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海祭是贛榆縣沿海地區祈安康、慶豐收的一種古老而又盛大的民俗和民間文化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贛榆海祭
- 分類:文化活動
贛榆海祭起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歷數朝不衰,至民國期間,海祭活動逐漸衰敗。“文革”期間,祭海無人敢提,廟宇、祭器、祭文、鼓譜均遭毀壞。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贛榆建徐福祠,仿古海祭儀式舉行祭典活動,在國內外徐福文化研究和海洋文化研究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據傳,贛榆海祭的起源與中國歷史上有史料記載的第一位橫越大海、遠航日本的航海家徐福有關。贛榆縣為徐福故里。徐福東渡日本,出海前曾舉行了隆重的祭海儀式。公元前219年,“遣徐福發童男女千人,入海求仙人”(《史記·秦始皇本紀》)。“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古時海上漁獵,雖是近海捕撈,但海上氣象變化無常,極具風險,漁民屢受其害,海難時常發生。為保海上平安,漁民開始舉行海祭活動,並代代相傳。漢代以後,佛教傳入中國,佛經中對龍王的崇信逐漸風行,漁民尊龍王為海神,建龍王廟於海邊,出海、返港或節日,拜祭龍王逐漸盛行。或團祭或私祭,團祭四鄉漁民齊聚,擺香案、豬頭三牲及糕果做祭,並飾以鼓樂。宋朝之後,天后(海神娘娘)信仰傳至贛榆,漁民同尊龍王和天后,海祭儀式更為壯觀。明代,漁民祭海活動逐漸引起地方官員重視,並參與了祭海活動,並確定祭日,請戲班唱戲三天,使祭海活動愈加隆重,成為贛榆縣沿海地區的一項重要的民俗和民間文化活動。
贛榆海祭活動集祭祀風俗、民間藝術、民間傳說、戲劇表演於一體,具有特殊的民俗凝聚力。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民俗事象,發掘、研究其形成始末和現狀,無論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來說,還是對於當地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來說,都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