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選集了宋生貴隨筆、散文作品80餘篇。宋生貴,美學家、文藝評論家、作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內蒙古文聯副主席,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兼任教育部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藝術分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評審委員會通訊評審,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常務理事,全國文藝美學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從內容上歸納,其作品主要有個方面:其一,“鄉間敘事”,是寫作者鄉村生活的經歷與情懷意趣等;其二,“走向心富”,包含《且行且思》《世間大德是公道》等對世態人生的感悟、思考,其中突出表達了作者的社會責任感與批判精神;其三,“讀書隨感”,是寫《讀書的意味》《讀圖時代說讀書》《寫作是一種方式》等關於讀書與寫作的見解;其四,“地天人緣”,寫《明月情懷》《花鳥精神》等自然生態之美,以及對某些生態環境惡化現象的憂思。作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可謂是一種伴隨著思考的旅行,只是每個人的行動情況不同,面臨的具體問題有別,其思考及表達方式也各有千秋罷了。就自己而言,寫作是重要的表達方式之一,而作品是“感”與“思”的結果。
基本介紹
- 書名:走向心富:宋生貴散文隨筆選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278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 作者:宋生貴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1012327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走向心富:宋生貴散文隨筆選》作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可謂是一種伴隨著思考的旅行,只是每個人的行動情況不同,面臨的具體問題有別,其思考及表達方式也各有千秋罷了。就自己而言,寫作是重要的表達方式之一,而作品是“感”與“思”的結果
作者簡介
宋生貴,文藝美學家、作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內蒙古大學藝術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傑出人才獎”、內蒙古自治區文學藝術突出貢獻獎等。著有《訪蹤沉思》《藝境采穗》《隨感集》《塞上風景》《詩性之魅:藝術美學新論》《傳承與超越:當代民族藝術之路》《詩意夢尋》《文眼觀藝》等作品15部,獲國家和省部級學術與創作成果獎30餘項
圖書目錄
自 序
第一篇鄉間敘事
鄉間敘事
回望故鄉
真愛如斯
筆緣瑣記
媽媽的文化
媽媽的立場
父親的大手
一個雪天的記憶
懷戀一所學校
一方兒女一方情
我的寫字檯
身份的自省
偷吃的記憶
寬厚的小山
女兒的步履
拔白髮
珍藏起那份理解
遙望以當歸
第二篇走向心富
認識母葉
且行且思
涵養寧靜
留出虛靈
需要獨處
閒適生趣
冷靜看去
筆墨情懷
懷念書信
愛美天性
傾聽以養性
懷戀那段寧靜
如果能單純一些
攀比之失
“紅眼”病灶
頂樓之趣
斗室之大
相信機緣
知恥亦善
事受工作
人生感悟
走向心富
書生曾經好風景
世間大德是公道
金錢動了誰的心
最可靠的“靠”
看重本真的質量
“吃名”及吃名亂象
誰在風光?誰將受困?
質疑“打造”
激進之虞
人間要好貨
第三篇讀書隨感
讀書的意味
再議讀書
慎對電視
精品可品
品文辨骨
“讀圖時代”說讀書
讀的書·看的書·說的書
讀書隨感錄
想到了福克納
言說的時尚
濃淡的辯證
換個角度看
詩性情懷的隻眼
走近偉大的藝術家
興趣生色
珍重文字
寫作好,甘以苦心為
寫作是一種方式
與女兒談寫作及文學
誠是為文之本
寫作“三自”
第四篇天地人緣
天地人緣
人與生態
自然之思
春萌之悟
明月情懷
花鳥精神
野草風韻
生命鐘
生存境界
歷史尋蹤
詩意草原
關於詩意
反思家園
在路上
第一篇鄉間敘事
鄉間敘事
回望故鄉
真愛如斯
筆緣瑣記
媽媽的文化
媽媽的立場
父親的大手
一個雪天的記憶
懷戀一所學校
一方兒女一方情
我的寫字檯
身份的自省
偷吃的記憶
寬厚的小山
女兒的步履
拔白髮
珍藏起那份理解
遙望以當歸
第二篇走向心富
認識母葉
且行且思
涵養寧靜
留出虛靈
需要獨處
閒適生趣
冷靜看去
筆墨情懷
懷念書信
愛美天性
傾聽以養性
懷戀那段寧靜
如果能單純一些
攀比之失
“紅眼”病灶
頂樓之趣
斗室之大
相信機緣
知恥亦善
事受工作
人生感悟
走向心富
書生曾經好風景
世間大德是公道
金錢動了誰的心
最可靠的“靠”
看重本真的質量
“吃名”及吃名亂象
誰在風光?誰將受困?
質疑“打造”
激進之虞
人間要好貨
第三篇讀書隨感
讀書的意味
再議讀書
慎對電視
精品可品
品文辨骨
“讀圖時代”說讀書
讀的書·看的書·說的書
讀書隨感錄
想到了福克納
言說的時尚
濃淡的辯證
換個角度看
詩性情懷的隻眼
走近偉大的藝術家
興趣生色
珍重文字
寫作好,甘以苦心為
寫作是一種方式
與女兒談寫作及文學
誠是為文之本
寫作“三自”
第四篇天地人緣
天地人緣
人與生態
自然之思
春萌之悟
明月情懷
花鳥精神
野草風韻
生命鐘
生存境界
歷史尋蹤
詩意草原
關於詩意
反思家園
在路上
序言
我不是所謂的“專業作家”,但自從鐘情於寫作以來,便始終沒有與之疏離過,所以,先後寫出了數量不算少的文字。從文體方面來看,涉及比較雜,但歸納起來看,無非兩類,一類是學術性的寫作,如論文、論著;另一類則姑且稱創作性的,如詩詞、小說、散文隨筆等。前者與我的教師職業及其崗位任務直接相關,其功用性是顯而易見的;後者則主要是興趣所致,相對而言則更自在更隨意些。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是我自己心甘情願去從事的,所以,總體而言可以從中得到樂趣。
在“文學創作”這一類中,我寫作較多的是散文隨筆。這個選擇好像是自然而然的。若略究緣由,我想可能與我的性情、資質等關係更大些。譬如,我生性偏好平和寧靜、自然閒適,以及獨處默想;尤其是自己胸無大志,往往小適即安,缺乏宏大構想與縱橫馳騁的氣度,而且想像力也極為有限。平日裡,我最喜歡的活動是散步,尤其喜歡在幽靜的環境中獨自行走,無具體目的,自由自在——有如鳥鳴山幽、溪水潺諼的景致,那是最為適意的了。我的文字抑或與我的散步相似,隨性而散淡。
的確,我自知寫不出所謂震撼人心的作品,所以不敢奢求什麼“影響力”;我也知道我寫不出什麼時尚而暢銷的文字,所以注定是憑靠寫作掙不到多少錢的,但是卻仍舊初衷不改,甚或樂此不疲,這很可能會在把金錢看得很重的當今,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或可笑。不過,我自己卻是欣然默認了的。
我沒有核實過“十萬個為什麼”之類問答中是否有“為什麼寫作”這個問題,倘若有,相信其答案會千差萬別。我也未曾專門想過自己對這個問題如何回答,但我知道,文字表達所具有的無限可能性,對我而言是極其有魅力的。單從語言常識的角度看,文字只是一種符號,但它的特別之處,是當這種符號一經被運用或者激活,則往往會隨緣、隨性,以至於有言說不盡的靈性與生命力。或許正是與這樣的體認有關,我常把寫作視為相守身邊的知己。所以,儘管聽說所謂“讀圖時代”已經到來,而且眼見得“眼球文化”成為時尚,甚至大有泛濫成災之勢,可我則依然在看重文字,並鐘情於文字表達。
文學寫作應有的個性化,使寫作保持生機與激情。因此,每人對寫作的感受和認識不同,這完全是情理之中的。譬如,有人說寫作應該是很愜意的事,如同在河邊打水漂那樣簡單,或一如行走在田間小路上吹口哨那么自在。也有人說,寫作是很艱苦的事,寫作者往往要經歷難以計數的坎坷與超乎想像的身心折磨。比照這兩種說法,我自己顯然都不搭界。我所有的只是平平常常的生活,平平常常的體驗,並因此擁有平平常常的心態,尤其是只有平平常常的才情,所以,必然注定自己的寫作及作品脫不掉“平常”二字。
前面提到,我是屬於喜歡寧靜與獨處的人。這便在心性層面上決定了自己總是做不到與時尚和喧譁共舞,也不會跟隨花樣頻傳的誘人信息東奔西忙,而最多也只能是站在外圍觀察。但是,這恰恰可以使我的心靈世界留有更大的空間,去回望,特別是回望自己走過的道路,以及親歷親聞過的事情;去默想,甚至常常可以自在於一個世界,情思涌動,無阻無礙;去藉助文字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營造出相適的語境,尋找到真誠的知音——心目中理想的交流者,以使包括許多在現實環境中不便說出的話語由此而得到表達,或一吐為快,或於心安然。我的多數散文隨筆都是這樣形成的,此間最為深切的感受是,有寫作相伴不會覺得孤獨。
我從來不迴避我在寫作方面的道德指向(包括學術文本的寫作也是如此),真善美無疑是永存的追求。關注生態,崇敬生命,呼喚或日張揚道德和美,等等,往往是我筆下流淌最多的文字——讀者諸君或可從《走向心富》這本集子中的篇什略見大概。我在這樣的表達中,使自己的良心、良知得到了安頓,因此深感有幸。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八日
在“文學創作”這一類中,我寫作較多的是散文隨筆。這個選擇好像是自然而然的。若略究緣由,我想可能與我的性情、資質等關係更大些。譬如,我生性偏好平和寧靜、自然閒適,以及獨處默想;尤其是自己胸無大志,往往小適即安,缺乏宏大構想與縱橫馳騁的氣度,而且想像力也極為有限。平日裡,我最喜歡的活動是散步,尤其喜歡在幽靜的環境中獨自行走,無具體目的,自由自在——有如鳥鳴山幽、溪水潺諼的景致,那是最為適意的了。我的文字抑或與我的散步相似,隨性而散淡。
的確,我自知寫不出所謂震撼人心的作品,所以不敢奢求什麼“影響力”;我也知道我寫不出什麼時尚而暢銷的文字,所以注定是憑靠寫作掙不到多少錢的,但是卻仍舊初衷不改,甚或樂此不疲,這很可能會在把金錢看得很重的當今,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或可笑。不過,我自己卻是欣然默認了的。
我沒有核實過“十萬個為什麼”之類問答中是否有“為什麼寫作”這個問題,倘若有,相信其答案會千差萬別。我也未曾專門想過自己對這個問題如何回答,但我知道,文字表達所具有的無限可能性,對我而言是極其有魅力的。單從語言常識的角度看,文字只是一種符號,但它的特別之處,是當這種符號一經被運用或者激活,則往往會隨緣、隨性,以至於有言說不盡的靈性與生命力。或許正是與這樣的體認有關,我常把寫作視為相守身邊的知己。所以,儘管聽說所謂“讀圖時代”已經到來,而且眼見得“眼球文化”成為時尚,甚至大有泛濫成災之勢,可我則依然在看重文字,並鐘情於文字表達。
文學寫作應有的個性化,使寫作保持生機與激情。因此,每人對寫作的感受和認識不同,這完全是情理之中的。譬如,有人說寫作應該是很愜意的事,如同在河邊打水漂那樣簡單,或一如行走在田間小路上吹口哨那么自在。也有人說,寫作是很艱苦的事,寫作者往往要經歷難以計數的坎坷與超乎想像的身心折磨。比照這兩種說法,我自己顯然都不搭界。我所有的只是平平常常的生活,平平常常的體驗,並因此擁有平平常常的心態,尤其是只有平平常常的才情,所以,必然注定自己的寫作及作品脫不掉“平常”二字。
前面提到,我是屬於喜歡寧靜與獨處的人。這便在心性層面上決定了自己總是做不到與時尚和喧譁共舞,也不會跟隨花樣頻傳的誘人信息東奔西忙,而最多也只能是站在外圍觀察。但是,這恰恰可以使我的心靈世界留有更大的空間,去回望,特別是回望自己走過的道路,以及親歷親聞過的事情;去默想,甚至常常可以自在於一個世界,情思涌動,無阻無礙;去藉助文字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營造出相適的語境,尋找到真誠的知音——心目中理想的交流者,以使包括許多在現實環境中不便說出的話語由此而得到表達,或一吐為快,或於心安然。我的多數散文隨筆都是這樣形成的,此間最為深切的感受是,有寫作相伴不會覺得孤獨。
我從來不迴避我在寫作方面的道德指向(包括學術文本的寫作也是如此),真善美無疑是永存的追求。關注生態,崇敬生命,呼喚或日張揚道德和美,等等,往往是我筆下流淌最多的文字——讀者諸君或可從《走向心富》這本集子中的篇什略見大概。我在這樣的表達中,使自己的良心、良知得到了安頓,因此深感有幸。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