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茲普龍

赫茲普龍(Hertzsprung,Ejnar,1873-1967)。丹麥天文學家。赫茲普龍第一個提出“絕對星等”(“光度”)概念,構想把恆星放在十秒差距為標準距離,來比較恆星的亮度;這裡,一秒差距是視差為一角秒時的距離,等於3.25光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赫茲普龍
  • 外文名:Hertzsprung,Ejnar
  • 出生日期:1873
  • 逝世日期:1967
生平,成就,

生平

1873年10月8日生於弗雷德里克斯堡;1967年10月21日卒於羅斯基勒。赫茲普龍在學校被培養為一名化學工程師,1899年到1901年在聖彼得堡工作。1902年他回到哥本哈根當一名業餘天文學家,1909年任格廷根大學的天體物理學講師。

成就

赫茲普龍是最先建立星等概念的天文學家,並在1905年的論文中提出恆星有巨星和矮星之分。在該文和1907年的論文中,他注意到恆星的顏色和絕對星等之間的統計關係,他是專門研究照相術的(從照片上估計星等和準確拍攝雙星,他做了出色的作),所以他把他的想法以半通俗的形式發表在一本照相雜誌上。 這篇文章差不多有十年功夫無人問津。上述關係羅素也獨立地發現了,而且更加正式地宣布。赫茲普龍的發現才受到廣泛的注意。因此,赫茲普龍和羅素分享了這項榮譽。
1911年赫茲普龍注意到,北極星亮度有微小變化,並且是一顆造父變星。1913年,他根據此前一年勒維特關於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與亮度之間的關係,利用幾顆銀河造父變星的絕對星等,定出了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他根據小麥哲倫星雲中的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與視星等之間的周光關係,求得這個星雲的距離,同時也就第一個估計了一些造父變星的真距離。這項結果,加上勒維特的工作,使沙普特利能夠通過測量星團中造父變星的距離推測出銀河系的本來形狀。由此,人們也得到一個有力的手段來推求任何含有造父變星的天體系統的距離。
1935年赫茲普龍成為萊頓大學的正式教授。1945年退休,回到丹麥,直至終其天年;他是科學界的壽星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