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辛基顯微神經外科學的基礎與技巧》是2014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尤哈·赫內斯涅米 (Juha Hernesniemi) 、Martin Lehecka。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赫爾辛基顯微神經外科學的基礎與技巧
- 外文名:Helsinki Microneurosurgery Basics and Tricks
- 作者:尤哈·赫內斯涅米 (Juha Hernesniemi) Martin Lehecka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4年3月1日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頁數:261 頁
- ISBN:9787309100440
- 開本:16 開
- 類型:醫學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赫爾辛基顯微神經外科學的基礎與技巧》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涵蓋了赫爾辛基中心醫院與神經外科學相關的任何細節,包括Juha對手術室的運作要求,個人習慣和工具的明細,確保合作人員能夠理解手術進展過程。一個能夠敏銳感知外科醫生需求並且運作和諧的團隊,對於患者而言,其優勢不容小覷。如此精良的團隊是確保神經外科手術高效安全完成的可靠保障,從而使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圖書目錄
1緒論
2赫爾辛基大學中心醫院神經外科
2.1赫爾辛基及芬蘭的神經外科學發展歷史
2.1.1芬蘭神經外科學的奠基人—AarnoSnellman
2.1.2芬蘭的血管造影術
2.1.3第二次世界大戰和20世紀40年代晚期
2.1.4顯微神經外科學和血管內治療外科學
2.1.5曾經發生的變革
2.2目前科室構成
2.3工作成員
2.3.1神經外科醫生
2.3.2神經外科住院醫生
2.3.3神經麻醉醫生
2.3.4神經放射醫生
2.3.5病區
2.3.6重症監護室(ICU)
2.3.7手術室
2.3.8管理人員
2.4綜合手術室
2.4.1綜合手術室的結構設計
2.4.2手術室的環境氛圍
3麻醉
3.1基礎生理學理論及其對麻醉的影響
3.1.1顱內壓(ICP)
3.1.2腦血流的自主調節
3.1.3CO2反應性
3.1.4腦組織代謝偶聯
3.2麻醉的監測
3.3術前評估與麻醉誘導
3.4麻醉的維持
3.5麻醉的終止
3.6體液的管理與輸血
3.7不同體位的麻醉要求
3.7.1仰臥位
3.7.2俯臥位,側俯臥位和跪俯臥位
3.7.3坐位
3.8術後在ICU中的監護
3.9特殊情況
3.9.1動脈瘤手術中的暫時夾閉
3.9.2腺苷與短暫的心臟停搏
3.9.3術中神經電生理的監測
3.9.4抗血栓形成藥物與血栓栓塞
4赫爾辛基顯微神經外科理念
4.1基礎理念
4.2顯微神經外科原則
4.3手術室布局
4.3.1設備配備
4.3.2顯示器
4.4患者體位與頭部固定
4.4.1手術台
4.4.2患者體位
4.4.3神經外科醫生的工作姿勢與活動情況
4.4.4頭部固定
4.5必需或有用的手術工具
4.5.1手術顯微鏡
4.5.2托手架
4.5.3雙極電凝與單極電刀
4.5.4高速磨鑽
4.5.5超聲吸引器
4.5.6纖維蛋白膠
4.5.7吲哚菁綠螢光血管造影
4.5.8顯微都卜勒及血流儀
4.5.9神經導航
4.5.10術中DSA
4.6顯微手術器械
4.7消毒、鋪單的習慣
4.8開顱手術的一般原則
4.9赫爾辛基顯微神經外科的基本手術方法
4.9.1簡單、安全、快速、保持正常解剖結構
4.9.2鏡下操作
4.9.3顯微鏡的移動
4.9.4左手持吸引器
4.9.5右手持器械
4.9.6雙極鑷
4.9.7顯微剪刀
4.9.8棉片
4.9.9銳性分離與鈍性分離
4.9.10沖洗法與水分離技術
4.9.11最小牽拉
4.10關顱
4.11赫爾辛基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模式的關鍵要素
4.12Hernesniemi教授的一般習慣與手術器械
4.121一般習慣
4.12.2手術器械
5常用入路
5.1外側眶上入路
5.1.1適應證
5.1.2體位
5.1.3切口和開顱
5.2翼點入路
5.2.1適應證
5.2.2體位
5.2.3切口和開顱
5.3經縱裂入路
5.3.1適應證
5.3.2體位
5.3.3切口和開顱
5.4顳下入路
5.4.1適應證
5.4.2體位
5.4.3切口和開顱
5.5乙狀竇後入路
5.5.1適應證
5.5.2體位
5.5.3切口與開顱
5.6暴露枕骨大孔的側方入路
5.6.1適應證
5.6.2體位
5.6.3切口和開顱
5.7乙狀竇前人路
5.7.1適應證
5.7.2體位
5.7.3切口和開顱
5.8坐位——幕下小腦上入路
5.8.1適應證
5.8.2體位
5.8.3切口和開顱
5.9坐位——四腦室和枕大孔區入路
5.9.1適應證
5.9.2體位
5.9.3切口和開顱
6針對不同病變的特殊技術和策略
6.1動脈瘤
6.1.1不同部位動脈瘤的手術入路
6.1.2破裂動脈瘤的手術策略
6.1.3未破裂動脈瘤的手術策略
6.1.4腦脊液釋放和顱內血腫清除
6.1.5動脈瘤的暴露
6.1.6側裂開放
6.1.7臨時夾閉
6.1.8永久夾閉和動脈瘤夾的選擇
6.1.9術中動脈瘤破裂
6.1.10腺苷
6.2動靜脈畸形
6.2.1動靜脈畸型手術基本策略
6.2.2術前栓塞
6.2.3手術入路
6.2.4硬膜剪開與初始腦組織分離
6,2.5進一步分離及臨時阻斷夾的使用
6.2.6分離與電凝細小供血動脈
6.2.7動靜脈畸型切除的最終步驟
6.2.8動靜脈止血
6.2.9術後管理及影像學隨訪
6.3海綿狀血管瘤
6.3.1海綿狀血管瘤患者手術治療的基本策略
6.3.2術中定位
6.3.3手術入路
6.3.4分離與切除病灶
6.3.5術後影像檢查
6.4腦膜瘤
6.4.1凸面腦膜瘤的手術策略
6.4.2矢狀竇旁腦膜瘤的手術策略
6.4.3鐮旁及天幕腦膜瘤的手術策略
6.4.4顱底腦膜瘤的手術策略
6.4.5腫瘤的質地
6.4.6手術入路
6.4.7切斷血供
6.4.8腫瘤切除
6.4.9修補硬膜
6.5膠質細胞瘤
6.5.1低級別膠質瘤的手術策略
6.5.2高級別膠質瘤的手術策略
6.5.3手術入路
6.5.4術中腫瘤的定位及腫瘤邊界的確定
6.5.5腫瘤切除
6.6三腦室膠樣囊腫
6.6.1膠樣囊腫的手術策略
6.6.2體位擺放和開顱術
6.6.3經大腦半球入路和胼胝體切開
6.6.4膠樣囊腫的切除
6.7松果體區病灶切除
6.7.1松果體區病灶手術策略
6.7.2入路和開顱
6.7.3硬膜下操作
6.7.4腫瘤切除
6.8四腦室腫瘤
6.8.1四腦室腫瘤的基本手術策略
6.8.2體位和開顱術
6.8.3硬膜下暴露四腦室
6.8.4腫瘤切除
6.9脊柱硬膜下腫瘤
6.9.1脊柱硬膜下腫瘤的手術策略
6.9.2體位
6.9.3手術入路
694硬膜下分離
6.9.5關閉手術切口
7赫爾辛基神經外科的培訓、教育和科研
7.1赫爾辛基神經外科住院醫師培養
7.1.1住院醫師培養計畫
7.1.2在赫爾辛基如何才能成為一名神經外科醫師——住
院醫師培訓那些年
7.2學術和研究能力的培養
7.2.1科學博士培養
7.2.2我在赫爾辛基做博士論文的經歷
7.3Hernesniemi教授的顯微神經外科進修人員
7.4醫學生
7.5國際訪問者
7.6國際實況手術課程
7.6.1赫爾辛基手術演示課程
7.6.2LINNC—ACINR課程(J.Moret和C.Lslak組織)
7.7出版活動
7.8赫爾辛基神經外科的研究小組
7.8.1Biomedicum小組(研究動脈瘤瘤壁)
7.8.2神經外科轉化醫學研究小組
7.8.3赫爾辛基腦動脈瘤研究(HeCARe)小組
……
8赫爾辛基神經外科的訪問計畫
9給青年神經外科醫師的一些職業建議
10神經外科之路——我的歷程11神經外科的未來
(附)Hernesniemi教授的一般習慣與手術器械
作者簡介
原作者為芬蘭顯微神經外科權威尤哈.赫內斯涅米教授,主譯者毛穎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腦血管病外科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中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擔任美國Neurosurgery國際編委,World Neurosurgery編委,《中國臨床神經科學雜誌》副主編。承擔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項目,作為第二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