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璋

中國古代玉制禮器之一,是天子舉行祭祀活動時,專門用於敬獻給南方之神的規範化玉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璋
本義,材質探秘,

本義

《周禮大宗伯》中記載:(天子)以玉作六器,以禮天下四方,以蒼壁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黃禮北方。
赤璋是專門敬獻給南方之神朱雀的玉器,所謂“半圭為璋,半璧為璜”,赤璋的型制是青圭的一半。

材質探秘

赤璋材質“紅瑪瑙說”
2013年,唐偉先生在雅昌藝術網撰寫的《論瑪瑙與玉的關係》一文,從許慎、孔子等古人論述的玉之“五德”、“十一德”原文出發,論證出“瑪瑙是玉”、“瑪瑙符合玉德全部特徵”等觀點,並詳細闡明瑪瑙即古籍中記載的“夷玉”、“珣玗琪” ,同時提出古代赤璋材質的“紅瑪瑙說”。
該學說認為:古代玉璋中最著名的“赤璋”是紅瑪瑙,其材質古稱“珣玗琪”,紅色的“珣玗琪”即今天阜蒙縣老河土鄉甄家窩卜村的紅瑪瑙,被稱為“瓊”、“赤玉”,成為周天子祭祀天地禮儀活動中,獻給南方神明的“赤璋”,被記錄進《周禮》。
瑪瑙符合玉德內涵
唐偉首先指出儘管研究玉文化的學者常把“玉德”掛到嘴邊,但很少有人依照古人原文,準確詮釋“五德”、“十一德”,大多是依照各自學術上的需要,隨意變換概念,甚至歪曲原文。比如“五德”第四條“不撓而折”,有的文本寫成“不橈而折”,這裡“撓”或者“橈”都是“彎曲”的意思,“不撓”即“不彎曲”,是說玉的特性是“不會彎曲而會折斷”,跟“寧折不彎”意思一樣,表明玉的脆性極大,而韌性差。然而作者遍查當今玉文化研究著作,包括一些資深專家,對“不撓而折”竟然沒有一個人能遵照字面,準確解釋成“不會彎曲而會折斷”,而是理解成相反的意思即“撓而不折”了,這樣自然就將這條“玉德”看成韌性好、抗折能力強。因此才會有學者說出“瑪瑙性脆,不會‘不橈而折’”這樣充滿矛盾的話語。
另外,“玉德”不僅被歪曲,一些內容還被學者們刻意避開不談。如孔子論玉的“十一德”中,有“縝密以栗”,這裡的“栗”是個通假字,相當於“裂”,意即分開(相同文法例如“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詩·豳風·東山》)),“縝密以栗”是說玉的紋理密實,其間又分得開,就好像古代明君的智慧,心思不僅細膩縝密,而且事事分辨得非常清楚,做到處事周全。說明孔子認可的玉,是帶有花紋的美石,且必須是那種紋理清晰,條條帶帶分得開的,這正是瑪瑙最顯著的特徵,也是其它玉所不具備的特點;“十一德”中的“孚尹旁達”,說的同樣是瑪瑙紋理上的特徵,“孚”即是浮,“尹”同“筠”,指竹子青皮,“孚尹”是飄浮狀態以及一節一節生長狀態的綜合描述,原生瑪瑙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二氧化矽,由於氧、錳、銅、鋁、鎂等的色素離子溶入二氧化矽熱液中的種類和含量不同,因而呈現出濃淡、深淺變化萬千的色彩,形成飄浮狀和節股狀的多色條帶;“旁達”的意思是由里及表,瑪瑙彩色條紋的形成是圍繞火山岩空隙、空腔,由內壁開始,從外向內,多層次逐層沉澱而成,肉眼看起來,正是一種浮動狀的由里及表的“旁達”之態。“孚尹旁達”這條玉德準確描繪了瑪瑙紋理的動態感,但是這些“玉德”的原文長期以來卻被理論界束之高閣,備受冷落。
唐偉認為,目前部分專家學者以及媒體宣揚的“瑪瑙不符合玉德”、“不是真玉”等言論,除了出於主觀臆斷,便是因循前人曲解謬誤,進而以訛傳訛。為此他對照《說文》中“五德”和《禮記》中“十一德”原文,逐字逐句進行了翻譯,再與瑪瑙的特徵進行比對,得出的結論是:瑪瑙完全符合“五德”和“十一德”的內涵。
瑪瑙古稱“珣玗琪”、“夷玉”
同時唐偉注意到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之“釋地”篇中,曾經記有“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東晉郭璞對“醫無閭”、“珣玗琪”注釋稱“醫無閭,山名,在今遼東。珣玗琪,玉屬”,而“醫無閭”據多位專家學者考證,即現在錦州境內的醫巫閭山,距阜新市34.8公里。論證了珣玗琪即是瑪瑙的學術觀點。唐偉稱其實這種觀點早有前輩學者提出,只是沒有詳細加以論證,如章鴻釗《石雅》中曾經指出:瑪瑙“奉天錦州產者,俗稱錦州石。《爾雅·釋地》雲‘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後漢書·東夷傳》雲‘扶餘挹婁出赤玉’殆皆指此。”章鴻釗認為珣玗琪及《後漢書》中的“赤玉”都指的是“瑪瑙”。欒秉璈在《古玉定名探析》一文中,根據章鴻釗的觀點,並經過他的查實,得出結論認為:東晉郭璞所說“遼東”不是近代的遼東,而是戰國到三國魏、晉及十六國、南北朝(北齊)時期的“遼東郡”。那時遼東郡轄地主要在今遼西,包括東晉郭璞註解的醫無閭山,也就是現今從錦州到阜新的醫無閭山。醫無閭山,在遼寧省中部,大凌河以東,位於火山岩地區,以產“錦州石”(瑪瑙)聞名。由此,“醫無閭之珣玗琪”與赤玉、錦州石或瑪瑙有關,而同岫巖閃石玉沒有關係。
欒秉璈強調“珣玗琪”同岫巖閃石玉沒有關係,是因為部分學者將古代遼東,當成了現在的遼東地區,所以才會誤認為“珣玗琪”是指岫巖玉。
《爾雅》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學者考證其成書時間不會早於戰國,不會晚於西漢初年。瑪瑙以“珣玗琪”的文字,出現在《爾雅》這樣早的一部古籍中,而“醫無閭”(《淮南子·墬形訓》稱“醫毋閭”)據欒秉璈以及多位專家學者考證,即現在錦州境內的醫巫閭山,距阜新市34.8公里,眾所周知,阜新是中國主要的瑪瑙產地、加工地、瑪瑙製品集散地,瑪瑙資源儲量豐富,占全國儲量的50%以上。學者考證稱,7600年前的查海遺址中出土了用瑪瑙打制的刮削器,遼墓中出土的瑪瑙酒杯、瑪瑙圍棋、項鍊等,質地上乘,造型優美,工藝精湛,令當今藝人驚嘆。到了清代,阜新地區瑪瑙業發展已具備一定規模,阜新瑪瑙已成為宮廷貢品。現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七家子鄉寶珠營子村就是因乾隆皇帝六十大壽時當地王爺進獻"佛光瑪瑙朝珠"而受封得名的。據《清實錄》中“宮廷瑣事”載:阜新瑪瑙行業“開挖窯洞十六,窯工千人,南部設有商邑。”相傳清代宮廷擺設的雕件及所用的瑪瑙飾物大多數取材於阜新,甚至加工於阜新。
赤璋與阜新紅瑪瑙
阜新瑪瑙質地優良,不僅色澤豐富,紋理瑰麗,正是像《爾雅》中所稱“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
“珣玗琪”是什麼意思?《說文·玉部》解釋稱:“醫無閭之珣玗琪,《周書》所謂夷玉也。” 段玉裁註:“珣玗琪合三字為玉名……蓋醫無閭 、珣玗琪皆東夷語。”《書·顧命》則記載玉有“大玉、夷玉”,孔穎達疏引漢鄭玄之語解釋道:“大玉,華山之球也;夷玉,東方之珣玗琪也。”這裡的“東夷”、“東方”,都是相對周而言。由此我們可知,瑪瑙古稱“夷玉”、“珣玗琪”。醫巫閭山是當時出入阜新的必經之地,所以被當成了“珣玗琪”的產地。《山海經》中的《大荒北經》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海外北經》說:“務隅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海內東經》也說:“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學者艾蔭范根據古語音學判斷,認為“附禺”、“務禺”、“鮒魚”都是“無慮”的音轉,推斷顓頊大帝所葬之地就是現在的醫巫閭山。在漢代稱作“無慮”,今北鎮市附近,漢代時稱“無慮縣”,即是由醫巫閭山得名。持相同觀點的學者還有馮立民、王哲等。《爾雅》之“醫無閭”、《淮南子》之“醫毋閭”,與“附禺”、“務禺”、“鮒魚”一樣,均系“無慮”轉音,又與“珣玗琪”一樣“皆東夷語”,這種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是周代時占據阜新地區的東胡人和山戎人的語言。
《山海經》中描寫顓頊葬地“附禺之山”,有多處提到了美玉,顓頊的“顓”本義為“圓頭胖腦”,而“頊”字從“玉”從“頁”,“玉”指“玉勝”,即玉制的髮飾品,“頁”指人頭,合起來表示“頭戴玉飾品者”。
唐偉認為“顓頊”這個名字,本身構成一種佐證,而瑪瑙便是《爾雅》所說的“珣玗琪”,從另一側面對艾蔭范、馮立民、王哲等學者“顓頊大帝葬於醫巫閭山”的學術推論,構成了強有力的支撐。由此可知黃帝之孫顓頊大帝是一位頭戴玉飾品的圓臉君主,東夷在其管轄範圍內,他所戴的頭飾,材質即是阜新瑪瑙,即東夷當地語稱“珣玗琪”,
“珣玗琪”真正的產地就是今天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至此我們有了一條非常清晰而符合邏輯的思路:阜新瑪瑙在顓頊時代即被開採出來,成為顓頊古族歷代君主頭上的玉飾品,到了周代,阜新瑪瑙進入周王朝管轄地區,成為備受周天子及貴族們喜愛的“夷玉”,被記錄進《周書》,紅色的“珣玗琪”即今天阜蒙縣老河土鄉甄家窩卜村的紅瑪瑙,被稱為“瓊”、“赤玉”,成為周天子祭祀天地禮儀活動中,獻給南方神明的“赤璋”,被記錄進《周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