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市場:一個浙南畲族村落的經濟變遷圖像》是王逍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0年5月。
該書基於畲村經濟較之東南發達區域經濟嚴重滯後的現實,選擇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畲族人口相對集中的敕木山區惠明寺村為深度田野對象,以其周邊6個畲村為田野參照物的點面結合的田野調查方式,以原產惠明寺村的惠明茶之復興及走向市場為主線,以村落農作物種植結構為背景,勾勒惠明寺雷姓畲族村落經濟變遷圖像,著力聚焦該村雷姓畲民是如何通過多種力量的交錯互動,而逐漸復興惠明茶並實現其村落經濟轉型,進而在畲村田野調查與畲族相關文獻資料相互觀照、彼此印證,畲族歷史與畲族現實深度評估的基礎上,從歷史人類學和經濟人類學的視角,對中國散雜居畲族鄉村經濟發展模式提出具有一定普遍意義的思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走向市場:一個浙南畲族村落的經濟變遷圖像
- 作者:王逍
- 首版時間:2010年5月
- 字數:415千字
- 類別:經濟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分緒論、核心內容(第一章至七章)、結語三部分。
緒論,對選題緣起、研究旨趣、研究方法與田野點的選擇、相關學術譜系、材料來源及研究思路和架構等做了簡要的交代。
第一章,“輾轉與遷徙:市場邊緣的千年山哈”,主要從畲族族稱、民族遷徙、生計模式以及畲民與市場的歷史關係等角度,大致勾勒畲族的社會文化經濟變遷與地理分布格局。
第二章,“拓荒與生存:雷姓家族與惠明寺村莊聚落變遷”,主要從惠明寺村雷姓畲民先祖的遷徙與惠明寺院及惠明茶的長期互動,以及畲民對當地漢人湯夫人民俗信仰的采借與重構等角度,揭示惠明寺村人如何從物質與精神兩個維度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和推動村莊聚落變遷。
第三章,“農作物種植結構與村落經濟生活變遷”,依據水稻、番薯、黃豆、茶葉等四種農作物對惠明寺村人不同的生存意義和經濟關聯度,將惠明寺村落經濟生活變遷大致劃分為全番薯絲時代、半番薯絲時代、稻米時代、茶葉時代這四個相互銜接的階段。在不同的時段,這四種農作物具有不同的種植規模和功能意義,體現著惠明寺村人不同的種植態度,也對應著不同的市場環境和經濟生活特徵,規約著惠明寺村落經濟變遷的方向。
第四章,“互動與復興:初入市場的惠明茶”,主要敘述惠明茶如何在惠明寺村民間精英與各級政府力量的互動中,逐漸被拂去歷史的塵埃,進而重展新姿、初入市場這一曲折而具體的歷程。
第五章,“整合與發展:深入市場的惠明茶”,著重梳理惠明茶如何在景寧政府發展戰略大轉型的背景下,以及各級政府與社會力量的整合中,獲得大規模的復興,並推動著惠明寺村人深入市場以及惠明寺村落經濟變遷等的歷史線索及其個案。
第六章,“整體觀視閾下的市場之路”,主要分析惠明寺村人如何從多種力量的互動和多種資源的整合中逐步走向市場,並從區位經濟與市場環境、人力資源與社會資本、基層政權與集體經濟等客觀條件方面,以及傳統慣習、族群心理、“人觀”等文化習俗心理層面,來具體闡析制約惠明寺村人深入市場的主客觀因素。
第七章,“來自田野參照物的比較”,選取惠明寺村周邊若干個畲村作為田野參照物,並側重敘述參照物的若干經濟面相,使之與惠明寺村予以共性和個性的比較。
結語,“歷史人類學視野中的畲村經濟轉型”,在畲村田野調查與畲族相關文獻資料彼此觀照、相互印證,以及畲族歷史與畲族現實深度評估的基礎上,引發出關於當代畲族鄉村經濟轉型的具有一定普遍意義的思考。
作品目錄
緒論 | 第一章 輾轉與遷徙:市場邊緣的千年山哈 |
第一節 選題緣起與研究旨趣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田野點的選擇 第三節 相關學術譜系梳理 第四節 資料、思路與全書架構 | 第一節 千年民族遷徙與“插花式”分布格局 第二節 刀耕與狩獵:區域市場邊緣的山居族群 第三節 社會文化經濟滯後的歷史連續性 小結 田野聚焦的背景與田野結論的參照 |
第二章 拓荒與生存:雷姓家族與惠明寺村莊聚落變遷 | 第三章 農作物種植結構與村落經濟生活變遷 |
第一節 雲遊僧與惠明寺——惠明寺村莊聚落變遷中的歷史記憶 第二節 惠明寺與惠明茶——惠明寺村莊聚落變遷中的文化符號 第三節 湯夫人信仰——惠明寺村莊聚落變遷中的精神紐帶 小結 惠明寺村莊聚落變遷中的悠悠禪意 | 第一節 惠明茶湮沒無聞的全番薯絲時代:市場邊緣與貧困陷阱 第二節 惠明茶緩慢復興的半番薯絲時代:市場沉寂與溫飽邊緣 第三節 惠明茶重展新姿的稻米時代:市場復甦與豐衣足食 第四節 惠明茶大規模復興的茶葉時代:市場活躍與漸入佳境 小結 國家政治場域中的市場環境與村落經濟 |
第四章 互動與復興:初入市場的惠明茶 | 第五章 整合與發展:深入市場的惠明茶 |
第一節 互動——惠明茶之緩慢復興 第二節 榮歸——惠明茶之重展新姿 第三節 惠明寺茶場的承包與轉讓 小結 從沉淪僻壤到重展新姿的惠明茶 | 第一節 世紀末的新契機——惠明茶的大規模復興 第二節 捲入惠明茶市場大潮中的惠明寺村人 第三節 深入惠明茶市場進程中的憧憬與憂患 小結 嵌合於傳統之中的市場之路 |
第六章 整體觀視閾下的市場之路 | 第七章 來自田野參照物的比較 |
第一節 走向市場的合力與契機 第二節 深入市場的客觀窒礙 第三節 文化慣習的正負功能 小結 曲折漫長的市場化進程 | 第一節 經濟變遷同步相似的敕木山村 第二節 惠明茶經濟效應輻射的周湖村 第三節 昔日條件相對較佳的東弄村 第四節 畲漢互動較多的雙後崗雜居村 第五節 受景寧城市化輻射的旱塔村 第六節 惠明寺村人先祖故地包鳳村 小結 田野參照物與惠明寺村的共性及個性 |
結語 歷史人類學視野中的畲村經濟轉型 |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跋 |
第一節 畲村經濟轉型的方向與契機:依託畲區資源稟賦、發展現代特色農業 第二節 畲村經濟轉型的內源性因素:提升文化自覺意識、強化族群互動頻率 第三節 畲村經濟轉型的外源性因素:利用區域輻射優勢、最佳化政府職能配置 小結 整體觀視域中的畲族鄉村經濟發展 |
作品鑑賞
單一社區的微型研究,是人類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但將該方法作為普遍方法,是值得反思的。基於此,作者採取點面兼顧的田野作業方式,意在提高個案研究的普遍性品質的新嘗試。首先,將田野範圍選擇在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然後,將田野點聚焦在景寧畲族自治縣畲族人口相對集中的鶴溪鎮敕木山區,以惠明寺村為核心的畲族村落群。惠明寺村既有千年古剎——惠明寺院,又有民國時期景寧畲村較早的公辦學校——城東鄉南泉初級國小,較具典型意義。尤其是該村所產的惠明茶早在1915年就與西湖龍井、貴州茅台、金華火腿等傳統名產,同在美國舊金山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航”而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膺金獎。鑒於惠明茶的大規模復興已在惠明寺村及周邊畲漢村落形成刺激擴散效應,作者以惠明寺村為深度田野對象,以周邊與該村既具有親緣、地緣、神緣、業緣和物緣等五緣文化關係,又具有微域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文化差異的其他6個畲族村落作為田野參照,將其予以共性和個性的比較。這種點面結合的田野作業方式,既符合人類學可操作的小社區調查範式,增加了田野調查的信度與效度,也拓新了人類學田野“點狀式”的微型社區研究方法。
作者在該書中始終擴展著多維度多層面的比較視野。其間,既有田野對象在時間維度上的縱向比較,更有在空間維度上的橫向比較。縱向方面,巨觀上溯源至畲族從游耕向定耕轉型的近千年民族遷徙;微觀上聚焦惠明寺等畲族村落從明清到21世紀初的社會經濟文化變遷。橫向方面,巨觀上既有田野對象與現實維度中世居地畲族社會經濟文化狀況的觀照,更有其與遷出地閩粵贛等畲區關係的溯源;微觀上除深度田野對象與田野參照物掃描式類型比較以外,還有惠明寺村畲民依託惠明茶走向市場的諸多個案類型的綜合比較,更有惠明寺等畲村多種發展模式的對比。除以上跨時空比較之外,還包含著畲、漢族群間社會文化特質的比較。諸如:歷史上畲、漢百姓商品觀念的比較;民國年間景寧畲民與雲南玉村漢人及雲南大山深處“夷人”的比較;當代景寧畲族茶農與浙江松陽、福建安溪等地漢族茶農的比較等等。正是通過多維度、多層面的比較視野,揭示出惠明寺等畲族村落經濟變遷及畲民走向市場的動力始終蘊藏於良好的畲漢族群互動之中。無論是以歷史的深度還是以地域的廣度作為研究個案的“景深”,仍然是為了提高個案研究蘊涵普遍性的品質。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12年,該書獲浙江省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走向市場:一個浙南畲族村落的經濟變遷圖像》 | 2010年5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004-8610-7 |
作者簡介
王逍,女,湖南雙峰人,廈門大學人類學博士、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人類學、歷史人類學、鄉村人類學、民族社會學、社區營造、口述史、中國茶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