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畫
- 創作年代:宋代(一說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佚名(一說王維、川禪師)
- 作品別名:贊畫
- 作品出處:《中華古詩精選》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後世影響,
作品原文
畫
遠看山有色1,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2,人來鳥不驚3。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2.春去:春天過去。
3.驚:吃驚,害怕。這裡主要是受驚飛起的意思。
白話譯文
在遠處可以看見山有青翠的顏色,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
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人走近了,枝頭上的鳥兒卻沒感到害怕。
創作背景
此詩為詩人贊畫之作。關於這首詩的作者,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唐代王維所作,但在王維的作品,或在《全唐詩》都沒有此詩;一說是原為南宋僧人川禪師為注釋佛教經典《金剛經》所作的偈頌詩的一部分;一說為宋代佚名詩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級國小語文等教材中編入此詩時,作者一欄里即是“宋·佚名”。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寫出了一幅山水花鳥畫的特點。畫面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顏色的,都是靜止的,不會有任何活動,也不會發出任何聲響。這首詩寫得相當恰切,也較有趣。
首先此詩以簡潔淺顯的文字,非常巧妙地把畫面上的形象敘述出來。每一句詩的第三字,依次序為“山”、“水”、“花”、“鳥”。青山聳立,水流其間,鮮花盛開鳥嘻枝頭,構成了一派生意盎然的、優美的整體境界。
首句“遠看山有色”,寫的是直觀的客觀物象。此乃“靜境”,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得其有無限的風光。此色含義無窮,可是清秀俊朗紅濕綠垂的美色,也可以是寒色蒼蒼的絕美佳色,更可以是奇傀峭拔的異色,唯有靜心者能品之。第二句“近聽水無聲”,有“動境”,因為源頭活水來。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並無矛盾之處。在動靜的取捨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遊刃有餘。而且詩之所詠既然是畫,則所畫之物自然是無聲的,與“近聽”、“遠聽”有應無關,然而按邏輯說來,“反”包含有“正”,否定命題總先假設著肯定命題。“水無聲”寫的既是作為畫這個客觀事實,但同時又表示著畫上的水本來應該有聲而此刻也仿佛有聲似的,因此才使得觀者欲“近聽”之,這即是高超的繪畫藝術所起的移情作用之故。
第三、四句的“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說的是花兒儘管在那個最美的季節里盡情地開放,但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的極致後還是要飄然而去,而只有在畫中,花兒美而不謝同樣,畫中的鳥,永遠是那么可愛動人。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而且同第二句中的“水無聲”一樣,“人來鳥不驚”也是表示著鳥仿佛應該“驚”的,所以這說明畫家筆下之鳥的逼真了。這裡詩人以“近聽水無聲”來表現水的潺潺可聽,以“人來鳥不驚”來表現鳥的可驚的活力,手法是很高明的。
名家評價
北嶽文藝出版社社長楊濟東:此詩短短四句二十字,但有“聲”有“色”,有“山”有“水”,有“花”有“鳥”,還有“人”。特別是用了幾組反義詞:遠——近,有——無,去——來,以增加詩歌內容的張力和立體感、節奏感,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如果說,“山有色”、“水無聲”、“花還在”、“鳥不驚”所云是畫中形象或自然實景,那么,作者用“遠看”、“近聽”、“春去”、“人來”又為我們創造出了另一重世界。如此短小淺顯之作,流傳至今,不為無因。(《詩詞曲賦名作鑑賞大辭典:詩歌卷》)
後世影響
《畫》後被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滬教版《語文一年級第一學期》等多版本的國小語文教材選為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