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鼻島(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海洋島嶼)

赤鼻島(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海洋島嶼)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赤鼻島位於新會崖門口外西邊,於崖門水道主航道之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鼻島
  • 外文名:Chibi Island
  • 所屬地區: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
  • 行政區類別:島嶼
  • 附近火車站:新會站
  • 漢語拼音:Chìbí Dǎo
  • 面積:約32000平方米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坐標:北緯22°09.9′,東經113°09.2′
名字由來,歷史沿革,島上風光,海產品,赤鼻島海島氣象站,海域鳥類,海域的國家保護動物,地理位置,

名字由來

新會崖門口外西邊有赤鼻島,鄉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母愛歷史故事:
崖門口西岸海邊生活著一對狗熊母子,小狗熊平常在崖門外的海邊摸魚捉蝦。有一天,小狗熊得意忘形玩水,崖門口外東邊靜靜地來了3隻小老虎,望見小狗熊,便想跳過來抓它。狗熊婆驀然發覺,情急中,撕心裂肺地呼天狂叫。剎那間,喚起狂風卷巨浪,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一切都看不見了。等到雲開天晴時,只見崖門口外東面,3隻蹲著的小虎變成了3個小海島,人們稱之為“大虎”“二虎”“三虎”(後淤積成陸),小狗熊嚇得潛入海中,水面上只露出個紅鼻尖,稱之為“赤鼻島”。

歷史沿革

赤鼻島在清道光《新會縣誌》、同治《廣州府志·輿地略四》中稱為“赤鼻山”,為“新會、香山分界”。
崖門水道是重要出海航道,按照國際慣例,通航河流以航道中心線為界,不通航河流則以河道中心線為界。赤鼻島位於崖門水道主航道之西,解放後屬新會。1965年割中山縣、新會縣地置斗門縣,崖門主航道以東的中山地劃歸斗門。1983年6月江門升格為地級市之前,新會縣與斗門縣同屬於佛山地區管轄。70年代經批准的新會圍墾,規劃填海至赤鼻島,以後分段實施,但至今還未最後完成。1977年10月由廣東省測繪局、佛山地區革命委員會、新會縣革命委員會編繪印發的《新會縣地圖》,1982年12月廣東省測繪局、廣東省地圖出版社印刷的的《廣東省縣圖集》,1989年9月廣東省地名委員會、廣東省國土廳出版的《廣東省縣圖集》中的新會縣地圖,都清晰可見赤鼻島在新會。

島上風光

在赤鼻島碼頭,可以看見3棟建築物。在門口有一些木炭,證明有人在此生火煮東西吃,或許是漁民所為。在建築物內,留下了不少墨跡,證明曾經有人登入孤島。島上有一個燈塔指引往來船隻航行方向,有一個破舊的燈塔架被棄置在海邊。環繞島一圈,布滿奇石、貝殼、水草、紅樹。在島的南面,有不少的紫荊石。

海產品

崖門漁港是國家一級漁港,
其產出的獅子頭、銀倉、石斑、鰻魚、鱸魚及蝦、蟹、貝類等水產品,
赤鼻島海域是生活的水域之一。
此外,島上周邊有野生生蚝。

赤鼻島海島氣象站

新會區氣象局已建成包括風廓線雷達、能見度儀、閃電定位儀、紫外線儀、赤鼻島海島氣象站、圭峰山生態氣象觀測站、回南天監測儀、城市路面溫度儀、人體舒適度監測儀、氣溶膠(PM2.5)監測儀等現代化氣象監測設備,擁有區域自動氣象站44個,基本達到25公里乘25公里的分布密度,有效提升了新會區氣象災害監測能力。
赤鼻島

海域鳥類

來赤鼻島海域棲息的候鳥大多來自中國東北,也有少量來自西伯利亞和歐亞大陸。它們成群結隊地飛到廣東覓食,如果它們覺得某個濕地很不錯,就會留下來安家產卵,第二年春天再飛回北方。當然還有一些鳥類住得太舒服,乾脆就不走了,這就成了留鳥。
蒼鷺蒼鷺
潮漲潮落時,海邊灘涂會遺留下大量海浪衝上來的小魚小蝦。這些都是鳥類最喜歡的食物,這時在灘涂之上就會聚集大量的鳥類,其中既有俯衝而下撲捉小魚的白鷺,又有漫步淺海泥灘中覓食的小青鷸;既有翱翔空中的池鷺,又有沿著濕地飛向天空的綠翅鴨。
在赤鼻島海域附近的銀湖灣濕地公園被觀察記錄到的鳥類有115種,有黑臉琵鷺、白琵鷺、灰鷺、黃嘴白鷺、黑嘴白鷺、野水鴨、鳳頭潛鴨、鴉鵑(紅毛雞)、蒼鷺、翡翠鳥、海鷗等。
黑臉琵鷺黑臉琵鷺

海域的國家保護動物

據報導,赤鼻島附近海域出現過的有:
中華白海豚中華白海豚
玳瑁(俗稱“十三鱗”)玳瑁(俗稱“十三鱗”)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玳瑁(俗稱“十三鱗”)、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

地理位置

新會赤鼻島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