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社會歷史調查

赫哲族社會歷史調查

《赫哲族社會歷史調查》內容簡介:《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問世以來,民族自治地方社會和文化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各方面情況有了不少變化,為了進一步發揮這些歷史調查資料的作用,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國家民委決定修訂、再版《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並將其列為國家民委重點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書名:赫哲族社會歷史調查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09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5088461
  • 作者:《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頁數:277頁
  • 開本:16
  • 品牌:民族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赫哲族社會歷史調查》: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五,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本)。

圖書目錄

富錦縣(今同江市)街津口村赫哲族調查報告
第一部分 一般概況
一、民族名稱和民族由來
二、人口
三、自然環境和物產

第二部分 歷史沿革
一、解放前情況
二、解放後的巨大變化

第三部分 經濟
一、經濟概況
二、漁業
三、狩獵
四、農業
五、土地改革
六、互助組
七、高級生產合作社
八、手工業
九、採集
十、交易

第四部分 生活習俗
一、衣飾
二、飲食
三、居住
四、行
五、生育
六、婚姻
七、喪葬
八、節慶、禮儀

第五部分 文教衛生與宗教信仰
一、文化藝術
二、教育
三、衛生
四、宗教信仰
撫遠縣(今同江市)八岔赫哲民族鄉調查報告
一、一般概況
二、民族名稱及民族由來
(一)民族名稱
(二)民族由來
三、經濟
(一)漁業
(二)狩獵
(三)農業
(四)交易
四、生活習俗
(一)居住
(二)衣飾
(三)食物
(四)行
(五)婚姻
(六)生育
(七)喪葬
(八)節慶、禮儀
(九)遊戲
五、宗教信仰與民間傳說
(一)薩滿
(二)占卜
(三)依瑪坎
(四)歌謠

饒河縣西林子鄉四排村(今四排赫哲族鄉四排村)赫哲族調查報告
一、歷史沿革
二、經濟
(一)概況
(二)狩獵
(三)漁業
(四)農業
(五)手工業
(六)採集
(七)副業
三、生活習俗
(一)居住
(二)衣飾
(三)飲食
(四)節慶
(五)禮儀
(六)婚姻
(七)喪葬
(八)醫藥衛生
四、文化教育和民間知識
(一)文化教育
(二)民間知識
(三)對自然現象的觀念形式
(四)歌謠
(五)圖案藝術
附錄:語言對照表
後記
修訂後記

後記

我國的赫哲族主要集中在黑龍江省。人口雖少,但居住分散。他們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撫遠、同江、饒河、富錦、集賢、樺川、依蘭等縣和佳木斯市郊區。
這份《赫哲族社會歷史調查》是根據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現屬中國社會科學院)黑龍江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於1957年和1958年在黑龍江省撫遠縣下八岔赫哲民族鄉(現歸同江縣管轄,叫八岔)、街津口村、饒河縣西林子鄉四排村對赫哲族進行全面調查後編寫的調查報告。在調查的過程中,曾受到中共黑龍江省委、省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共合江地委和原中共撫遠縣委的關懷,尤其得到赫哲族人民滿腔熱忱的支持和協助。在較短的時間內蒐集到許多可貴的資料,為赫哲族的歷史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依據。
然而,這些有價值的調查資料,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今日才與讀者正式見面。
在《叢刊》即將問世之際,回首往事,向曾為我們提供資料的赫哲族老人們表示感謝;對那些已經離開人世的赫哲族老人們表示緬懷紀念。
在當時的“左”的思想的影響下,有許多清規戒律,或多或少地束縛了調查組同志的思路,限制了更深入的調查。再加上工作人員缺乏調查經驗,思想僵化,調查內容不夠全面,缺乏就實精神,乃至有錯誤的地方。現在,時代在發展,觀點和概念也在不斷發展。可是,已時過境遷,無可補救,乃為憾事。
當時,參加調查下八岔的人員有風明嘎、劉忠波、何景山;參加調查街津口村的有王炳煜、風明嘎、劉忠波、尤志賢、何景山、王冠倬、齊文心、馮安生、張炳良、程延慶,參加調查四排村的人員有風明嘎、哈丹布和、尤志賢、何景山等同志;為了保存資料,做為內部參考本資料曾鉛印過。如今,在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輯委員會的領導下,由黑龍江省民委直接組織進行了《赫哲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的修改工作。《撫遠縣八岔赫哲民族鄉調查報告》由劉忠波作修改;《撫遠縣街津口村赫哲族調查報告》由劉忠波和王炳煜作修改;《饒河縣西林子鄉四排村赫哲族調查報告》由劉忠波整理修改。之後,黑龍江省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輯組領導小組審閱通過。
書前的照片是做社會歷史調查時拍攝的珍貴的歷史資料,是由劉忠波、遲偉臣等同志提供的,在此一併表示謝意。
本資料雖經幾次修改,但水平有限,又時隔久遠,缺點錯誤在所難免,敬希讀者批評指正。

序言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包括《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記錄了中國55個少數民族從起源至21世紀初的歷史發展進程,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薈萃了大量原始的、鮮活的、極其珍貴的資料,是一部關於中國民族問題的大型綜合性叢書,是中國民族問題研究的重大項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和社會主義建設逐步展開。為了摸清少數民族的社會歷史狀況,搶救行將消失的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料,1953年,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組織進行全國性的民族識別調查,1956年又開始少數民族語言、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在三次大規模的系統調查的基礎上,中央民委從1958年開始組織編寫《中國少數民族簡史》、《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三種叢書。“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央民委機構撤銷,此項工作被迫中斷。1978年國家恢復民族工作機構,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改為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1979年,國家民委決定繼續組織編寫以上三種叢書,並增加編寫《中國少數民族》和《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兩種叢書,定名為《民族問題五種叢書》。《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的編輯出版列入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六五”規劃的重點科研項目。
《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總計402本,一億多字,該項目自1958年啟動至1991年基本完成,歷時30多年,涉及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及中央有關單位400多個編寫組,1760多人參與,分別由全國30多家出版社出版。縱觀歷史,像這樣全面系統地調查研究、編輯出版介紹各個少數民族的叢書在中國前所未有;橫看世界,像這樣由政府部門組織為國內各少數民族著書立說實屬罕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