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赧場社區位於龍山鎮東邊,距離龍山鎮2公里,到鄉鎮道路為土路,全村國土面積20.51平方公里。全村耕地總面積1818畝 (其中田740.5畝,地1078畝),人均耕地0.92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等農作物,經濟林果地490畝,主要種植草果,有茶園1237畝。
農村經濟
2009年社區農村經濟總收入87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4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71.7%;畜牧業收入190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1.66%;漁業收入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23%;林業收入7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7.98%。第二、三產業收入115萬元。外出勞務收入2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11元。
該社區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居住為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赧場社區目前已有20戶居住磚(鋼)混結構住房,200戶居住於磚木結構住房,19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2009年底全村擁有汽車15輛,拖拉機45輛,機車85輛。
人口衛生
赧場村現有人口總數2472人,其中男1245人,女1227人。有農戶462戶,農業人口總數為1979人,勞動力總數92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口760人,從事第二、三產業166人,外出務工人數48人。
赧場社區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2427人,傈僳族9人,阿昌族10人,其他民族26人 。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增長,農村醫療、社會保障及衛生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農村居民也積極參與農村社會保障,有更多的農戶開始加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及農村合作醫療。至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人數37人,享受農村低保待遇1026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農戶452戶,總計1909人,參合率96.46%。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龍陵縣人民和中醫院,村衛生所面積為21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設在社區,該社區距離龍陵縣人民醫院和中醫院2公里。
文化教育
赧場社區有村國小1所,建立於1925年3月,校舍建築面積1090平方米,擁有教師13人,在校學生336人,距離龍山鎮城關中學2公里。目前整個社區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人數339人,其中小學生數242人,中學生人數94人。文化人口2116人,占總人口的85.6%;在校學生475人,占總人口的19.22%。國小以下人文化人口797人,國中898人,高中272人,大專以上78人。
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2004年獲得龍山鎮人民政府頒發的“慶祝建國55周年拔河比賽第一名”獎;2005年獲得龍山鎮人民政府頒發的“慶祝建國56周年拔河比賽第二名”獎;2006年獲得龍山鎮老年協會頒發的“老年人體育運動會組織獎”。
基層組織
赧場社區設黨支部1個,黨小組3個,黨員總數45人,黨員中男性38人,女性7人;年齡在60歲以下的27人,60歲以上的18人。
全村有團員159人,團支部1個設在社區。
該社區2002—2003年度獲得龍山鎮團委頒發的“先進團支部”榮譽稱號;2003-2004年度獲得龍山鎮黨委頒發德“先進黨支部”榮譽稱號;2004年獲得中共保山市委、政府頒發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整體聯動防範工程先進社區”榮譽稱號。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4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3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818.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358個(勞均2個)。年末集體總收入66.00萬元,有固定資產10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溝渠等技術水利設施落後,容易坍塌漏水,難以進行有效灌溉,人均耕地面積減少,農民增收難度大。。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開闢熱泉路集貿市場和畜牧交易市場,並解決溝渠等水利設施,改善農田灌溉條件。利用城郊區位優勢引導農民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促進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