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王粲

《贈王粲》是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三曹”之一曹植的一首贈人之作。

作者通過該詩勸勉王粲不要思慮太多並流露出自己雖有心提攜卻無能為力的遺憾。該詩寫得委婉深厚,十分感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贈王粲
  • 創作年代:東漢末年
  • 作品出處:《曹子建集》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曹植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贈王粲
端坐苦愁思,攬衣起西遊
樹木發春華,清池激長流
中有孤鴛鴦,哀鳴求匹儔
我願執此鳥,惜哉無輕舟
欲歸忘故道,顧望但懷愁
悲風鳴我側羲和逝不留
重陰潤萬物,何懼澤不周
誰令君多念,自使懷百憂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王粲:(177年—217),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作者友人之一。
⑵端坐:正坐。
⑶攬衣:披衣。西:指西園,在鄴城城西。王粲《雜詩·日暮游西園》中的“日暮游西園”即此。
⑷華:同“花”。
⑸清池:指鄴城玄武池,亦即王粲詩中所言“曲池”。《水經注·洹水》“其水際其西逕魏武玄武故苑,苑舊有玄武池以肄舟楫,有魚梁釣台,竹木灌叢,今池林絕滅,略無遺蹟矣。”
⑹孤鴛鴦:喻王粲之孤獨。鴛鴦為成雙之鳥,一旦落為孤單,其哀可知。此處亦知王粲詩“上有特棲鳥,懷春向我鳴。”古詩中的鴛鴦、花木,不一定指喻異性和男女情愛之事,如屈原楚辭中的香草美女是用比興手法喻己喻美好事物。
⑺匹儔(chóu):配偶,伴侶。這裡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⑻執:捉拿,此處意為親近。
⑼無輕舟:比喻作者沒有權勢,因而無法重用王粲。
⑽故道:舊道,舊路。
⑾顧望:回頭看。但:只。以上兩句表現作者對友人的依依之情。
⑿鳴:吹,指風聲。
⒀羲(xī)和:神話傳說中太陽的御者,這裡代指時日。
⒁重(zhòng)陰:密雲,這裡喻曹操。古人信陰陽五行,與人事相比附,說臣為陰,君為陽。時曹操為丞相,故稱陰。
⒂澤:恩澤,恩惠。周:普遍。
⒃念:思慮。
⒄百憂:憂愁很多。

白話譯文

呆呆地坐著,苦於愁思的折磨,起來披上衣裳,到西園遊樂。
樹上開滿春天的花朵,清澈的池水盪起長長的流波。
池中有隻孤獨的鴛鴦,為尋找伴侶哀鳴不輟。
我願和這鴛鴦交朋友,可惜沒有船隻把我渡過。
想回去,已忘記來時的舊路,回頭望,只有憂愁襲滿心窩。
悲風在我身邊鳴響,太陽西去不肯停腳。
濃密的陰雲降雨滋潤萬物,何必擔心得不到雨露恩澤。
誰叫你想得這么多啊,使你憂愁滿懷不快活。

創作背景

王粲歸附曹操後,與鄴城眾多文士一樣,多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志在經邦治國,拯世濟民,他們對政治頗為熱情,對自己的政治才幹頗為自負,對仕途的期望值過高,因此,他們對曹氏父子視他們為文學侍從、待他們為文章之士的做法越來越不滿。於是王粲將這些不滿寫進《雜詩·日暮游西園》中寄給了曹植。曹植得詩後,就擬王粲原詩寫了這首詩來勸慰他。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該詩的頭兩句“端坐苦愁思,攬衣起西遊”就點出遊於鄴城之西的原因:端坐愁思當然是苦悶的,所以要去找朋友們聊聊,使苦悶得以排遣。“攬衣”二字用得生動傳神。
“樹木”二句寫景,“發春華”點明是春天的景色,“清池”句寫水景。在這個山明水秀的幽靜景致中,作者發現了“中有孤鴛鴦,哀鳴求匹儔”。作者用“孤鴛鴦”喻王粲。用“求匹儔”指尋求同輩間的友誼。不過從後兩句詩的意思看,似乎還有潛台詞。大約對方希望與曹植既是朝夕相處的好友,又願在曹植的麾下做事。否則,“我願執此鳥,惜哉無輕舟”兩句就不好理解。曹植對王粲這樣的人才和朋友當然是珍惜的,可是願望終究代替不了現實,“無輕舟”就是比喻作者自己沒有權勢,無力重用王粲。
“欲歸忘故道,顧望但懷愁。悲風鳴我側,羲和逝不留”。這四句是寫作者不能“執此鳥”而依戀回顧、不忍離去,“悲風”從身邊吹過,久立其地直到太陽落山。這與王粲詩有相似之意:“徘徊不能去,佇立望爾形。風飆揚塵起,白日忽已冥。”只是該詩在表達眷念之情時顯得更深厚些、更悲切些。
最後四句,作者寬慰王粲:“重陰潤萬物,何懼澤不周。誰令君多念,遂使懷百憂。”勸勉對方不必多慮多憂,相信雨露會潤澤萬物的。這裡以“重陰”喻曹操,暗示曹操會給他好處的。可謂用心良苦。有人認為:“多念”和“百憂”是指王粲整個詩歌創作中所表現的感情,例如遭亂傷時,目睹民生疾苦,發悲愴之詞等等,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從全詩立意與創作背景來看,主要還是為王粲在《雜詩》中所涉及到的具體思想而發的。王詩的末四句是這樣寫的:“回身入空房,託夢通精誠。人慾天不違,何懼不合併。”末二句與前面“褰袵欲從之,路險不得征”呼應,這樣,意思就夠清楚了。
作者在這首詩中採用了比興寄託的手法,以“鳥”比喻對方,從“鳥”對人和人對“鳥”的態度和情意方面著筆,表達自己對朋友的誠意和自己力不從心的歉意。比興寄託的手法雖然比較隱微曲折,然而讀者一旦明白其中喻義,也就不難理解其中的用意了。這首詩所描寫的客體是“鳥”,這是含蓄的一面,但詩的主體(作者)卻是明朗化的,在表露自己的情感方面則是真誠坦率的,做到與朋友交心,不摻半點虛假成分。
這首詩的語言清新流暢,具有文采。節奏舒緩,韻味悠長。

名家點評

清代文學家、校勘學家丁晏評《贈王粲》說:“憂思深遠,其《小弁》之怨乎?《》《》而後,此其嗣音矣。”
明末清初文學家、思想家王夫之評《贈王粲》說:“子建橫得大名,酌其定品,正在陳琳阮瑀之下。”
元末明初著名學者劉履評《贈王粲》說:“賦而比也。”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封陳思王。建安時期最有才華的詩人,與其父曹操、其兄曹丕並稱“三曹”。
曹植的生活和創作分前後兩期:以曹丕即位為界,前期作品表現他的政治抱負和對於建功立業的熱烈嚮往,也寫了一些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的詩篇。後期作品則較多地反映了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有一定的思想意義。他的詩歌藝術成就較高,鐘嶸詩品》說:“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同時,曹植又是最早注意聲律的作家。其作品音律和諧,對五言詩的發展有重要貢獻。他的章表辭賦也很著名,都洋溢著非凡的才氣。現存詩八十多首。今存南宋嘉定刻本《曹子建集》10卷,輯錄詩、賦、文共206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