學校藝術教育史》,承擔教育部“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外高等美術教育比較研究》。主要譯著有《西方古代美學史》(合譯)、《體驗音樂》等。曾在《中國音樂教育》、《美術研究》等核心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講 新時代的曙光
——帕勒斯特里納與蒙特威爾第
第二講 不規則的珍珠
——巴赫與亨德爾
第三講 理性的光芒
——維也納古典樂派海頓與莫扎特
第四講 音樂中的普羅米修斯
——古典主義音樂時期的巨人貝多芬
第五講 深秋絕寒的鄉路迢迢
——浪漫主義詩人作曲家舒伯特與蕭邦
第六講 春枝花滿,林下清風
——浪漫主義中期作曲家孟德爾頌與舒曼
第七講 青春、渴望和夢幻的人生
——標題音樂作曲家柏遼茲與李斯特
第八講 潮流與反潮流
——華格納與勃拉姆斯
第九講 俄羅斯音樂的黃金時代
——格林卡與柴科夫斯基
第十講“東方情調”的多姿多彩
——俄羅斯“強力集團”作曲家的音樂創作
第十一講 來自北歐的呼喊
——格里格與西貝柳斯
第十二講 世紀末的迴響
——奧地利作曲家布魯克納與馬勒
第十三講 音樂中的光和影
——印象主義音樂大師德彪西和拉威爾
第十四講 音樂藝術的旋風
——斯特拉文斯基與巴托克的現代風格音樂
第十五講 危機時代的自我救贖
——表現主義作曲家勛伯格與貝爾格
附錄一:西方音樂大事記年表
附錄二:名詞術語集解
附錄三:參考書目

文摘

第一講 新時代的曙光
——帕勒斯特里納與蒙特威爾第
一、文藝復興以後形成藝術審美的根源
文藝復興為世界文化史發展的新階段奠定了基礎。恩格斯曾經說過:“這個階段是人類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進步的革命。”近代先進的藝術文化,都是在文藝復興藝術文化的基礎上衍生、成長起來的,文藝復興也為現代資本主義制度開闢了道路,重新激起了人們對古代世界的興趣。古希臘思想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是以人為中心的,而不是以上帝為中心的。哲學家伯克哈特有一句名言,它概括義大利文藝復興是“發現世界和發現人”——前者探索外部世界,是客觀的;後者探索人的個性,是主觀的。文藝家無不認為研究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黃金時代”是通向進步與文明的必由之路。
“科學”與“人的崇高使命”是當時兩股重要的理論思潮,也是西方現代世界觀的建立之始。文藝復興時代,大師輩出,達·文西、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創造了舉世無雙的畫作,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哥白尼假設了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並發動了科學革命,等等。這些都使人能夠通過藝術和科學洞察和反映自然的秘密,具有空前的數學修養、經驗的精確性和神秘的審美能力。這一時期,復調音樂、悲劇與喜劇、詩歌、繪畫、建築、雕塑全部達到複雜性與美的新水準。個人天才與獨立性到處可見。沒有一個領域在人們看來是不可企及的。
這段時期的音樂也獲得了新的生命力。為了豐富和擴大音樂的表現力,音樂家在各個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討,發明了各種調式、和聲以及對位法技術,並逐漸將這些手法套用到實踐之中。人們在作品中不僅力圖模仿大自然,而且還要表達出人類心靈的激情,使藝術煥發了前所未有的、燦爛奪目的魅力。由於14世紀法國提倡的“新藝術”被人們接受,“導音”(在調式中最不穩定的音,由於半音的關係,具有向主音十分強烈的傾向)的引進,古代的調式發生了改變。一切調式終於融合成我們現在的大、小調式。復調音樂的理論日趨完善,和聲風格寫法在逐漸形成,節奏節拍也變得簡明和勻稱,接受世俗的歌詞和曲調。作品常運用令人激動的節奏與錯綜複雜的旋律線條,復調風格的合唱作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峰。

序言

沒有任何人能夠斷言音樂始於何時。《呂氏春秋》中關於原始歌舞起源是這樣記載的:“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表明了原始歌舞大都是伴歌而舞的。《樂記》中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音樂”這個詞在古希臘文中也是用來描述舞蹈、詩歌和音樂的。古今中外,音樂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中產生的優秀成果。由於決定和制約藝術產生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基於一定社會生活所產生的審美需求,各種藝術形態在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審美特徵。西方音樂藝術也如同人類的任何其它藝術門類一樣,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文化、宗教等各種社會背景的影響。音樂的歷史也如同涓涓細流,曾發出清越、古樸、似有若無的音響,這音響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宏偉,匯成了人類能夠共同擁有、理解和分享的文化藝術財富。19世紀可以說是西方音樂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時期的音樂藝術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又彌散著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表現出強健、豐贍的文化心態和豪放、華麗的藝術情趣。我們這本書大部分的內容取自這一時期,原因即在此。
音樂是人性優美心靈的表現。中國古代哲人說:“思無邪。”就是指人心與人心的相遇,人心與人心的照會。欣賞音樂必須用生命去體驗,去感悟,去認識。主體以一種美的心靈方式來對待客體對象,才會心靈充實、人格健全、生活充滿意義,達到真善美。音樂欣賞是人文學科中重要的中堅力量。音樂藝術不僅體現了人的生命意義,而且成為人類精神寶庫的一部分。音樂藝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寶貴遺產有待我們認真研究。要領悟音樂的思想之美和語言之美,唯一的正道就是多接觸音樂作品中的經典。這也是編著本書的宗旨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