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很遠的路

走很遠的路

郭必恆所著的《走很遠的路》內容簡介:文藝構建多姿多彩的心靈世界,永遠是一片美麗動人的天地。創作源自生活,歡樂、痛苦都在其中,慰藉生存。《走很遠的路》的詩文皆為心聲,是心靈的安頓,在情感的碰撞與往復中,獲得對生命的新鮮感受和對存在意義的確認。

基本介紹

  • 書名:走很遠的路
  •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頁數:348頁
  • 開本:16
  • 品牌: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作者:郭必恆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301523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郭必恆所著的《走很遠的路》作者堅持著詩文創作與人生體驗的統一性理念,語言總體上具有平易通暢的風格,情感真切而充溢。這本作品集還收錄了一些描述旅行體驗的詩歌,其中雖多了一份沉思,但包裹著沉思的,依然是熱烈的感情。

作者簡介

郭必恆,內蒙古人,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藝術學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6年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畢業,留校工作;2000年赴美國威廉瑪麗學院做訪問學者,2002年獲民俗學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民俗學家、文學家鐘敬文先生。出版《民俗學探索與發現》等專著3部,《中國民俗史·漢魏卷》獲中國文聯“山花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特等獎等。少年時代即喜愛文藝創作,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發表詩文作品。

圖書目錄

第一編 大海航程詩集
大海的孩子
原來的海岸
蒼茫的藍
大地之角
孤島椰林
浪花的記憶
南海中的碎石島
聽浪
小山谷和大溪流
從北海,到南洋
白帆船
海上日出
熱帶春聯
海港夜歸船
海上旅人
變幻的赤道雲
細雨中的道別
第二編 孔子與三聖徒組詩
風中的沐浴——詩意的孔子
大雨洗過晴空——子路和他的羽毛冠
遠山——顏回的故事
在路上——子貢的追求
第三編 晉陝漫遊詩存
高原黃
黃土崖下的民居
安塞的溝壑與腰鼓
火熱的梯田
南泥灣
壺口觀瀑
天上的田地
沙漠之路
井陘關下
榆林塞
第四編 河套長煙詩存
在黃河的頂上
高闕塞
受降城
五月的草原
海流圖
邊疆白楊林
河套平原
農與牧的邊界
烏布浪口的溪澗
烏梁素海
渠畔綠柳
五原春色
第五編 青春吟唱詩集
青絲
落雪的聲音
去漂流
記憶的小船
綿綿細雨下
滄浪水中的傷痕
愛的迷茫
沉醉的夜晚
斷層
家園
柳絮
致初戀
夢中的輕靈
偶然的重逢
風與樹的故事
看見原野上受傷的幼鹿
成長
不見風雨的友情
煙柳青春
失落的彩色地圖
五月的流浪
酷夏
走向陽光
鄉間小徑
早春
走在青春的深處
一個人走很遠的路
第六編 歲月風華詩集
春風中的歌唱
一灣水
黃花城
春天的美麗照亮前程
雪花飄零
望河
我要唱著歌遠行
新街口外的街道
三株桃花
草原上的星夜
告別過去
黃昏雨
冬日回高原
風沙漫天的思戀
河邊的枯柳
紅塵劫三首
夢中的你
凝眸或已千年後
一個人發獃
送給無愛的情人節
冷雨
清晨的邂逅
油紙傘
浪漫的真諦
在雪中
雪後的一株油松
第七編 長路求索詩集
解脫
別我
回望故鄉的秋天
科爾沁的艾蒿
暗流
跋涉
父親
秋風中的收割
人生小語
飄泊於歲月
無聲的呼喊——致蒙克不朽名畫《吶喊》
山中
都市裡的野草叢
清晨的鴿哨聲——和平與戰爭
凝望流星
日暮時分——獨白或囈語
對話:丞相和我
關於紅色的斷想
第八編 小說、劇本和散文
曠野
烙印
人生的河流
雪落
《北京往事》電影劇本正文
附錄:古詩三首
後記

文摘

深秋的一個周末的黃昏,當我懷抱著兒子在公園門口等車的時候,我又想起了在我生命里常常回憶起來的一幕:那年我十六歲,和父親踏著滿地的落葉,走向我就讀的高中,父親的肩上,背著我沉重的書箱。
那所高中是地區的重點,坐落在一百多公里以外的鄰縣,從我家到那裡,坐長途汽車要顛簸兩三個小時。那年我的二哥考上了省城的大學,父親去送他入學,在我上學的前一夜剛剛趕回家中。他原本計畫讓我自己去上學的,我那時也是初生牛犢,躍躍欲試,對即將開始的旅程充滿著渴望。但父親在我出發的那個早上,突然改變了主意,他決定親自送我去學校,他說要順便看望一個在鄰縣水利局工作的小時候的玩伴。我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置可否。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北方鄉村公共運輸很不發達,’從我家到鄰縣,每天只在中午發一趟班車。我和父親在長途汽車站買好車票後,就在候車大廳里等著檢票,就在要發車前十幾分鐘,一個四十多歲的胖胖的女乘務員衝進大廳里,她大聲地喊:“誰有個大箱子辦了託運的,快出來一下。”起初我們沒在意,後來那個女乘務員不耐煩地連喊了十多遍,嘴裡開始罵罵咧咧的時候,父親突然意識到什麼,從等候檢票的隊伍中出來,走向檢票口。我連忙跟在父親身後到了檢票口,從檢票口向外望,我看見了藍白兩色相間的一輛半新不舊的長途汽車旁邊,橫躺著一個紅色的大木箱子,它原本是我媽結婚時候的嫁妝,在二十多年後,卻成了我的書箱。我那時雖然只是一個中學生,卻受我已經上了大學的哥哥的影響,收集了二百多本圖書,我要把自己的收藏帶到寄宿的高中。那時託運的行李都是放在長途汽車的頂上的,由於裝了很多書,我的箱子變得特別的沉重,車站的工作人員費了半天的勁也沒能把它放到長途汽車的頂上。女胖乘務員厲聲把我們喊出來,就是要我們退掉已辦了託運手續的書箱。父親不答應,而我當時情緒特別的激憤,和車站工作人員大聲爭吵起來,結果是我們和車站互不退讓,形成了僵局。過了發車點半個多小時後,車站裡等車的人變得騷動起來,大家都擁擠在檢票口,有的向著我們,有的向著車站,七嘴八舌地抱怨著,場面非常混亂。
很顯然,僵持下去對我們、對車站都沒有好處,後來父親和車站達成了妥協性的協定:長途汽車可以搭載我的書箱,而前提條件是,我們要自己想辦法把書箱弄到車頂上去。父親後來到車站外買了根粗繩子,用它緊緊地捆住了書箱,然後他又爬到了車頂上,他在車頂上拉,大家在車下幫忙抬,終於把書箱安放在長途汽車的頂上。
由於汽車晚點了很多,加上道路狀況非常糟糕,等汽車晃晃悠悠開到鄰縣的長途汽車站時,已是傍晚時分。到了汽車站後,司機和乘務員都一溜煙兒地消失了,父親再一次爬到了車頂上,他小心翼翼地用繩子吊著我的書箱,我在車下幫忙扶著,父子兩人艱難地又把書箱卸到地面上。這時,新的問題又來了:鄰縣的長途汽車站距離學校足足有三里多路,我們該如何把沉重的書箱運到學校去呢?要知道,在那個年代,還沒有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計程車,也沒有營運的腳蹬三輪車等。起初,我和父親一人一邊側著身子艱難地抬著書箱走。沒走多遠,我就累得叫喚起來,父親於是決定自己背著書箱,他拿出繩子,再次捆上書箱,我們找到路邊的一處高台階,把書箱放到台階上,父親在台階下半蹲著,背對著書箱,我在台階上幫著往上抬,這樣父親就把書箱背了起來。父親大概是怕書箱卸下去再背起來有困難,竟然一路沒有歇息地背著書箱到了學校。到學校後,我們辦好了住宿手續,父親又把書箱送到我的宿舍,他只是在那隻書箱最後安穩地放在我的床下後,輕聲地問了一句:“你這裡裝的是些什麼書哇,怎么這么沉呢?”我記得我當時含混地回答說是學習用的書。其實我的書箱裡所裝的書,並非是父親所願意看到的和功課有關的書,而是《約翰·克利斯朵夫》《紅與黑》等課外書,這些書不僅對我考大學沒有直接幫助,實際上卻恰恰會對我後來的高考造成很大的影響——父親當年背著書箱送我去學校的路上,他有沒有想過書箱裡的書並不一定適合兒子閱讀?
記得那天我辦好住宿手續後,天色已經很晚了,正好我宿舍有個同學沒有報到,床位空著,父親就簡單地在床板上鋪了我的一些衣物睡了一晚。那個晚上,在父親脫掉襯衣準備上床的時候,在燈光下,我赫然看到父親兩邊肩膀上的殷紅的血印,大概有半寸深,嵌入肉里。我當時就被震住了,儘管我想到了父親背書箱的辛苦,卻絕沒有料到背書箱的繩子會留下如此深的印痕,我從父親背著書箱走路的表情中、從他的言語中都未感到會留下如此深的血印呀!那兩條印痕像閃電,在那一剎那徹底地擊潰了我。我躺在床上,驚呆了。等我緩過神來,想再仔細看看的時候,父親卻早已睡下了。第二天上午,父親和我到水利局尋訪他的朋友,不巧那個朋友下鄉去了,當天下午才能返回,父親因惦念著家中的活計,中午就急匆匆地坐車返程了。P217-219

後記

記得是1998年的春天,在一個晴朗無風的午後,我去參加博士研究生入學的複試。走進稍顯破舊的民間文學教研室,看到鐘敬文先生坐在一張拼接起來的碩大的書案後,他態度和藹地望著來參加考試的學生。我十分緊張,心裡猜度著鐘老可能要問的題目。該到我回答問題時,鐘老所問的問題卻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問我:“是學文學出身的吧?”我小心地回答:“是的。”“那,你寫詩歌嗎?”他淡淡地問道。
因為問題實在毫無準備,我一時怔住了。我猜想著最好的答案,臉上極不自在,最後給出了一個我認為比較好的回答:“年輕時寫過一些,現在沒時間寫了。”我本人其實一直是寫詩的,但擔心說自己喜歡寫詩而遭到老師的微詞,因為“詩人”在當代中國幾乎成為一個丟人現眼的代名詞。
鐘老沒有繼續追問,後來我也如願以償地考上了博士。入學不久,我便知道了鐘老為什麼問那樣的問題。因為,他本人年輕時代寫現代體裁詩歌,中年以後多寫舊體詩,一生堅守著用詩歌表達生命情懷。鐘老曾經有言:他死後,墓碑上什麼大牌名號都不要刻,只簡簡單單地刻上“詩人鐘敬文”。2010年,我著手編寫一部文藝家論藝術的選集,蒐集到鐘老很多關於文藝的隨想。看著那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對詩歌的傾情,真是宛若其人又回到眼前,我聆聽著那語氣緩緩,但充滿睿智的談吐……
到今天,我終於決定出版這部主要是由詩歌構成的小書,也經歷了內心的矛盾掙扎。詩歌的現實依然殘酷,在衣食無憂的狀況下,確實沒必要再因這件事引起爭議。然而,鐘老的教誨言猶在耳,對自己青春歲月的無盡懷念之情日益激盪。出版這本書,必然要付出辛勞和精力,甚至還要承受心裡的焦慮。然而,為了給自己曾經的情感一個交代,安頓自己的心靈,我不得不作出這樣的選擇。
我的恩師,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教授,他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給本書作序,展現了對後輩的關懷和扶攜。他就是這樣一位師者楷模,恪守中國師道傳統,又以寬廣胸懷寬容如我這般的學生的幼稚。我還有太多的恩師要感謝,包括韓兆琦教授、董曉萍教授等。我常常感到此生對他們的恩情無以回報,但願我能以他們為標準,將人間的這種美好的師生情誼傳遞下去。
我在本科和研究生時代遇到很多喜歡詩歌的朋友,大家聚在一起談論詩歌,品評古今,那是何等快樂和幸福。還有我的家人,當他們看到這本書時,可以直觀我的內心,我也願將這本書呈現給他們。
本書承蒙智慧財產權出版社羅慧博士的鼎力相助,我由衷地表達我的深謝!羅博士本身也是一位喜愛填詞吟詩的人,猶記當年她給我們發來的賀歲簡訊,竟然是她自己所填的意境極美的詞,果然是古典文學博士,底蘊之深令人佩服。
郭必恆
2012年7月於北京

序言

別樣的興味
眼前的這本郭必恆的《走很遠的路》,是在當今網路文學已然相當發達,而傳統主流文學仍具相當影響力的時代里,一本依照傳統的方式寫作和出版的文學作品集。不知怎么地,我總感覺它帶有一絲絲別樣的興味。思索這種“別樣”,或許正是來自作者在前言中反覆申說的文學源於心靈震顫和真實情感的觀點吧。不求聞達,只求無愧於自己的心靈,這無疑是一種難得的寂寞中的堅守了。
作者堅持著詩文創作與人生體驗的統一性理念,這是這本集子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從中可以看到作者在人生不同階段的精神狀態:年輕時在情愛旋渦中借著風花雪月的場景抒寫內心的苦悶、惆悵和志氣,例如《望河》一詩中:“追蹤河流而下,看見河中我的倒影,彎彎如弓,飄滿落葉與河流的氣息。”其中充滿哀怨少年的沉吟徘徊的滋味。在年紀稍長一些的時候,詩文中更多地蘊藉著對人生意義的苦苦探尋,例如《大海的孩子》一詩:“大海的孩子,你在輪迴中,尋找來時路,對抗自己。”表現了已近中年之人回望人生時的一份思索。古往今來,人們對於文學的寄託往往是多樣的,或者將它作為登科取士的敲門磚,或者是茶餘飯後的閒情偶寄,或者是人生鬱結情懷的傳情達意,等等。作者無疑選擇了後面的一種,將詩文作為其人生感受的生動呈現。也正因為如此,他在詩歌《詩意的孔子》中,獨出心裁地將聖人孔子看做一個追求生命新鮮感受的個體,著力表現作者心目中一個喜愛文藝、流連於文藝的孔子。
情感真切而充溢,是這本詩文集的第二個較為顯著的特點。作者在詩歌中對於愛與怨往往不加過多的掩飾,尤其是年青時代的詩歌。例如《春風中的歌唱》一詩:“博大的愛意揮灑在我們周圍,感受一種空空落落的愜意,風中的浩歌恰如春天的樹木,森然地充溢著秋天果實的芳馨。”充溢著年青人勃發的衝勁和對美好世界的嚮往。這本作品集還收錄了一些描述旅行體驗的詩歌,其中雖多了一份沉思,但包裹著沉思的,依然是熱烈的感情。例如《火熱的梯田》一詩:“在戰天鬥地的歲月,鐵姑娘們擦去胭脂,捲起袖管,鑿開堅硬的石灰岩,火熱的豪情流淌得層層疊疊。”作者面對著梯田,以熱烈的筆觸描摹出過去歲月的激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也陷入如此的反思:“如果山石有記憶,不過幾塊殘破的碑文,唯獨朝朝暮暮的梯田,呂梁山上,訴說著歲歲年年。”然而,這種沉思不是冷峻的哲理思辨,而是被熱情烘托著的思想。
這本詩文集的語言總體上具有平易通暢的風格,這是它的第三個特點。可以看出,作者希望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能以一種淺近的方式得以呈現和理解,不追求十分艱深和過多雕飾。其中有極少部分詩歌顯得有些晦澀,但可能也是作者嘗試詩風變化所致。
作者於20世紀90年代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攻讀先秦兩漢文學碩士學位時,曾經修讀過我的課,留校工作後又與我有著聯繫和交往,特別是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與我做過幾年同事,曾給予我的工作很多支持和幫助。尤其是他在學術上的執著與大膽探索精神及出色的行政管理才幹,都令我難忘。但根本讓我意外的是,他居然曾經那么長久地痴迷於文藝創作並傾吐過那么多感動人的激情文字!直到他要出版自己的作品集並盛情邀請我作序時,這一“秘密”才向我揭開。我在突然中雖自感尚未充分理解他和他的這些性靈文字,但還是願意寫點什麼,作為我們之間友誼的一個見證吧。
順便說,他幾年前之所以毅然選擇離開從事多年並又擅長的行政管理工作而轉入藝術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崗位,一旦讀完這部集子,就應該或多或少地找到答案了。一個內心如此執著於個體人生體驗、藝術創作和自我尊嚴的人,怎能忍心拋棄自己心靈的至愛而虛擲光陰?還有一點也有必要提到:必恆在其碩士生階段主修先秦兩漢文學,特別對屈原心懷崇敬,更對司馬遷和他的《史記》有深入和獨到的把握。一個如此敬重屈原和司馬遷並欣賞其作品的人,怎能不對藝術化的心靈和藝術化的人生充滿熱切嚮往?
我真心希望必恆能這樣繼續寫下去,因為,有這樣的足以撥動心靈的文藝創作相伴,他的藝術學理論研究及整個人生之旅才會更有興味。
王一川
2012年6月23日端午節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