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人物,《赤腳醫生》郵票,兩位“赤腳醫生”的出現,由“赤腳醫生”成名的王桂珍,“中國農村合作醫療之父”覃祥官,顯著特點,國家政策,社會評價,相關報導,走進歷史,21世紀對離崗赤腳醫生補助:,影視作品,電影《紅雨》,電影《春苗》,
歷史背景
1968年9月,當時中國最具有政治影響力的《紅旗》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
人民日報》刊載。隨後《文匯報》等各大報刊紛紛轉載。“赤腳醫生”的名稱走向了全國。“赤腳醫生”是
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產物,是農村社員對“半農半醫”衛生員的親切稱呼。
合作醫療是隨著
新中國成立後農業互助合作化運動的興起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到1977年底,全國有85%的生產大隊實行了合作醫療,赤腳醫生數量一度達到150多萬名。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不再使用“赤腳醫生”名稱,鞏固發展
鄉村醫生隊伍》一文,到此“赤腳醫生”逐漸消失。根據2004年1月1日起實行的《
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鄉村醫生經過相應的註冊及培訓考試後,以正式的名義執照開業。赤腳醫生的歷史自此結束了。
根據當時的報導,中國有102萬鄉村醫生,其中近70%的人員為初、高中畢業,近10%的人員為國小畢業。 赤腳醫生是中國衛生史上的一個特殊產物,即鄉村中沒有納入國家編制的非正式醫生。他們掌握有一些衛生知識,可以治療常見病,能為產婦接生,主要任務是降低嬰兒死亡率和根除傳染疾病。赤腳醫生通常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醫學世家,二是高、國中畢業生中略懂醫術病理者,其中有一些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挑選出來後,到縣一級的衛生學校接受短期培訓,結業後即成為赤腳醫生,但沒固定薪金,許多人要赤著腳,荷鋤扶犁耕地種田,赤腳醫生名稱由此而來。
最早人物
原上海市川沙縣江鎮公社“赤腳醫生”王桂珍與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農村合作醫療創始人覃祥官,可以說他們是中國最早的“赤腳醫生”。兩位風雲人物的人生軌跡有著相似之處。
2008年9月2日,在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衛生局一棟普通宿舍樓里,人稱合作醫療“活檔案”的退休幹部倪兵萬拿出自己收集、珍藏多年的歷史資料,向筆者介紹了中國最早的兩位“赤腳醫生”。
《赤腳醫生》郵票
1974年6月26日我國發行《赤腳醫生》郵票一套
兩位“赤腳醫生”的出現
倪兵萬當時雖已74歲,但神清氣爽,面色紅潤。從1958年至1994年退休,他一直都在長陽縣衛生局工作,並歷任醫政股股長、縣農村合作醫療辦公室副主任等職,是中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變遷的歷史見證人,中央電視台、香港鳳凰衛視等媒體都曾多次採訪過他。
“中國最早的‘赤腳醫生’應該是長陽的覃祥官和上海的王桂珍”,倪兵萬開宗明義地說。接著,他拿出3種權威資料作為佐證。
一是1968年12月20日,由長陽縣革命委員會、長陽縣人民武裝部編印的《深受貧下中農歡迎的合作醫療制度》一書,該書第六十五頁中這樣寫道:“1961年,覃祥官開始跟著老醫生徐謀書學醫……”。
二是1975年12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組織編寫出版的《“六·二六”光輝照樂園》一書,該書第一章第二節中這樣寫道:“1961年,在三大隊黨支部的支持下,快30歲而又唯讀過3年國小的覃祥官,懷著為貧下中農去占領醫療陣地的雄心,開始學醫……”
三是2006年4月,中央電視台5集系列電視專題片《赤腳醫生》的解說詞也多次這樣描述:“1964年,覃祥官在湖北省長陽縣樂園公社成為赤腳醫生……”
“1965年,王桂珍在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成為赤腳醫生……”
由“赤腳醫生”成名的王桂珍
1968年第三期《紅旗》雜誌上, 曾刊載了一篇關於上海市川沙縣江鎮公社培養赤腳醫生的調查報告,介紹了王桂珍等人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先進事跡。
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報》全文轉載此文,也就是在這篇調查報告中,第一次把農村半醫半農的衛生員正式稱為“赤腳醫生”。從此,“赤腳醫生”就成為半農半醫鄉村醫生的特定稱謂。
當時,毛澤東主席看到這篇文章後,在文章的眉頭上批示:“赤腳醫生就是好”。這個批示經報刊公開發表之後,當年的中國大地上立即掀起了一股學習赤腳醫生、學習王桂珍的熱潮。還有人不顧路途遙遠,自帶乾糧,千里迢迢從各地趕到江鎮公社觀摩學習,安靜的江鎮一下子熱鬧起來,王桂珍也被這種熱潮漸漸推向了榮譽的巔峰。
1969年9月,從未離開過上海的王桂珍奉命來到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20歲生日慶典活動。1974年,王桂珍代表中國上百萬赤腳醫生參加了第二十七屆世界衛生組織大會。這次會議之後,王桂珍的名氣和影響越來越大。後來,拍攝的一部反映“赤腳醫生”的電影,即以她為原型。
1978年,王桂珍到川沙縣一家企業當了廠醫。1987年落實政策,她通過醫師考試進入鎮衛生院工作。1999年退休之後,她與丈夫一起創辦了浦東振興印刷廠。由於夫婦二人都是非常實在的善良人,所以在當地人緣關係極好,為人處世更是有口皆碑,令人敬重。
“中國農村合作醫療之父”覃祥官
而覃祥官的人生軌跡也與王桂珍有許多相似之處。
1966年8月10日,由他領創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樂園公社杜家村大隊衛生室”靜悄悄地掛牌。
1968年12月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反映樂園公社創辦合作醫療的調查報告——《深受貧下中農歡迎的合作醫療制度》。文中特別提到,杜家村大隊衛生室赤腳醫生覃祥官是一位“忠心耿耿為人民”的“白求恩式的好醫生”。一夜之間,覃祥官就成了全國家喻戶曉的新聞人物。
隨後,覃祥官多次出國訪問作報告,介紹中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4次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並當選為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3年,60歲的覃祥官經原湖北省宜昌地委組織部同意,由長陽縣委按副縣級領導幹部為他辦了退休手續。如今,覃祥官和老伴在樂園鄉下過著恬靜、安詳的田園生活。
新華社記者曾於1993年撰文在《半月談》“內部版”上介紹覃祥官的歷史功績,並首次稱他為“中國農村合作醫療之父”。
2003年之後,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全國的再度興起,人們又想起了其創始人覃祥官。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見證”,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湖北衛視“往事”、遼寧衛視“背景”等電視欄目記者都曾在筆者的陪同下,親赴樂園專訪過這位土家族傳奇老人。
顯著特點
解放初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鄉村大多都有赤腳醫生。
那個時代,國家貧窮,醫科專家奇缺,一時培養不出那么多有醫學方面專業的醫生,只有培訓一批略懂醫術的赤腳醫生來應急所需。貧窮落後的年代,生病人也尤多,更需要赤腳醫生的治病。因而,那個年代,在鄉村里,赤腳醫生就應運而生了。
在鄉村里,選拔赤腳醫生,一般是從以下二條件來選的。一是從醫學世家中挑選,二是從高中畢業生略懂醫術病理中挑選。挑選出來後,集中到縣衛生學校培訓一年半載,結業後回到鄉村算是赤腳醫生了。鄉村裡的赤腳醫生,因沒受過系統的學習,醫學,病理等知識是比較低的,大病、重病治不了,複雜的病更不用說了。赤腳醫生能解決的問題,通常是一些頭痛身熱,擦損外傷等小病而已。雖說是小病,但能治理能解決,也大大方便了村民民眾。一是他們沒空到大醫院去看病,二是到大醫院看病交通也十分不便,三是到大醫院看病費用高。因而,村民民眾十分敬重赤腳醫生,都認為他們是村裡的大知識分子,是救命恩人。
在鄉村當赤腳醫生很辛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首先,赤腳醫生沒有固定的薪金,有的只是每月拿大隊一些補貼,有的只是以生產隊記工分代酬。這微薄的補貼和工分,根本上解決不了他們的生活,因而,他們白天還得赤著腳參加生產隊勞動,夜晚還要挑燈自學醫學知識。其次,由於貧窮落後,醫療設備十分簡陋。除了一個藥箱,幾片普通的藥片,一支針筒,幾塊紗布,別的就少得可憐。
儘管難苦,但那時的赤腳醫生,還是盡職盡責,滿腔熱情地為人民服務的。不管深夜還是風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叫到,他們就會赴診,就會認真地為病人看病打針服藥。自己治得了的,就一心一意盡力去治。自己治不了的,就建議送醫院治,有時還親自陪著送去。赤腳醫生治病收費不高,只收回成本錢,因為赤腳醫生都拿了生產隊的補貼。有的赤腳醫生如果碰上困難戶和五保戶,就得倒貼成本費了。
鄉村的赤腳醫生,醫術雖不高,但服務態度特別的好。他們常背著一個印有雞蛋般大的紅十字藥箱,穿著白褂,挨家串戶走訪民眾。尤其是流感時期或流腦時期,赤腳醫生的責任更大更辛苦,他們不但走家串戶發藥,還得講解預防知識,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頓飯,睡不上一次安穩覺。鄉村裡的小孩怕打針,赤腳醫生便會千方百計哄小孩,或是給他們講故事,或是為他們唱歌,有時甚至買上一顆糖送給小孩,待小孩的注意力分散時,一針落去,還未等孩子“哇”的一聲哭叫,針又拔出來了。這般一來,村裡的小孩見了赤腳醫生,既愛又怕,大都會縮進母親的身後,伸出頭來,怔怔地盯著赤腳醫生身上的紅十字藥箱——那裡面,既有糖果,更有針筒。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赤腳醫生的醫術雖沒有大醫院裡的醫生高明,但有時大醫院裡的醫生治不了的病,赤腳醫生反而治得了。赤腳醫生治病,在鄉民的眼裡,確是高。但有時,也失水準。無論怎么說,在那個貧窮落後的年代,赤腳醫生為人民民眾作出了巨大貢獻,功不可沒。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教育的發展,鄉村都建立了醫院,醫生都規範化了,赤腳醫生,漸漸地被醫科大學的畢業生取而代之了。這便是人類文明的又一進步。
國家政策
“赤腳醫生”待遇及養老問題應當解決,有法可依。根據國務院國發【1981】24號檔案《國務院批准衛生部關於合理解決赤腳醫生補助問題的問題》,對“赤腳醫生”明確界定為“他們同民辦教師一樣,是農村中的知識分子,技術人員,腦力勞動者”。對此建議:凡經考核合格,相當於中專水平的赤腳醫生,發給“鄉村醫生證書”,原則上給予相當於民辦教師水平的待遇,並明確赤腳醫生補助費的來源,其中一部分是由地方財政解決的。
2014年5月28日,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重點工作任務》(以下簡稱《工作任務》),進一步明確2014年醫改的任務目標,落實工作責任。
其中《工作任務》的第二十一條:穩定鄉村醫生隊伍。原則上將40%左右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任務交由村衛生室承擔,考核合格後將相應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撥付給村衛生室,不得擠占、截留和挪用。加快將符合條件的村衛生室納入新農合定點,全面實施一般診療費政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同等條件下可優先聘用獲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鄉村醫生。研究制訂提高偏遠、艱苦以及少數民族等特殊地區執業鄉村醫生待遇的相關政策措施。落實鄉村醫生養老政策,採取多種方式,妥善解決好老年鄉村醫生的養老保障和生活困難問題,同步建立鄉村醫生退出機制。適時組織對鄉村醫生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充分發揮基層計生工作者在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公民健康素養中的積極作用。
社會評價
更重要的是,赤腳醫生是真正為窮人服務的天使。赤腳醫生雖然沒有潔白的工作服,常常兩腳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卻有最真最純最熱的為人民服務之心。而樸素實用的治療模式,滿足了當時農村大多數民眾的初級醫護需要。反觀當今的醫療機構,缺少的正是這種平民意識。病房越來越豪華,收費越來越天文,大而無當的醫療體系使得醫患矛盾越來越突出,早已淡出歷史的“赤腳醫生”又重回人們記憶也就不奇怪了。
“赤腳醫生”模式即使在今天也還有其現實意義,洗去“赤腳醫生”的歷史印記和政治色彩,挖掘其價值核心,借鑑其普適性和組織模式,建立切合農民利益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為“赤腳醫生”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這也與有關政府正致力於構建平價醫院的想法不謀而和。
“赤腳醫生”在21世紀可以理解為國外的保健醫師,他為民眾提供的是24小時,即時的不需要排隊的貼身醫療服務。普通的傷風、咳嗽、常見的外傷的時候,“赤腳醫生”能夠幾分鐘內為你提供醫療服務。和城市的醫療服務相比,等車、排隊、繳費、3分鐘看病、相比,“赤腳醫生”制度值得今天的醫改部門認真學習。
相關報導
廣州日報2008年1月16日刊登了《粵7位“赤腳醫生”獲衛生部表彰》一文後,一下子把很多讀者的回憶拉回到了那個“一根銀針治百病,一顆紅心暖千家”的“赤腳醫生時代”。這種懷念甚至跨越了時空距離,延伸到了
網路時代,網上開始出現懷念“赤腳醫生”的風潮。許多網友都對小時候赤腳醫生的救助之恩念念不忘。跟今天發達的醫療水平相比,當年農村的醫療條件可謂簡陋之極,那人們為什麼要懷念“赤腳醫生”?
無可迴避的是,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人們對醫療現狀的無奈和不滿。顯然,跟過去相比,當下豪華的醫療模式不僅超出了農民或者貧民階層的支付能力,也超出了普通人群常用病和多發病的治療需要,形成了新的醫療資源浪費,而這種浪費卻又是出於醫療機構的利益需要。過度治療和重複治療讓患者苦不堪言,而“赤腳醫生”最能滿足當今貧民患者普遍的懸壺濟世夢想。
走進歷史
20世紀80年代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導致合作醫療制度瓦解,1985 年全國實行合作醫療制度的行政村由過去的90%銳減至5%,至1989 年,繼續實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行政村僅占全國的4.8%。“赤腳醫生”也因此失去了政治與經濟的依託,部分轉變為個體開業者。1985 年月,衛生部宣布取消“赤腳醫生”的名稱,經考核合格者轉為鄉村醫生(village doctor)。這一改變不僅是名稱上的,而且也是實質上的。由於鄉村醫生被置於市場經濟的格局中,他們更多地注重疾病治療,而原來屬於“赤腳醫生”職責範圍的計畫免疫、愛國衛生、改水改廁等工作遭到嚴重削弱,農村基層衛生防疫網路基本瓦解了。
合作醫療制度的瓦解和“赤腳醫生”角色的轉換,導致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陷入困境,農民失去了基本的醫療保障。2003 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規劃,頒布了《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以重建農村初級衛生保健服務體系。然而,新農合制度與鄉村醫生的醫療服務之間還存在許多不協調,適應新農合的醫療消費層次和水平的服務體系尚待完善。許多鄉村醫生仍然處於上無撥款,下無補助,靠醫療業務收入發工資,其他均無保障的境況。此外,新農合主要是疾病診治的費用補貼制度,而對預防保健和公共衛生沒有給予關注。
“赤腳醫生”是中國在社會經濟不發達情況下,主要依靠政治動員來解決農村基本衛生保健問題的一次嘗試。儘管這一嘗試也曾受到種種批評,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轉型後農民醫療保健問題的突顯,喚起了人們對“赤腳醫生”的回憶。我們應當認真地檢討和反思“赤腳醫生”制度的興衰,汲取經驗與教訓。
21世紀對離崗赤腳醫生補助:
政府一直關心赤腳醫生,一九八一年,國務院批轉衛生部關於合理解決赤腳醫生補助問題的報告的通知(一九八一年二月二十七日)中提出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給以適當補助。
2013年廣東發布《關於做好農村已離崗接生員和赤腳醫生活困難補助發放工作的通知》,開始對生活困難的農村離崗赤腳醫生和接生員補助反饋:廣東赤腳醫生2015年第二次補助發放?
2015年底,山東省衛生計生委、財政廳、人社廳聯合印發了《關於解決老年鄉村醫生生活補助問題的實施意見》,自2015年1月1日起實行。反饋1:已經領上了,一年按20塊錢算反饋2:山東各地老年鄉村醫生陸續發補助,從2015年一月起給。反饋3:山東陽穀一位村醫幹了49年,每月980元(4樓)
2016年河北衛生與計畫生育委員會發布《關於印發原“赤腳醫生”養老補助辦法的通知 》冀衛發〔2016〕14號
開始對離崗赤腳醫生和接生員補助
影視作品
電影《紅雨》
1975年根據
楊嘯同名小說改編,導演:
崔嵬;編劇:楊嘯,崔嵬;主演:曹秀山,
溫剛,臣國璽,田成仁,
邵萬林劇情介紹:
1968年,太行山區青山大隊揭起“
農業學大寨”的高潮,社員們幹勁沖天地在修建水庫。小社員紅雨看到山區缺醫少藥,嚴重影響了社員們的身體健康,也影響了水庫工程的進展。看到解放前在藥鋪當掌柜的孫天福至今還在賣假藥,刁難社員,他決心當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赤腳醫生。這時,孫天福為了把握住全村的醫療大權,也提出要當赤腳醫生。大隊長一味相信孫天福,而大隊黨支部書記慶林和以石匠爺為代表的
貧下中農,支持紅雨當赤腳醫生,送紅雨進了赤腳醫生訓練班。紅雨聽了石匠爺講述的解放前孩子看不起病慘死去的遭遇後,更堅定了當好赤腳醫生的決心。
電影《春苗》
上 映:1975年
地 區:中國大陸
語 言:國語
顏 色:彩色
類 型:劇情片
春苗 (1975)故事梗概
1965年,
江南水鄉。朝陽公社湖濱大隊阿芳嫂的女兒小妹患了急性肺炎,被送到公社衛生院搶救,醫生錢濟仁對小妹見死不救,婦女隊長田春苗見此情景痛切地呼籲:這種狀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正在這時,
毛主席發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公社黨委同意湖濱大隊黨支部派田春苗到公社衛生院去學醫。但田春苗卻遭到公社衛生院院長
杜文杰和醫生錢濟仁的打擊和刁難。田春苗不畏卡壓,在醫務工作者
方明等的幫助下,勤奮學習。她目睹了患腰痛病的老
貧農水昌伯受到錢濟仁的刁難,杜文杰又不準她和方明為水昌伯治病,田春苗憤然回到大隊。在黨支部和貧下中農的支持下,她辦起了衛生室,背著藥箱,為民眾服務。阿芳嫂的兒子得了急病,公社衛生院拒絕出診,並卡住田春苗的處方權,不準水昌伯取藥,田春苗連夜冒雨采來草藥,及時挽救了小龍的生命。在田春苗的影響和帶動下,公社許多大隊紛紛成立衛生室,培養自己的赤腳醫生。這些都遭到杜文杰的反對,他對田春苗施加種種壓力,並摘掉了衛生室的牌子,沒收了田春苗和公社赤腳醫生的藥箱。1966年夏天,“
文化大革命”開始,杜文杰以名利為誘餌,辦起赤腳醫生集訓班,田春苗和赤腳醫生一起揭穿了杜文杰的陰謀,田春苗與方明等將水昌伯接進衛生院,用老石爺獻出的土方進行治療。水昌伯服藥後,原來麻木的雙腿突然劇痛起來,杜文杰藉此大造輿論,誣衊田春苗和方明謀害貧農,企圖轉移人們的視線。田春苗走訪了老石爺,證實水昌伯的病是好轉的表現,而且需要加大藥的劑量。她不顧生命危險,試嘗含有毒性的加大劑量的草藥。這時錢濟仁妄圖暗中下毒謀害水昌伯,嫁禍
于田春苗;杜文杰以搶救為名,調來救護車要把水昌伯劫走。這些都被田春苗識破後,杜文杰最後又利用職權禁止水昌伯繼續服藥,無理將藥碗砸碎。田春苗和民眾更看清了杜文杰的嘴臉,更堅定了把農村衛生事業辦好的信心。
該片產生於“文革”後期。由於國內多年缺少新的故事片,它的推出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它將對“赤腳醫生”這一“文革”中“新生事物”的歌頌與跟“
走資派”作鬥爭的內容緊緊聯繫在一起,體現了“文革”時期藝術作品普遍具有的特點。
影片對田春苗熱忱為人民民眾服務的品質的表現還是相當出色的,但由於特定的意識形態的滲入,便使這個形象成為“文革”時期電影人物形象的突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