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香山臥佛寺婆羅樹

《贈香山臥佛寺婆羅樹》是清朝著名詩人張問陶寫的一首富含深刻寓意的詩。該詩表達了自己對佛的崇敬之意,對的參悟之道。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贈香山臥佛寺婆羅樹
  • 創作年代:清代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張問陶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贈香山臥佛寺婆羅樹
一樹閱唐宋①,吾生卻有涯。
甘逃名匠手, 笑倚梵王家②。
秋掃鈔經葉, 春開佞佛花③。
山僧誰解脫, 可惜好袈裟。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一樹閱唐宋:因北京香山的臥佛寺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年間,當時從印度引進種植有婆羅樹,故說“一樹閱唐宋”。
②梵王:大梵天王的異稱。大梵天王為初禪天之王。此處代指佛教。
③佞佛:媚佛,取媚於佛之意。

作品譯文

此樹經唐歷宋千年,我之生命卻有年限。
甘願逃避名匠之手,笑倚佛教梵王之門。
秋葉可供鈔經之用,春花奉獻佛像之前。
修行和尚都未成道,可惜了袈裟與時間。

作品鑑賞

詩人在此詩中通過詠婆羅樹表達了崇佛禮佛之意,並通過人與婆羅樹的對照,道出了修佛成道的奧秘。詩前六句都是詠樹之辭,一是贊其年代的久遠,二是贊其對佛的虔誠和禮敬。從這種詠頌之中可見出作者本人對佛的崇敬感情。後兩句則是詩人借詠樹而引申出來的感想,也是他對修禪的看法。這後兩句實與前面緊密勾連,是在“吾生卻有涯”的基礎上展開的。相對閱盡千年歷史的婆羅樹,人生是短暫的。千年的古樹一直依傍著佛,或許早已修煉成道。即使沒有成道,它也還有更多的時間。而人生有限,若不抓緊時間修禪,獲得佛之真諦,就可惜了一身上好的袈裟與一生的大好時光了。但修禪又畢竟不能只論時間的長短,而論是否領悟。一旦領悟,即為解脫。《壇經》中說:“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悟是關鍵。像此寺中的某些山僧,若不悟,就是終生在寺,也不能解脫,那才是真可嘆惜的。

作者簡介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四川遂寧人。乾隆進士,曾任山東萊州知府,因與上司不合,以疾辭官,遨遊吳越,往來大江南北。詩尤工,為袁枚推重。著有《船山詩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