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低碳社會》是201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一般社團法人 能源·資源學會。
基本介紹
- 書名:走向低碳社會
- 譯者:宋永臣, 寧亞東, 王秀雲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9月
- 定價:32 元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
作者:[日]一般社團法人 能源·資源學會 編凶精趨
翻譯:宋永臣, 寧亞東, 王秀雲 譯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9月出版
定價:32.00
ISBN:978-7-03-032160-2
裝幀:平裝
開本:B5
字數:228
頁數:198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低碳社會”這個熱門話題,從資源、能源和社會系統三個獨特的視角,分析和論述了實現低碳社會的重點技術和主要途徑及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開發低碳排放的能源供給技術、對社會系統和能源利用進行變革這三方面缺一不可。本書的特色是從不同的視角針對不同的領域分析和論述了低碳技術的技術發展方少贈估向,並清晰地描繪出低碳霉趨兆背技術的發展路線圖,尤其是目前不得不大量使用的化石能源的低碳技術,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方向,對節能減排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書可作為能源研究領域及溫室氣體減排領域的技術人員、研發人員及管理人員的技術指導用書,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的參考用書。
圖書目錄
第1篇 克服資源有限性的挑戰
第1章 礦物習臭元資源
1.1 資源的枯竭性
1.2 礦物資源的催邀種類和用途
1.2.1 常見金屬
1.2.2 稀有金屬
1.2.3 貴重金屬
1.3 礦物資源分布不均的原因
1.4 變化中的世界礦產業
1.4.1 中國的崛起與金屬價格的高漲
1.4.2 寡頭企業的收購和市場壟斷
1.4.3 日本面臨的課題
1.5 可持續資源供應展望
1.6 地球溫暖化對策與礦物資源
參考文獻
第2章 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及未來展望
2.1 簡介
2.2 能源資源的儲量
2.2.1 儲量的概念
2.2.2 化石能源的儲量
2.3 石油
2.3.1 原油的種類
2.3.2 原油的供給與需求
2.3.3 原油的價格
2.4 天然氣
2.4.1 天然氣的種類
2.4.2 天然氣的供給與需求
2.4.3 天然氣的價格
2.5 煤炭
2.5.1 煤炭的分類
2.5.2 煤炭的供給和需求
2.5.3 煤炭的價格求兆背宙
2.6 鈾
2.6.1 鈾的資源量和生產量
2.6.2 鈾的供需平衡
2.7 能源供需展望
參考文獻
第3章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潛力
3.1 可再生能源資源
3.1.1 概要
3.1.2 可再生能源的導入措施
3.1.3 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及其課題
3.2 可棵勸去再生能源的展望
3.2.1 緒論
3.2.2 太陽能發電的導入潛力及預測
3.2.3 太陽能發電的現狀及課題
3.2.4 太陽能發電的歷史
3.2.5 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現狀及課題
3.2.6 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發展方向
3.2.7 太陽能發電系統的現狀和未來
3.2.8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2篇 能源轉換技術的變革
第4章 核能發電技術及未來展望
4.1 引言
4.2 核能利用現狀
4.2.1 日本核能發電情況與規劃
4.2.2 核能復興及海外建設狀況
4.2.3 世界核能產業的重組
4.3 下一代核反應堆的開發
4.3.1 日本型下一代輕水核反應堆
4.3.2 第四代核反應堆
4.3.3 核燃料的循環和高速增殖核反應堆
4.4 未來展望
4.4.1 日本經濟產業省的長期規劃(2000~2100年)
4.4.2 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技術戰略(2000~2030年)[16]
4.4.3 日本核能展望2008(2008~2050年)
4.5 迎接地球環境問題的挑戰
參考文獻
第5章 高效火力發電與碳回收、埋存技術
5.1 火力發電的現狀與未來展望
5.2 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火力發電
5.2.1 引言
5.2.2 聯合發電熱效率的提高與高溫化趨勢
5.2.3 1700℃級的燃氣輪機核心技術的開發
5.2.4 低NOx燃燒室的技術開發
5.2.5 先進的冷卻技術
5.2.6 先進的耐熱材料
5.2.7 先進的隔熱屏
5.2.8 高溫化空氣動力技術
5.2.9 1700℃級燃氣輪機的開發路線與1600℃級J型燃氣輪機的開發
5.2.10 天然氣聯合發電的市場預測與溫室氣體的削減效果
5.2.11 結語
5.3 以煤炭為燃料的火力發電
5.3.1 蒸汽發電
5.3.2 IGCC
5.3.3 IGFC
5.4 CO2回收、埋存技術
5.4.1 CCS的目的
5.4.2 CCS的目標
5.4.3 世界CCS發展動向
5.4.4 CO2回收技術
5.4.5 CO2輸送
5.4.6 CO2埋存
5.4.7 CO2監測
參考文獻
第6章 逾時空的低碳能源技術
6.1 引言
6.2 燃料與熱能高效利用的發展方向
6.3 逾時空的熱能利用
6.4 能量循環與超燃燒
6.5 低碳轉換的氫能
6.5.1 為什麼是氫能
6.5.2 氫能用於何處
6.5.3 如何製造氫能
6.5.4 氫能的未來
6.6 結語
參考文獻
第3篇 改變社會系統的能源利用
第7章 交通、物流系統的多方位改革
7.1 能源消費的構成
7.2 基於因素分解的減排對策
7.2.1 CO2排放量/燃料消費量:採用低碳燃料
7.2.2 燃料消費量/運行台公里:車輛行駛的效率
7.2.3 運行台公里/運輸里程:提高運輸效率
7.2.4 分擔率:改變交通方式
7.2.5 運輸里程/交通服務量
7.2.6 交通服務量
7.2.7 其他
參考文獻
第8章 建築節能與低碳發展
8.1 引言
8.1.1 能源消費及CO2排放情況
8.1.2 建築領域的減排對策
8.1.3 建築領域的今後對策
8.2 住宅建築節能
8.2.1 住宅建築的能源消費
8.2.2 住宅建築節能政策的現狀
8.2.3 先進節能技術實例
8.2.4 今後的節能技術和課題
8.2.5 其他課題
8.3 公共事業用建築物的低碳化
8.3.1 公共事業用建築物的節能概況
8.3.2 節能對策與節能效果分析
8.3.3 估算的依據
參考文獻
第9章 智慧型能源網
9.1 引言
9.2 天然氣熱電聯供
9.3 何謂智慧型能源網
9.4 能源網路的套用
9.4.1 微網實證試驗設備
9.4.2 城市中心地區的效果驗證
9.4.3 廣域城市能源網路
9.5 下一代車用蓄電池的套用
9.6 分散型能源系統和大規模電力系統的協調
9.6.1 穩定可再生能源系統的輸出功率
9.6.2 採用逆向流控制系統電壓上升
9.7 提高非常時期的能源安全供給
9.8 今後展望
參考文獻
編輯後記
3.2.2 太陽能發電的導入潛力及預測
3.2.3 太陽能發電的現狀及課題
3.2.4 太陽能發電的歷史
3.2.5 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現狀及課題
3.2.6 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發展方向
3.2.7 太陽能發電系統的現狀和未來
3.2.8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2篇 能源轉換技術的變革
第4章 核能發電技術及未來展望
4.1 引言
4.2 核能利用現狀
4.2.1 日本核能發電情況與規劃
4.2.2 核能復興及海外建設狀況
4.2.3 世界核能產業的重組
4.3 下一代核反應堆的開發
4.3.1 日本型下一代輕水核反應堆
4.3.2 第四代核反應堆
4.3.3 核燃料的循環和高速增殖核反應堆
4.4 未來展望
4.4.1 日本經濟產業省的長期規劃(2000~2100年)
4.4.2 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技術戰略(2000~2030年)[16]
4.4.3 日本核能展望2008(2008~2050年)
4.5 迎接地球環境問題的挑戰
參考文獻
第5章 高效火力發電與碳回收、埋存技術
5.1 火力發電的現狀與未來展望
5.2 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火力發電
5.2.1 引言
5.2.2 聯合發電熱效率的提高與高溫化趨勢
5.2.3 1700℃級的燃氣輪機核心技術的開發
5.2.4 低NOx燃燒室的技術開發
5.2.5 先進的冷卻技術
5.2.6 先進的耐熱材料
5.2.7 先進的隔熱屏
5.2.8 高溫化空氣動力技術
5.2.9 1700℃級燃氣輪機的開發路線與1600℃級J型燃氣輪機的開發
5.2.10 天然氣聯合發電的市場預測與溫室氣體的削減效果
5.2.11 結語
5.3 以煤炭為燃料的火力發電
5.3.1 蒸汽發電
5.3.2 IGCC
5.3.3 IGFC
5.4 CO2回收、埋存技術
5.4.1 CCS的目的
5.4.2 CCS的目標
5.4.3 世界CCS發展動向
5.4.4 CO2回收技術
5.4.5 CO2輸送
5.4.6 CO2埋存
5.4.7 CO2監測
參考文獻
第6章 逾時空的低碳能源技術
6.1 引言
6.2 燃料與熱能高效利用的發展方向
6.3 逾時空的熱能利用
6.4 能量循環與超燃燒
6.5 低碳轉換的氫能
6.5.1 為什麼是氫能
6.5.2 氫能用於何處
6.5.3 如何製造氫能
6.5.4 氫能的未來
6.6 結語
參考文獻
第3篇 改變社會系統的能源利用
第7章 交通、物流系統的多方位改革
7.1 能源消費的構成
7.2 基於因素分解的減排對策
7.2.1 CO2排放量/燃料消費量:採用低碳燃料
7.2.2 燃料消費量/運行台公里:車輛行駛的效率
7.2.3 運行台公里/運輸里程:提高運輸效率
7.2.4 分擔率:改變交通方式
7.2.5 運輸里程/交通服務量
7.2.6 交通服務量
7.2.7 其他
參考文獻
第8章 建築節能與低碳發展
8.1 引言
8.1.1 能源消費及CO2排放情況
8.1.2 建築領域的減排對策
8.1.3 建築領域的今後對策
8.2 住宅建築節能
8.2.1 住宅建築的能源消費
8.2.2 住宅建築節能政策的現狀
8.2.3 先進節能技術實例
8.2.4 今後的節能技術和課題
8.2.5 其他課題
8.3 公共事業用建築物的低碳化
8.3.1 公共事業用建築物的節能概況
8.3.2 節能對策與節能效果分析
8.3.3 估算的依據
參考文獻
第9章 智慧型能源網
9.1 引言
9.2 天然氣熱電聯供
9.3 何謂智慧型能源網
9.4 能源網路的套用
9.4.1 微網實證試驗設備
9.4.2 城市中心地區的效果驗證
9.4.3 廣域城市能源網路
9.5 下一代車用蓄電池的套用
9.6 分散型能源系統和大規模電力系統的協調
9.6.1 穩定可再生能源系統的輸出功率
9.6.2 採用逆向流控制系統電壓上升
9.7 提高非常時期的能源安全供給
9.8 今後展望
參考文獻
編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