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曼·霍列瑞斯對計算機未來做出了許多正確的預見,並讓他成為數據處理之父。1923年,霍列瑞斯博士出版了關於計算機的著作,對計算機未來做出了許多正確的預見,為穿孔卡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此,他還獲得了西方好幾個國家的近50項專利,幾乎壟斷了這一領域的全部發明權,並使他躋身於“數據處理之父”的行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赫曼·霍列瑞斯
- 外文名:Herman Hollerith
- 別名:數據處理之父
- 出生日期:1860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研究過程,雛形,第一台制表機,尋求改進,靈感閃現,解決統計問題,新的困難,實戰考驗,人物軼事,主要評價,
人物生平
公元1880年,美利堅合眾國舉行了又一次全國性人口普查,為當時5000餘萬美國人登記造冊。在人口調查局從事統計工作的霍列瑞斯,靜靜地坐在他的辦公室里,望著那汗牛充棟的人口登記冊發愁。據他的估算,分析這些千辛萬苦收集到的數據,人口調查局普查至少要花費7年時間。也就是說,美國政府和公民們,幾乎要到下一次人口普查時,才能得知這次普查的人口狀況,這豈不是太誤事?
霍列瑞斯曾多次與同事們一起,走鄉串戶收集資料,深知每個數據都來之不易。他也曾終日埋在“數據堆”里,用手搖計算機“搖”得滿頭大汗,一天下來,也算不出幾張表格。他心裡默默地想,此時此刻再來作什麼改進,當然於事無補。但是,“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為下一次人口普查“未雨綢繆”的事,應該早一點提到議事日程。想著想著,他隨手取過手搖計算機,“搖”出了更一個驚人的數字:到1890年,美國人口還將增加1200萬,若按老辦法統計,即使再添加人手,沒有10年以上的功夫,是根本搞不出什麼結果的。他們迫切需要一種機器,幫助完成繁重的統計制表任務。
青少年時期經歷
霍列瑞斯1860年誕生於紐約州北部一個德國僑民家庭。他從小喜愛數學,一般人看來枯燥乏味的數字,他卻有濃厚的興趣。19歲那年,他從哥侖比亞大學礦業學院畢業,獲得博士學位。雖然學的是採礦專業, 卻在人口調查局謀到了一份職位,充當他老師特里布里奇的助手。調查局的工作性質要求他“不僅掌握技術知識,而且經過了嚴格的科學訓練和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而霍列瑞斯在大學裡就承擔過研究課題,他特別注意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結合,除掌握必修的物理、化學等課程,他也涉獵過幾何、製圖、測量和統計分析等各種知識。此外,他還經常到工廠和商店考察和實習,接觸社會。這一切,都給他後來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
主要成就
研究過程
得到比林斯的鼓勵,霍列瑞斯信心倍增,從此以全部身心投入到制表機的研製中。他設法弄到一台傑卡德編織機,剖析它的構造和原理。在此期間,他曾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一邊教書,一邊刻苦學習機械和電氣技術。為了掌握髮明的技巧和熟悉專利法,霍列瑞斯還到一家專利事務所工作過一段時間。
雛形
霍列瑞斯最初設計的制表機,幾乎就是傑卡德編織機的“翻版”。將人口普查的數據製成“穿孔紙帶”沒有多大的困難,每個人的調查數據有若干項,諸如性別、籍貫、年齡等等,他可以把所有的調查項目依次排列,然後根據調查結果在每人的相應項目位置上穿孔。例如,約翰先生是40歲的男性公民,就在“性別”欄目“男”的名下打個小孔,在“年齡”欄目“40”之下也打個小孔,如此等等。當穿孔紙帶的欄目統統被打上小孔之後,它就詳細記錄了某一次調查的結果。霍列瑞斯在他的專利申請書里描述過這種方法:“每個人的不同統計項目,將由適當的小孔來記錄,小孔分布於一條紙帶上,由引導盤牽引控制前進。”
第一台制表機
基於這種構想,1884年,霍列瑞斯製作完成了第一台制表機。機器上裝備著一個計數器,當穿孔紙帶被牽引移動時,一旦有孔的地方通過鼓形轉輪表面,計數器電路就被接通,完成一次累加統計。當年,他把機器運到巴爾的摩人口登記辦公室去進行實驗,儘管存在著許多問題,機器統計的先進性還是受到人們的歡迎。
尋求改進
原始的制表機工作不太可靠,迫使霍列瑞斯繼續尋求改進。問題之一在於用“穿孔紙帶”輸入只能統計出總數,無法對個人數據進行分類和修改,也無法重新登記。
靈感閃現
那一天,霍列瑞斯乘火車出差到美國西部辦事,仍在苦苦思考改進的辦法。他慢慢走向檢票口,從口袋裡掏出火車票,低頭一看,一道靈感突然閃現,他頓時愣在那裡。
檢票員不斷地催促:“先生,請您剪票!”
霍列瑞斯把車票遞上前,檢票員不耐煩地一把奪過去,只聽“卡嚓”一響,屬於他“個人”的這張車票,當即被“穿”了一個小孔。霍列瑞斯眼睛一亮,車也不上了,轉過身,居然朝車站大門口走去。
此時,他的腦子裡不斷有個聲音在說話:“一個人一張車票,車票就是每個人身份的個人記錄。”穿孔紙帶造成數據無法分類的困難就這樣迎刃而解,解決的辦法竟然如此簡單:“把連續的“穿孔紙帶”換成每人一張“穿孔卡片”,這是比林斯早就預言過的,我怎么就把它給忘記了呢?”
解決統計問題
由於改用“穿孔卡片”輸入數據,霍列瑞斯把他的制表機做了較大的改動。他用一種壓力裝置替代了牽引盤,數據卡片被夾在上下兩個壓力板中,下部壓力板靜止不動,上部壓力板則帶動卡片向前移動。更為巧妙的設計在於“自動統計”。改進的機器有若干只盛滿水銀的小杯,穿好孔的卡片必須經過水銀杯。卡片正上方有幾排精心調好的機針,連線在電路的一端,而那些水銀杯則連線於電路的另一端。當機針遇到某張卡片有孔的地方,便自動跌落下去與水銀接觸,把電流接通,啟動旁邊的計數裝置前進一個刻度。
新的困難
統計分類問題解決之後,打孔的困難接踵而至。過去給穿孔紙帶打孔,他用的是一種小型手持式裝置,常常因用力過猛把紙帶打破;而改換較厚的卡片後,打孔卻變得非常費力。為了做試驗,霍列瑞斯幾乎每天都要不間斷地給許多卡片打孔。他的岳母回憶說:“霍列瑞斯先生星期五從巴爾的摩回來,看來疲憊不堪。他說每天都要處理1000張卡片,每張卡片至少要打一個孔。可憐的孩子只好親自動手做完這一切,手臂疼得都抬不起來……”不久之後,當霍列瑞斯再次回家,他告訴岳母,問題已經完全解決了,因為他改造了這種費力的打孔裝置,設計出一個被他稱為“縮放儀”的東西,即一種半自動打孔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還高興地講,因為有了新的打孔設備,他已經僱傭了一些女職員來從事過去繁重的體力勞動,平均每個人一天能輕鬆地處理700張卡片。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看,這些女職員可能就是世界上第一批“數據錄入員”。
實戰考驗
霍列瑞斯的制表機現在已經可以經受實戰考驗了。1888年,這台機器被比林斯介紹給一家軍隊醫院,用於醫藥資料的統計,試驗獲得圓滿成功,還被送往巴黎國際博覽會展出。美國軍方對這種制表機大感興趣,向霍列瑞斯提供了資助,使他有了進一步改進機器的財力,滿懷信心迎接人口普查的挑戰。
1890年,第12次人口普查即將開始,人口調查局以向社會招標的方式,徵集計算設備和統計方案。前來應徵的共有三個人。霍列瑞斯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威廉姆·亨利和查爾斯·皮格金,其中,亨利還是人口調查局的頭頭。他倆提供的方案都是用有色卡片來記錄資料,以便於區分數據類型,但統計工作仍然靠手工完成。只有霍列瑞斯運來了一套前所未有的自動制表機。
招標需要經過嚴格的測試,以相同的數據完成統計任務,並根據時間快慢決定勝負。經過數天的緊張“比賽”,結果已見分曉:錄入數據的過程,亨利和皮格金分別用了144小時和100小時,霍列瑞斯的機器只用了72小時;數據統計的過程,亨利和皮格金分別耗費44小時和55小時,霍列瑞斯制表機再次奪冠,僅僅用了5小時28分鐘。制表機以無可置疑的優勢,讓霍列瑞斯贏得了這個契約。
第12次人口普查共設立了235個調查點,動用了超過5萬人來負責組織登記和填寫表哥。調查內容也比往年增添加了許多,包括性別、婚姻狀況、有無孩子等40個項目,數據總量比1870年的普查增加了6倍以上。從正式登記日起,霍列瑞斯機器的速度和可靠性一直令人感到驚訝。每一台制表機都連線著40台計數器,處理高峰期,一天能統計2000~3000個家庭數據,總共處理的人數達到600萬人。在霍列瑞斯制表機支持下, 第12次人口普查的統計工作僅用了6個星期時間,其中一部分時間還被用來處理上次普查的遺留問題。 這種制表機為人口調查局節省了約500萬美元費用,是霍列瑞斯本人估計的10倍。人口調查局在報告中寫道:“用這種機器,在不增加費用的前提下,過去許多無法編制的表格現在都有可能統計出來了。”
人物軼事
在人口調查局工作期間,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霍列瑞斯愛上了一位名叫凱特·比林斯的漂亮姑娘。熱戀和求婚的過程,使他有機會接近凱特的父親——約翰·比林斯(J.Billings)博士,美國陸軍派往人口調查局主管衛生統計的軍醫。比林斯博士學識淵博,曾長期擔任美國軍醫署署長,主持制定了7種醫藥管理制度,親手創辦了世界上最大的醫藥文獻中心,擔任卡內基協會主席長達10年之久。儘管比林斯肩負重任,但他特別關心有才華的青年人,在與霍列瑞斯交往過程中,絲毫沒有“權威”派頭。
“權威”的鼓勵
在一次交談中,兩人不約而同地提到人口普查統計機械化的問題,也同時想到這種機器可以由傑卡德編織機改造而成。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他們與巴貝奇的靈感同出一轍,都受到“穿孔紙帶”的啟示,只是霍列瑞斯和比林斯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他們提出:紙帶上的這些“小孔”不僅能控制機器操作的步驟,而且能用來運算和儲存數據。德高望重的比林斯,後來謙虛地把全部榮譽歸功於青年人的創意,但霍列瑞斯堅持認為,比林斯在機器發明中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他告訴我,機器完全可以承擔制表和其他統計工作。他的構想是某種分散式的機械,採用卡片來儲存個人資料,這種卡片可以用小刀刻出槽口,槽口就是傑卡德的‘小孔’……”
主要評價
霍列瑞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他看到了一個有巨大前景的市場。1896年,他趁熱打鐵創辦了一家專業制表機公司,影響力甚至擴大到俄羅斯、加拿大和挪威等國。然而,統計學家畢竟缺乏經商才幹,他的公司不久便因資金周轉不靈陷入窘境,只好任別人收購。經過幾次改組,這家公司最終發展為著名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公司)。
雖然霍列瑞斯的發明並不是通用計算機,除了能統計數據製造表格外,制表機幾乎沒有別的什麼用途,然而,制表機的穿孔卡第一次把數據轉變成二進制信息。在早期計算機系統里,這種用穿孔卡片輸入數據的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紀70年代,數據處理也發展成為電腦的主要功能之一。
1923年,霍列瑞斯博士出版了關於計算機的著作,對計算機未來做出了許多正確的預見,為穿孔卡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此,他還獲得了西方好幾個國家的近50項專利,幾乎壟斷了這一領域的全部發明權,並使他躋身於“數據處理之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