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塘關,位於陽曲縣高村鄉河莊村,又名“河莊關”。“赤塘關”得名於唐代劉赤塘曾在此隱居之由。東去16公里為石嶺關,中有官帽山連線,使兩關呈“犄角之勢”,軍事地位至關重要,無論南攻北,北攻南,勝可速進,敗可互應,堪稱攻守兼得之重關要隘。宋開寶二年(969)太祖趙匡胤攻晉陽不下,遂移兵石嶺,欲斷北漢援兵,使晉陽城孤立。然而,石嶺關堅難破,遂又分兵先克赤塘關,後破石嶺關。
現實中的赤塘關已經難覓蹤跡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塘關
- 位置:陽曲縣高村鄉河莊村
- 又名:河莊關
- 得名源於:《唐志》
概述,關隘記載及歷史,陽曲民諺,古關周邊,
概述
赤塘關遺址位置
東去16公里為石嶺關,中有官帽山連線,使兩關呈“犄角之勢”,軍事地位至關重要,無論南攻北,北攻南,勝可速進,敗可互應,堪稱攻守兼得之重關要隘。
赤塘關始建年代不確。故址殘垣斷壁清代尚存,關西南200米處尚有全民堡壘遺蹟,內有井道上下連通。
當初,這裡僅是一條十餘里的小山溝,名赤塘谷,據萬曆《忻州志》載五代時,劉赤塘曾隱居於此故名,谷中有一條僅容車通行的道路,也有說因谷之兩旁土色發紅而得名。史書記載,赤塘關過去皆成兵,五代末葉,宋太祖趙匡胤攻太原不下,移兵石嶺關,欲下石嶺關,孤立太原,然石嶺關不易破,遂又分兵攻下赤塘關,繞道石嶺關之後,始得攻破。
關隘記載及歷史
《新唐書·地理志》“陽曲縣有赤塘關。”
明《太原志》:“赤塘關,在陽曲縣北九十里,忻州西道也。宋之舊關,金置酒關。舊經云:昔有田父劉赤塘,曾隱居於此,故名之。”
《清一統志》:“赤塘關,在州西南五十里。唐宋時,郡置防禦團練使,戍石嶺、赤塘二關。”
宋開寶二年(969)太祖趙匡胤攻晉陽不下,遂移兵石嶺,欲斷北漢援兵,使晉陽城孤立。然而,石嶺關堅難破,遂又分兵先克赤塘關,後破石嶺關。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軍侵入忻州,一部由石嶺關南下太原,另一部從直道溝直插莊磨鎮從赤塘關南下。
1938年八路軍120師首先切斷赤塘關內外高村至豆羅間的20餘公里鐵路線,連克石嶺關,豆羅等地日軍據點,炸毀軍車3列。
陽曲民諺
古關周邊
赤塘關東壁山頭名曰“虎頭山”,山上有“羊馱寺”。傳因山高路險,述寺磚瓦皆由群羊馱運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