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善暹道者偈

善暹禪師為唐代江西袁州木平山僧,系蟠龍可文禪師法嗣,為青原下六世。論輩分,善暹禪師為文益的師祖,實際上,他年齡也長於文益。善暹禪風嚴峻,嚴謹戒行。南唐國主李昪慕其道譽,迎請金陵供養,待以師禮。寂滅後,賜謚“真寂彈師”。文益禪師這首詩,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善暹禪師的生平事跡。從其出身經歷,至其容貌行止,乃至其生活細節,莫不縷縷道來。一個淳樸古雅的得道高僧的形象,很清晰鮮明地顯現在我們的面前。詩寫得很平靜,很客觀,似乎並沒有帶什麼感情。其實詩里所寄託的,正是作為晚輩後學對前輩高僧的真誠由衷的崇敬和摯愛。意在言外,其意無窮。

基本介紹

  • 名稱:《贈善暹道者偈》
  • 年代:唐朝
  • 作者:文益
  • 體裁:律詩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贈善暹道者偈
木平山里人,貌古言復少①。
相看陌路同,論心秋月皎②。
壞衲線非蠶,助歌聲有鳥③。
城闕今日來,一漚曾已曉④。

作品注釋

①木平山:山名。在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境內。系善暹禪師隱修之處。貌古:相貌古樸忠厚,平易近人。
②相看句:謂看起來善暹禪師很普通,像一個陌路常人,不引人注目。論心句:謂其實善暹禪師心地非常開朗明澈,像秋夜天空的明月。
③壞衲句:謂善暹禪師衣服破了,用粗線縫補,不穿絲綢華貴衣服。助歌句:謂善暹禪師和鳥兒一起歌唱,鳥兒伴同他歌唱。
④城闕:本意為城門口對稱式石柱建築,此處代指城門,代指城市,這裡指袁州府城(今江西省宜春市)。一漚句:善暹禪師初參澧州洛浦山元安禪師,求問善道“一漚未發之前,如何辨其水脈?”意謂連水的浮沫都沒有見到,怎知此水的來源去處。元安答暹“移舟諳水脈,舉棹別波瀾。”意謂把船開動就知水脈了,搖動槳,離開河流的波濤吧!善暹禪師不解。再參蟠龍可文禪師。再提此間。可文禪師答暹“移舟不別水,舉棹即迷源。”意謂船再移動也離不開水,槳一搖動反而迷失了水的來源方向。善暹禪師由此開悟,並成為可文禪師法嗣。這是禪宗僧人入門學道的機鋒對語,測試各人的悟性根底的一種方法。所以“一漚”便成了善暹禪師入道開悟的契機和話頭。

作者簡介

文益(885-958),唐末五代時南唐金陵清涼院僧。系禪宗法眼宗開宗祖師,羅漢桂琛禪師法嗣。俗姓魯,餘杭(今屬浙江省)人。七歲時出家於新定智通院,二十歲受戒于越州開元寺。曾先後參拜全偉、希覺、長慶、宣法等高僧。於漳州地藏院,入羅漢桂琛禪師門,得其心傳。先主臨川崇壽院,大開法筵,參眾不下千人。南唐開國主李升重其道,迎住金陵報恩寺。賜號“淨慧禪師”。晚年定居金陵清涼院,弘揚禪宗教義,四方風從。即使日本、朝鮮名僧,不遠千里來求法者,也不乏其人。益公調機順物,因材施教,造就僧材,無可計數。時稱“清涼文益”。他學識淵博,文筆可觀,所作偈頌,受人讚賞。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夏,示恙,國主李煜親至方丈問疾。越月而逝。公卿百官素服送奉於江寧丹陽起全身塔。南唐中主李煜賜謚“大法眼禪師”,故其法系遂稱為“法眼宗”。後主李煜作碑頌,韓熙載撰塔銘。益公機鋒敏捷,好為文筆,特慕支(道林)、湯(惠休)之體,時作偈頌詩讚。著作有《宗門十規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