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斯海默爾反應

赫氏反應一般指本詞條

赫氏反應(Jarisch-Herxheimer reaction),中文直譯全稱為“赫克斯海默爾反應”。最早由奧地利皮膚病學家JarischAdolfHerxheimer、KarlHerxheimer兩兄弟在套用汞、砒霜及鉍治療梅毒過程中發現,因發現者而命名。患者表現為高熱、大汗、盜汗、噁心及嘔吐症狀,皮膚病變擴大、惡化等;甚至出現體溫驟降、四肢厥冷,誘發肺瀰漫性出血。

一、概述,二、誘發原因,三、臨床表現,四、病情觀察,五、護理措施,

一、概述

赫氏反應也叫暫時性矛盾反應,原指在治療晚期梅毒時,開始即用青黴素或砷劑等抗梅毒螺旋體作用較強的藥物,在注射後24h內可發生局部和全身反應,使原有症狀加劇;赫氏反應也常發生於鉤體敏感抗菌藥物的治療過程中,系治療時大量鉤端螺旋體被殺死釋放出大量異體蛋白所致,多在首劑青黴素治療後0.5—4小時內發生。
結核病化療初期也發現了類似反應,被稱為類赫氏反應。其誘因是由於異煙肼和利福平聯用時,體內大量的結核桿菌在短時間內被殺死,游離的菌體成份磷脂、蛋白質及內毒素等刺激機體,使已致敏的機體發生變態反應。
赫氏反應與類赫氏反應表現相似,但在所涉及的內容上仍有所區別。

二、誘發原因

由於大劑量抗菌藥物對鉤端螺旋體的殺滅作用太強,導致大量螺旋體死亡,大量異體蛋白或毒素從死亡的螺旋體內溢出致機體內部產生變態反應,引起機體不適。而小劑量青黴素進入體內,首先是抑制鉤體的繁殖,減輕臨床症狀,逐步殺死鉤體,作用緩和。機體不致產生強烈的變態反應,故赫氏反應發生率較低。

三、臨床表現

多數患者表現為高熱、頭痛、寒戰、肌痛、心率和呼吸加快,原有症狀惡化等。但隨著治療進程的繼續上述反應消失、緩解,一般持續30分鐘到1小時,表現為一過性、暫時性“惡化”。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體溫驟降、四肢厥冷,少數還可誘發肺瀰漫性出血,使症狀加劇,甚至出現危象而致患者死亡。

四、病情觀察

使用敏感抗菌藥物治療時要嚴密觀察患者的反應,一但出現不良反應,一定要做好青黴素過敏反應、輸液反應與赫氏反應的鑑別診斷以便正確、及時處理。如使用青黴素以後,突然出現發熱、畏寒、頭痛、腹痛、脈速、氣促、顏面潮紅、血壓降低等現象應立即給予平臥、保暖、冷敷,密切觀察生命體徵變化,每15min一次。仔細觀察和詳細記錄患者的意識狀態、瞳孔的變化及全身情況。加強發熱患者的監護,及時準確地向醫師提供體溫變化情況。高熱時物理降溫可用冰袋置於頭部,溫水擦浴等;禁用酒精擦浴,避免因血管擴張加重皮下出血。如果患者出汗過多,體溫驟降應鼓勵患者多飲水,出現四肢厥冷時要注意保暖,還需靜脈輸液補充電解質,以防虛脫。

五、護理措施

1.心理護理
年老體弱的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在治療時很容易發生赫氏反應,當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時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煩操、恐懼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耐心向患者解釋反應機理及可能出現的症狀,從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積極協助患者維持心身平衡、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使其積極配合治療,達到早日康復的目的。
2.用藥護理
赫氏反應常發生於首次驅梅治療,因此青黴素用量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到正常量,心血管梅毒的治療不用節星青黴素,梅毒治療量要足夠,療程必須規範,為了預防赫氏反應發生,治療前1天口服強的松5mg,4次/d,連續靜脈給藥時要注意控制速度讓藥物緩慢滴入。
3.併發症的護理
赫氏反應的護理中,護士應警惕瀰漫性肺出血的發生。當患者體溫突然下降,並出現胸悶、煩躁、面色蒼白、脈搏細弱、呼吸淺速、血壓下降時,即提示肺部大出血的可能,此時,應立即報告醫師,同時作好配血等搶救的準備。同時實行專人護理,關心、安慰患者,使患者靜臥,穩定患者情緒,並即予吸氧、心電監護,遵醫囑給予鎮靜劑、氫化可的松及止血藥物。發生大咯血時,必須保持呼吸道通暢,立即把患者頭側向一邊,迅速將口腔及呼吸道的血塊吸出,必要時進行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同時注意觀察咯血的性質和量,並作好記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