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鏈蛇(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赤鏈蛇,中藥材名。本品為游蛇科動物赤鏈蛇的全體。功能主治為:治慢性瘺管及潰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鏈蛇
  • 漢語名稱:Chi Lian She
  • 別名:赤鏈,赤楝蛇,桑根蛇
來源,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形態特徵,生產區域,藥材性狀,用法用量,藥理作用,臨床套用,特別說明,

來源

本品為游蛇科動物赤鏈蛇的全體。

性味歸經

心;脾經。

功能主治

治慢性瘺管及潰瘍。

形態特徵

體長可達1.2米。頭部略扁,呈橢圓形。吻鱗高,從背面可以看到。鼻間鱗小,前端橢圓。額鱗短,長約等於自其前緣到鼻間鱗前緣的距離。顱頂鱗長而大,長為額鱗與前額鱗之和。眼上鱗小。頰鱗狹長、入眼,下與第2、3片上唇鱗相接。上唇鱗8片。眼前鱗小,1片,不達頭背;眼後鱗2片,偶為3片。前顳鱗2片,下面一片特大;後顳鱗3片。鼻孔位於2鼻鱗之間,有瓣膜。下唇鱗10片,前頦鱗比後頦鱗大,與前4個下唇鱗相接。後頦鱗與第一腹鱗間有2對小鱗。體鱗光滑,背中央後部有數行微弱的起棱。鱗列19~17~15行。腹鱗187~207片,肛鱗單一,尾下鱗64~79對。體背面黑色,具有約70條左右狹窄的紅色橫紋;頭部鱗片黑色,有顯明的紅色邊緣。頭後部有一丫形紋。腹部白色,在肛門前面則散生灰黑色小點。有時尾下全呈灰黑色。

生產區域

分布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四川、雲南、湖南、湖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

藥材性狀

呈圓盤狀,盤徑大小不一。頭部及軀體黑褐色,背脊稍高而不呈恬脊狀,體背部有數條紅色窄橫紋,體側有紅黑相間的斷經志斑點狀紋,腹部外側有黑褐色斑。頸部鱗片19行,中部17行,肛前15行,鱗片多平滑,邊緣紅色。剝去蛇皮處肉呈黃白色,尾部留皮處顯棕紅色斑點。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撒於瘡面;或以藥線粘粉插入管內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赤鏈蛇水、醇提取液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20g/kg、10g/kg醇、水提取物灌胃對蛋清及瓊脂性大鼠足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且與氫化可的松15mg/kg的療效相近,同時不同劑量的水、醇提取物也能明顯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炎性腫脹。
2.鎮痛作用,熱、電、化學(酒石酸銻鉀)刺激均可證明赤鏈蛇水、醇提取液均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對化學刺激鎮痛作用尤為顯著,對熱刺激作用最弱。
3.鎮靜、催眠作用,本品50%醇提取液灌胃對戊巴比妥鈉閾下催眠劑量有較強的催眠作用,並有抑制小鼠自發活動的作用,還能延長小鼠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100%醇提取液對小鼠有明顯的直接催眠作用,強度與35mg/kg戊巴比妥鈉相當,水提取液作用不明顯。
4.抗驚劂作用,赤鏈蛇醇提液對回蘇靈、士的寧、電體克年至厥均有對抗和保護作用,以100%醇提取液20g/kg作用尤為明顯。強度與25mg/kg苯巴比妥鈉相當,水提取液無作用。

臨床套用

治療慢性結核性瘺管:將赤鏈蛇打死,置於瓦片上,以松柴烈火燒枯,研為細末過篩備用。用時按瘺管口徑大小,用紙捻粘赤鏈蛇粉末插入;瘺管大時用紙捻或紗條粘藥少許送入;對潰瘍面可將赤鏈蛇末薄薄撒布於上,紗布包紮。每間隔2日換藥1次(亦可酌情增減次數)。治療80餘例,皆治癒,但有2例復發。治療期間未發現不良反應。

特別說明

本詞條僅用於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於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